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曾国藩通鉴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曾国藩通鉴 第2卷
  • 唐河主编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4240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曾国藩通鉴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曾国藩治学鉴3

治学之道3

一、曾国藩的哲学思想3

(一)宇宙观3

(二)人生观7

(三)伦理观9

二、倡导经世致用之学11

(一)由理学到礼学18

(二)会通汉宋学术23

(三)曾国藩学术思想的时代影响与历史地位26

三、大力推崇船山学28

四、曾国藩的学养生活34

(一)一生手不释卷34

1.定课程36

2.读书之“三有”37

3.读书要“约”37

4.读书要“专”38

5.读书要“耐”39

6.读书要手到口到39

7.读书须“看、温、习、思”40

8.读书求明白而不求强记40

(二)耽于吟诗联句41

(三)书法世家52

(四)棋围曾国藩60

五、曾国藩的治学方法65

(一)读书目的65

读书只为“进德”和“修业”65

义理与考据并重66

读书有为人与为己之分68

科举制度的利弊70

读书与做官71

(二)读书方法78

读书如熬肉78

读书应有所选择79

读书如掘井82

求学要虚心84

贵在理解85

不可轻言心得87

善于请教友朋89

为学四法91

朗读之法大有收益92

文似看山不喜平93

如何扩大词汇量94

看读写作并重96

学诗入门98

训诂与文章合一100

(三)读书与人生101

为学与为人并进102

文章雄奇之道103

吟诗作文贵乎情105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106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108

书可益智109

治学语录111

一、论学术111

文以载道,文道并重111

推崇朱学,贬斥王学120

训诂精确,声调铿锵128

分析经学源流,贬斥圈点陋习130

纵论中华学术,尊奉历代贤哲131

治学当看读写并重144

治学当知本源145

惟学足以传世148

治学贵有恒心148

器与识149

科举害人151

治学要锲而不舍152

“善言德行”与“善为辞命”152

为学不可轻率评讥古人153

治学应吸收前人成果,方能速进154

治学当求所谓乐者以自适155

探寻名人治学途径156

认真讲求八股157

看胡刻《文选》,作四书文章157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159

论学讲道,其病在好名争胜之私166

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169

精于学业,注重实用172

二、论读经176

读经书注疏之法176

古人说经多断章取义178

读《经义述闻》179

拟阅校《周易内传》179

读《书经》180

温习《召诰》180

重温《书经·无逸》180

读《书经·吕刑》181

读《吕刑》181

余好读《吕刑》181

读顾命康王之诰182

温习《盘庚》182

邵位西言诗序182

阅子序《诗经》183

读《仪礼》183

读俞樾《群经平议》184

批校船山《礼记》184

阅《学庸臆解》185

读《孟子》有感186

读《经传考证》186

阅《绪言》、《声类》187

读《声类》187

读《声律通考》等188

读经释疑一法188

读《文献通考序》189

《尚书》源流考191

三、论读书193

不可浪掷光阴193

古人文字意趣所在194

读书切不可有官家风味195

读书贵乎强有力196

勿以琐事误读书197

读书忌懒惰,功到自然成198

读书应循序渐进,学问须处处留心199

读书在发奋自立,学识在身体力行201

读书勿懒勿躁,劝捐勿勒勿派208

先读经书,后作时文211

勉儿侄勤慎读书212

读书重在领悟,临帖不拘一格213

早读经论史书,晚作八股临帖214

读书须有语文基础,学习力戒奢侈骄傲215

教读书之法,授做人之道218

广博读书,悉心探究221

探究名人路径,读书宜有选择222

读书讲求精熟,望儿钻研天文225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227

汉人词章皆精于小学训诂228

学习贵持之以恒230

读书靠自己发愤,治学宜扬长补短231

要读无注释的书232

嘱纪泽帮收文稿234

读书应有恒235

努力读书,勿置田产235

读书不求强记237

古文要辨真伪,读书应求理解237

病中仍看书写信240

读书破万卷,刚柔集一身241

年少不读书,老大徒伤悲242

欲治小学,当读王、段诸人之书242

酷暑坚持读书244

读书作文,审势度趣245

自己文理尚未通,不可误人子弟246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247

教纪泽学习诸法249

我信中所论之事,尔宜——禀复252

读《法言》254

读《正蒙》254

读《正谊堂丛书》254

读《朱子》255

读《聪训斋语文》等255

读《极衍义》等255

读《钟涵斋迩言》256

又读《圣武记》256

读《漫钞》等257

读《蒙古游牧记》等257

《二十四史》颇为可爱257

司马迁与屈原内心相通259

分辨伪书之法259

熟读四《通》、两《衍义》260

长见识应读史书261

读史应作史论、咏史诗262

乐律之重要性263

读《音学考约》263

读《分韵说文解字》263

读《五代史》264

阅《晋略》265

诸子中惟老、庄、荀、孙自成一家言265

王怀祖校《管子》,不如校他书之精实265

读《淮南子》有感266

读《淮南子·修务训》266

读《淮南子·步真训》266

认真钻研天文历算267

四、论作文269

如何上奏军情269

古文、古诗最可学者270

凡为文,必视乎其行271

凡事皆宜以气为主271

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272

作文宜精读《文选》274

以手抄小本,收妙语词汇276

作文要诀277

分类摘抄典故词汇281

为文要悟画龙点睛之法282

为文贵得不平之气283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283

为文须重位置之先后与剪裁之繁简284

作文当以行气为主285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286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287

作气势之文289

勤练文笔,切莫妄自菲薄292

为文应力求洁净292

文人须心平气和293

要想不被人耻笑,就要下苦功294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295

立言有本,历久常新296

凡为文,必视乎其行296

不朽之文源自襟度远大297

古文之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298

为文贵在详略得当300

看读写作,缺一不可301

谋篇布势303

熟能生巧303

古文之道304

为文之法304

欲气盛全在段落清304

气力宜有余天文之外305

喷薄与吞吐305

书牍何者最善306

书牍鲜有佳篇307

阅《骈体文抄》307

精编经史杂钞307

“淡”宜为“和”308

阳刚与阴柔308

读《离骚》309

《惜往日》似伪作309

读《狱中上梁王书》309

夜温《长扬赋》310

舆中读《上林赋》310

衰年读书,最好扬、马、班、张之赋310

汉魏人作赋311

古文与骈文相通311

昌黎文皆学《书经》312

悟韩文之妙312

悟韩文从扬、马得来,而参以孔孟之理312

读韩文入佳境313

机应于心,熟极之侯也313

读韩文,思古人314

韩公“周情孔思”四字,极深焉314

配偶小传315

韩文行气如御风315

宗元山水游记有得于陶渊明315

夜阅《识小录》316

姚公评苏氏316

文章乐境316

读震川文317

读震川古文,并参阅其四书文317

阅《汤文正集》317

观洪稚存《上成亲王书》318

阅梅伯言文集318

阅钱衍石家书318

阅钱氏家书319

阅陈、吴应制赋319

《吴竹如文集》319

阅《柈湖文录》320

读左季高信320

读《邠庐初稿》320

阅窦兰泉近作321

与次青论古文321

蒋琦龄议政321

与申甫畅谈,劝其作文破除禁令322

刘霞仙名作322

阅奏疏,叹世道322

张廉卿文有王安石之风323

阅张廉卿古文323

石芸斋之记323

白香山,陆放翁之襟怀324

古文之事324

余于古文一道,十分已得六七325

作文生疏325

老有所成325

老惫有愧326

与儿论文326

为文之叹326

作《刍论序》327

作《莫犹人基表》327

作文不成328

作文不合古人义法328

知不如行329

作《郭壻铭辞》329

作记不成深为叹329

余思之钝330

评纪泽《拟庄》330

赞韩愈331

韩愈文气傲岸332

韩愈不为史,识力过人333

戏谑之文,意义深厚333

王阳明之文有光明俊伟之象334

五、论诗335

诗之为道,各人门径不同335

须读唐宋诗及明小学337

嘱纪泽作诗赋338

读古诗文当领取其神339

学诗之法340

凡诗文趣味约有两种342

诗文求雄奇矫变,立意须超群离俗343

古来文士,并以赋物为难344

让纪泽常作诗文345

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345

可与言机,可与用神,而后能极诗之能事346

读诗文贵在领会348

论诗文趣味350

古人之诗意须细细体察351

功夫在诗外351

五言古诗之最高境界352

抄诗十八家353

学诗一二家为主,他家则参观互证353

夜阅陶诗354

取陶渊明等诗人闲适诗纂成一集355

阅《文选》杂拟诗355

批校李白乐府诗356

日来读杜诗颇有小得356

杜诗韩文有知言养气工夫356

杜诗五古笔阵,绝似《史记》357

杜诗五古,造句之法变幻无穷357

杜诗五古,瘦劲变化,通于古文造句之法358

夜诵杜、韩七古358

阅《白香山集》358

看李商隐诗有感359

极佩杜牧诗的俊伟359

读苏诗新得359

朗诵苏诗,有声出金石之乐360

陆游赞360

读祁文正公诗感怀360

朱伯韩诗361

蕙西谈吾之诗作361

读吴南屏诗361

赞何廉舫诗362

和何廉舫诗362

冯焯363

李眉生和纪泽必成诗人364

观赵惠甫诗文364

海秋谈七律364

感于写诗365

六、论书法365

书法素有各派,练字须用真功365

写字要重视用笔、结体;作文作诗宜留心摹仿367

学字须用困知勉行工夫370

学字当学颜柳372

小学三大宗372

以练习墨卷试帖为头等大事372

字当学颜柳375

写字之道376

习字须多练间架,细心揣摩376

练字须下苦功,不可求速效377

作字先求圆润,次求敏捷379

凡事皆应善始善终380

读书用笔要领381

作字之法绵绵如蚕之吐丝382

作字之道用笔贵勒贵努精心运之382

写字之道如修脚匠之修脚383

用毛笔应先识其病383

用狼笔写新宣纸,悟古人顿挫、扑笔之法384

作大字亦应一丝牵贯384

作书之道,寓沉雄于静穆之中乃有深味384

摹书谱,悟艺精之道385

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385

作字时,胸中须有一段奇气盘结386

读李太白、杜子美诗,悟作书之道386

作字之道全以笔阵为主387

读孙子“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句387

出笔宜颠、腹互用,取势宜正斜并见388

于昔年“体如鹰”四句之外又添四句388

说笔阵388

思作书用笔之道389

大约书法不外羲、献父子389

阅《皇甫碑》,识得欧字意思390

写字偶得390

谈李邕书法391

谈孙过庭书法391

谈黄庭坚书法391

谈写字笔法392

谈董其昌书法392

作书八法392

阳刚与阴柔之美393

书家两派394

雄奇与淡远394

梦刘文清公395

书法之师395

熟能生巧396

观何廉舫书397

日日一律,乃为成德398

余坐三十以前作字398

于作字之道若有所会399

思与学不可偏废399

作字之道,刚健婀娜缺一不可400

书法无一定规矩400

用狼毫笔写寸外字401

乃悟轮扁甘苦疾徐之说401

练书法日不间断定会常有长进402

书法要有意志402

书法要有风韵403

练字要有所选择403

练字,用力要轻匀或转403

老年练字,借古帖以减少硬拙404

练字体会404

七、论鉴赏405

观宋高宗书《豳风》405

黎寿民送刘、翁二公手卷405

观姚惜抱书草字千卷书406

观钱子密家藏书画二种406

观董香光、王孟津稿,非真迹408

观赏钱文端之母《夜纺授经图》408

为祁门三宝408

赏玩庄思永带来法帖409

刘伯山藏《西岳华山庙碑》在世所传三名本之外410

收杨海琴所赠金石及书法410

李小湖处借得宋榻阁帖411

观李小湖先人碑帖411

欣赏李小湖所藏法帖412

又观李小湖所藏法帖413

再赏李小湖所藏法帖413

见陈香泉法帖414

莫子偲唐人写本《说文》414

马征明有影宋抄本《集韵》415

观莫子偲近年所得书法415

观丁雨生收藏书籍416

汪梅村新刻《皇朝中外一统舆图》416

观苏、松、常、镇、太五府州新图417

观苗仙露所藏君子馆砖等417

雷藿郊诒我“韩瓶砚”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