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2 夏商西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2 夏商西周
  • 沈长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2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2 夏商西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夏、商、西周历史发展大势3

(一)初有国家的夏时期4

(二)文明急剧发展的商时期6

(三)由早期文明向成熟文明过渡的西周时期8

二、三代社会历史特点9

(一)各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黄河流域文明中心地位的确立10

(二)物质文明及社会结构的特征13

(三)国家的组织形式——众邦的不平等联合18

(四)国家权力结构的性质——家国同构21

(五)精神文化的总体特色23

(六)由社会特点论及三代社会性质27

三、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及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30

治乱兴衰编39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争39

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39

(一)夏后氏渊源40

(二)鲧、禹治水与夏朝的建立41

(三)夏前期的政治动乱与少康中兴44

(四)从孔甲乱德到夏的灭亡46

二、商朝兴亡48

(一)商族的发祥与先商史迹48

(二)商汤灭夏50

(三)伊尹的摄政与太甲的继立52

(四)商都屡迁与商朝中期的九世之乱54

(五)盘庚迁殷55

(六)武丁的治绩57

(七)商朝统治的危机及其灭亡58

三、宗周的盛世与末世62

(一)周族先世62

(二)文王时期周人国家的建立65

(三)武王克商68

(四)周公的摄政与东征70

(五)成康之治73

(六)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与“彘之乱”75

(七)宣王的中兴与败落77

(八)西周的覆亡80

第二章 制度改革及政治组织形式的演进82

一、“家天下”制度在夏代的确立82

二、商代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84

三、商代诸王强化王权的举措88

四、周公的改制及其政治效应90

(一)封建藩卫与周代国家形态的跃进90

(二)营建东都与二都并立局面的形成93

(三)返政成王与西周宗法制的确立95

(四)德治与礼治——对商代神权政治的否定97

五、周厉王的“革典”及周宣王对祖制的变革99

第三章 西周时期列国的兴起102

一、西周列国的不同种类及其分布102

二、各主要封国的早期历史108

(一)周初第一大封国——卫108

(二)具有特殊地位的鲁国110

(三)在戎狄包围圈中崛起的晋国111

(四)姜姓齐国的建立及其早期历史113

(五)北方的燕国与邢国115

(六)作为先圣后裔的宋、陈、杞三国117

(七)楚的立国及其筚路蓝缕120

(八)吴的立国及其早期历史122

第四章 民族关系与域外联系124

一、夷夏关系——夏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124

二、商朝与周边各族邦的关系126

(一)武丁对周围方国的征伐126

(二)帝乙、帝辛对东夷的征伐及其后果129

三、西周王朝与“四夷”的关系130

(一)周人对夏商旧族的政策及其夷夏观130

(二)周人对淮夷的武力压服与控制132

(三)周人对?狁的防御战争134

(四)西周时期的周楚关系136

(五)从征伐犬戎到灭亡于犬戎与姜氏之戎的联盟137

四、从万邦林立走向以华夏族为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139

五、夏、商、西周时期的域外联系140

经济编149

第一章 资源与生态环境149

一、气候状况150

二、河流与湖泊151

三、森林、草场及动植物资源154

(一)动物资源154

(二)植物资源157

(三)森林、草场159

四、土壤状况及其开发利用161

第二章 人口、劳动组合及生产关系的性质163

一、人口简析164

二、以木石工具为主的生产力性质166

三、以家族为单位的劳动组合168

四、宗族土地所有制171

(一)商代族邦对土地的所有172

(二)西周的宗族土地所有制与土地转让173

(三)宗族土地的内部结构——公田与私田175

五、“助”法及族长役使制176

第三章 经济管理体制179

一、君主对国土的领有权179

二、王室、诸侯对土地、人口的封授181

三、国家对贵族土地的管理184

四、农官对农业生产的管理185

五、山林川泽的管理及其利用187

六、工商食官189

七、关市的管理与关市之征191

第四章 贡赋及徭役193

一、从“任土作贡”到周代贡纳制度193

二、军赋的征集196

三、徭役198

四、王室、公室的经济来源及其性质199

第五章 各部门经济202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203

(一)农具的种类及其改进203

(二)作物品种及其分布204

(三)土地的疆理、沟洫的整治及所谓“井田”206

(四)耕作技术的进步208

(五)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业技术的进步209

(六)农业生产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12

(七)畜牧业生产状况212

(八)渔猎和采集经济214

(九)饮食结构215

二、手工业成就216

(一)高度发展的青铜器制造业217

(二)制陶与原始瓷219

(三)纺织与毛皮加工220

(四)漆木器制造及其工艺222

(五)玉石器及骨器的制作223

(六)建筑业技术与成就224

三、商业、城市与交通226

(一)商人与商业的兴起226

(二)初期货币228

(三)度量衡的使用229

(四)早期城市230

(五)交通与道路233

(六)驿传制度235

第六章 不平衡发展的区域经济237

一、作为文明中心的中部农业区238

二、古老的东夷文明区239

三、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开发241

四、东南沿海地区的越族经济243

五、巴蜀地区的农业文明245

六、以羌族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经济247

七、北方游牧经济和半农半牧经济249

社会结构编254

第一章 国家的构成254

一、王朝的概念——一个大邦实施的对天下万邦的统治254

二、邦的族姓与邦的氏名257

三、邦的外部形态及其自治性质260

四、同姓之邦、婚姻之邦、异姓之邦262

五、从自然生长的族邦到带有地缘组织性质的西周封国265

第二章 居民的基本社会组织及其亲属架构268

一、从宗族到家长制家族——居民的基本社会组织268

(一)社会基本细胞非个体家庭268

(二)殷墟卜辞中的“族”及其内部结构272

(三)西周时期的宗族与家长制家族275

二、家族的亲属称谓278

(一)商人的亲属称谓系统278

(二)周代亲属称谓281

三、与亲属关系有关的各种制度284

(一)殷周宗庙制度284

(二)继承制度的发展与嫡庶制的确立286

(三)亲族间的隶属关系及西周宗法制288

(四)昭穆制度290

第三章 地区结构与聚落形态293

一、聚落——邑的种类及其内涵293

(一)王邑293

(二)族邦首邑297

(三)鄙野中的小邑299

二、政治区划——内服与外服301

三、城市与乡村——都与鄙304

四、西周时期地区结构的新变化306

(一)西周分封导致的地区结构变化306

(二)西周的地方行政区划——“里”307

第四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310

一、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各社会群体311

(一)王室311

(二)邦君、诸侯313

(三)普通贵族316

(四)家臣、侍卫、高级仆从318

二、被统治阶级320

(一)平民320

(二)百工商贾323

(三)奴隶325

三、商周时期的妇女阶层327

(一)贵族妇女328

(二)庶人妇女330

第五章 民族结构331

一、夏王朝的统治族及其四邻部族332

(一)东方诸夷333

(二)西方诸羌333

(三)北方诸族334

(四)南方的苗蛮族与越族335

二、商代的族邦与其族属336

(一)西方各族336

(二)北方与西北各族338

(三)东方部族339

(四)南方部族341

三、西周的诸夏族与诸蛮、夷、戎、狄343

(一)诸夏的产生及其与华夏民族之间的关系343

(二)蛮、夷、戎、狄及其他非华夏族345

国家控制编357

第一章 君主政体及王与诸侯间的相互关系357

一、夏、商的后、王与周代的天子357

(一)“后”与“王”字的古义357

(二)“余一人”与商代王权358

(三)“受命于天”的周天子358

(四)王位的继承360

(五)顾命与摄政362

二、西周的锡命礼与诸侯365

三、世官世禄368

四、爵制与服制370

五、巡狩与朝觐374

六、贵族、国人的参政议政378

七、西周监国制度380

第二章 国家的行政机构383

一、有关夏代行政机构的若干史迹383

二、商代职官系统384

(一)政务官384

(二)史官385

(三)武官386

(四)内廷官386

三、西周中央王朝的职官系统387

(一)最高执政集团387

(二)卿事寮与太史寮389

(三)太师、太保、太傅391

(四)宰、太宰392

(五)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392

(六)公族394

(七)师与师氏394

(八)里君395

(九)册命廷礼中的“右”者与官职系统395

四、西周诸侯国的职官398

五、《周礼》中所见西周官制399

第三章 军事制度404

一、军队的性质——兵民合一与族兵404

二、商、西周军队的编制与兵种406

(一)商代的“三师”406

(二)卜辞中的“登人”407

(三)西周的西六师与成周八师407

(四)商、西周军队的兵种409

三、兵器与装备411

四、军队中的指挥号令系统411

五、诸侯邦君的军队412

第四章 刑法制度414

一、有关夏代立法的传说414

二、商代的刑罚415

三、西周的五刑、九刑及刑罚制度415

四、西周法律的内容418

(一)保障王权418

(二)保护私有财产419

(三)防止民众暴乱419

(四)维护宗法秩序419

(五)惩治不法官吏419

五、西周狱讼的特点420

(一)受理狱讼的官员尚未完全固定420

(二)审案要求“两造具备”421

(三)审案实行盟誓制度421

(四)利用约剂券契以决狱421

六、西周法律的特权原则422

七、西周金文中所见诉讼案例423

(一)《?匜》423

(二)《曶鼎》425

第五章 礼乐教化与学校教育427

一、礼的性质及其起源427

二、夏、商二代的礼制429

三、周公制礼作乐430

四、“五礼”及《仪礼》记载的礼仪系统431

(一)吉礼431

(二)凶礼432

(三)宾礼432

(四)军礼432

(五)嘉礼432

五、“乐”的教化作用434

六、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435

(一)夏、商学校教育的史影435

(二)西周学校的种类436

(三)西周学校的基本特征——学在官府437

(四)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437

精神文化编443

第一章 宗教与信仰443

一、宗教的总体特色及演变情况443

(一)总体特色443

(二)演变情况444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446

三、商人的上帝观448

四、日、月、星、云及四方诸天神450

五、山川土地诸地祇452

六、周人天命观的产生及其意义454

七、周人的农神与后稷458

(一)农神458

(二)后稷459

八、求雨与求年活动461

九、图腾崇拜463

十、祭仪及其使用的择别465

第二章 哲学与价值观念468

一、“孝”的含义468

二、以亲属关系及族团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470

三、统治者的民本思想472

四、周人的敬德思想473

五、务实精神及农业民族的性格475

六、关于物质世界起源的学说477

七、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478

第三章 自然科学知识481

一、天文观测及其成就481

(一)以天象观测定农时季节481

(二)“大火星”与古历的制定482

(三)五星与二十八宿的确定483

(四)重要的天象记录483

二、历法与计时制度485

(一)夏时485

(二)殷历486

(三)西周历487

三、数学的萌芽489

(一)数字符号489

(二)数学知识与数术教育490

四、医学和药物学知识490

五、反映在青铜器制造技术上的物理、化学知识492

六、地理知识495

(一)夏、商时期的地理知识495

(二)西周的地理观念497

七、气象与物候知识498

(一)夏代的气象与物候知识498

(二)商代的气象知识498

(三)西周时期的气象与物候知识499

第四章 文字、典籍与史学的萌芽501

一、关于夏代有无文字的探讨501

二、商代的甲骨文502

三、商代的金文与陶文504

四、西周甲骨文506

五、西周金文507

六、史学的萌芽508

七、《尚书》510

八、《诗经》512

(一)成书512

(二)主要内容513

(三)结构514

(四)史学价值514

九、《周易》514

(一)产生的时代514

(二)结构516

(三)价值517

第五章 文学与艺术518

一、书写文学的产生518

二、早期散文519

三、早期韵文519

四、《诗经》的文学艺术成就521

五、神话521

六、青铜器的造型艺术522

七、商、西周书法艺术524

(一)商代书法524

(二)西周书法525

八、雕塑与绘画526

九、乐器与乐律527

十、歌舞与乐曲529

社会生活编535

第一章 衣食住行535

一、衣冠服饰535

(一)发式和首服535

(二)衣裳之制538

(三)足服542

二、饮食习俗、饮食器、饮食礼543

(一)饮食习俗543

(二)饮食器546

(三)饮食礼549

三、贵族宫室和民居552

(一)贵族宫室宗庙的建筑特征及其成因552

(二)中小型居室558

四、舟车与桥梁559

第二章 婚姻制度和婚礼仪式562

一、婚媾释义562

二、婚姻制度563

三、婚龄与婚时568

四、婚姻六礼569

五、婚姻生活571

第三章 人生礼仪573

一、诞生礼仪573

二、年龄级与冠笄之礼576

三、养老之礼579

四、丧礼与丧服581

(一)丧礼582

(二)葬仪586

(三)庙号和谥号589

(四)丧服592

第四章 社会交往与岁时活动598

一、社交礼的仪式599

二、挚礼与庭实601

三、跪拜揖让602

四、社交中的称谓603

五、四时田猎与四时祭祀605

六、其他607

第五章 卜筮与巫术609

一、卜筮609

二、占星615

三、占梦617

四、相土与相宅618

五、四时宣气619

六、诅祝与祓禳622

七、择日与禁忌623

附录627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627

附录二 夏商西周历史纪元表6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