图书介绍
书法练习指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书法练习指导](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4666615.jpg)
- 张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 ISBN:710203251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书法练习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书法艺术发展概述1
一、中国文字的演变1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刻文1
(二)殷代的甲骨文和金文2
(三)周代的金文及其他文字3
(四)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文字4
二、书法艺术的演变5
(一)一枝独秀的殷墟陶刻书法6
(二)甲骨钟鼎并盛的商周书法6
(三)多体共存的秦汉书法7
(四)书艺大盛的魏晋南北朝书法8
(五)侧重法度的隋唐五代书法9
(六)尚意入神的宋代书法11
(七)复兴晋唐的元明书法12
(八)重塑汉魏的清代书法14
第二章 笔墨纸砚性能简介16
一、笔16
(一)毛笔的发明16
(二)毛笔的雏形16
(三)湖笔的由来17
(四)毛笔的制作17
(五)毛笔的种类18
(六)佳笔的标准20
(七)毛笔的选用21
二、墨21
(一)墨的产生和制作21
(二)徽墨及其来历22
(三)衡量好墨的标准22
(四)墨的磨制和保养23
(五)墨色的丰富变化23
三、纸24
(一)宣纸的产生24
(二)宣纸的工艺25
(三)宣纸的品类25
(四)宣纸的选用26
四、砚27
(一)砚的产生27
(二)砚的形体28
(三)名砚种类28
(四)砚台选用30
五、关于“善书不择纸笔”30
(一)“善书不择纸笔”的理论分析30
(二)努力做“不择纸笔”的善书者31
第三章 学书的方法33
一、书法的含义概说33
(一)书法的概念33
(二)书法与写字的联系34
(三)书法与写字的区别34
二、入帖与出帖35
(一)入帖与出帖的联系36
(二)入帖与出帖的途径36
(三)入帖与出帖的转化38
三、学书中的心理调控39
(一)增强信心 自我激励39
(二)学习理论 提高境界39
(三)重新读贴 寻找感觉39
(四)请入赐教 指导进步39
(五)参加活动 观摩交流40
(六)开拓视野 书外求功40
四、学书的境界转换40
(一)有法无我40
(二)有法有我41
(三)化法化我41
五、学识与悟化的促进41
(一)学识是学书的阶梯41
(二)悟化是学书的通途42
第四章 选帖与临摹44
一、碑帖的分类44
(一)墨迹44
(二)碑刻44
(三)帖刻45
二、碑帖的选择45
(一)兴趣选择法45
(二)性格选择法46
(三)平正选择法47
(四)碑刻优选法48
(五)精品优选法49
(六)良版优选法50
三、读帖51
(一)读帖的内容51
(二)读帖的过程51
(三)读帖的步骤52
(四)读帖的方式52
四、临摹53
(一)摹帖53
(二)临帖53
(三)临摹中的守、弃、悟54
(四)临摹中的笔病防治55
第五章 笔法与技巧57
一、执笔57
(一)执笔方法种类57
(二)执笔技法要领58
(三)写字身法要领58
二、笔顺59
(一)一般字笔顺规律59
(二)特殊字笔顺规律60
(三)各书体笔顺特征60
三、笔法61
(一)入笔与收笔61
(二)藏锋与露锋61
(三)中锋与侧锋62
(四)提笔与按笔62
(五)转笔与折笔62
(六)方笔与圆笔63
(七)内?与外拓63
(八)抢锋与衄锋64
(九)挫锋与趯锋64
(十)推拖捻特技64
四、用笔效果65
(一)轻重65
(二)迟速65
(三)疾涩65
(四)中实66
(五)笔势66
(六)笔力67
五、用笔意识68
(一)转折变化风格美68
(二)节奏变化韵律美69
(三)动静变化和谐美70
六、循法悟理71
(一)循法71
(二)悟理72
(三)循法与悟理的关系72
第六章 章法与布局73
一、字距章法73
(一)紧密字距的书写形式73
(二)萧散字距的书写形式73
(三)分组留白的书写形式74
二、行距章法74
(一)舒行书写形式75
(二)破行书写形式75
(三)宽行书写形式75
(四)紧行书写形式76
三、正文布局章法76
(一)字行均等式76
(二)字疏行密式76
(三)字密行疏式76
(四)字密行密式77
(五)字疏行疏式77
四、空间变化章法77
(一)字行摆动式78
(二)行空夸张式78
(三)行空变异式78
(四)空字留白式79
(五)纵笔留白式79
(六)牵连破白式79
(七)行空充实式80
第七章 篆书练习81
一、篆书的种类81
(一)甲骨文81
(二)金文81
(三)大篆82
(四)小篆82
二、篆书的风格83
(一)钟鼎文风格83
(二)石刻文风格84
三、篆书的发展84
(一)汉代的延续84
(二)唐宋元明的变革84
(三)清代的复兴84
四、识篆的常识85
五、写篆的用笔85
六、篆书的结体86
七、小篆范字例汇87
第八章 隶书练习94
一、隶书的萌生和发展94
(一)战国隶书的萌芽94
(二)秦代隶书的雏形94
(三)汉代隶书的成熟96
(四)清代隶书的复兴97
二、隶书的别称99
(一)徒隶99
(二)左书99
(三)八分99
三、隶书名作风格99
(一)方整平正类100
(二)秀丽清劲类100
(三)庄重雄浑类101
(四)奇纵恣肆类101
四、隶书的用笔特征101
(一)波画102
(二)点画102
(三)横画103
(四)竖画103
(五)撇画103
(六)钩画103
(七)折画104
(八)纵画104
五、隶书的结体特征104
(一)字型扁平为主104
(二)字距宽于行距105
(三)字字独立无牵连105
(四)笔画形离意相连105
(五)留有篆书的特征105
六、隶书的异体特写106
(一)篆杂体107
(二)省破体109
(三)俗别体110
第九章 真书练习114
一、真书的萌生和发展114
(一)东汉时真书的萌生114
(二)南北朝真书的发展115
(三)隋唐时楷书的兴起117
(四)清末魏碑的复兴119
二、真书的艺术种类120
(一)正楷120
(二)魏碑120
(三)楷书121
(四)瘦金书122
三、真书的点画特征123
(一)点画124
(二)横画124
(三)竖画124
(四)折画124
(五)撇画124
(六)捺画124
(七)钩画125
(八)挑画125
四、真书的间架结构125
第十章 草书练习134
一、草书的萌生和发展134
(一)汉代草书的萌生134
(二)魏晋草书的成熟136
(三)唐代狂草的风行137
(四)宋代草书的兴盛139
(五)元代草书的复古141
(六)明代草书的出新142
二、草书的种类145
(一)章草145
(二)今草146
(三)狂草148
(四)草书发展的趋势148
三、草书的用笔技巧149
(一)中锋行笔变化149
(二)起收藏露变化149
(三)线条形态变化149
(四)使转回环变化149
(五)点画方圆变化150
(六)萦带虚实变化150
(七)提按起伏变化150
(八)导送笔到手到150
四、草书的结体符号150
第十一章 行书练习165
一、行书的产生与发展165
(一)汉末行书的产生165
(二)魏晋行书的发展166
(三)唐代行书的重法166
(四)宋代行书的尚意167
(五)明代行书的尚势168
二、行书的艺术特点169
(一)省减笔画 脱离楷法169
(二)行笔流动 生动活泼169
(三)方圆兼用 藏露自如170
(四)萦带牵连 笔势连贯170
三、行书的点画特征170
四、行书的结体技巧175
(一)主次分明175
(二)攲正互补175
(三)避就相让175
(四)参差有致176
(五)向背相间176
(六)开合得体176
(七)疏密变化177
(八)收放自如177
(九)增减调节178
五、行书精品的艺术特色178
(一)王羲之《兰亭序》178
(二)颜真卿《祭侄文稿》180
(三)苏轼《寒食诗》181
第十二章 论书法练习名家名言一、学书183
二、临摹183
三、执笔187
四、用墨188
五、结字188
六、笔法190
七、笔势194
附表:汉字简化与繁体对照表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