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
  • 邵全琴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4320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区域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青海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概况1

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3

第二节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区自然及经济社会特征19

一、自然条件19

二、经济社会特征26

三、生态地位28

第三节 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9

第二章 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31

第一节 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研究进展31

第二节 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理论与方法33

一、大样地循环采样33

二、尺度转换34

三、生态参数遥感反演37

四、草地退化/恢复时空信息提取39

五、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模拟41

第三节 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理论与方法42

一、历史动态本底与地带性顶级本底42

二、评估理论框架与方法43

三、气候波动与生态工程对生态恢复的贡献率厘定方法44

第三章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范46

第一节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范46

一、范围46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46

三、术语和定义47

四、遥感监测47

五、地面监测52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68

第二节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技术规范69

一、范围69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69

三、术语和定义70

四、评估指标体系72

五、数据源及指标计算方法72

六、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86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监测与模拟99

第一节 地面监测99

第二节 遥感监测101

第三节 模型模拟104

一、基于大样地循环采样进行生态模型参数本地化105

二、基于生态模型的草地产草量估算方法106

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服务量估算方法107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25

第一节 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及其变化125

一、2012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125

二、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26

第二节 州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及其变化130

一、2012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130

二、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31

第三节 县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及其变化135

一、2012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135

二、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36

第四节 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及其变化147

一、2012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147

二、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47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及其变化153

一、2012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153

二、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54

第六节 重点工程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及其变化165

一、2012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状况165

二、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166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质量变化171

第一节 植被群落结构变化171

一、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变化171

二、荒漠植被群落结构变化176

三、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变化177

四、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变化179

第二节 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180

一、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180

二、州域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189

三、县域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193

四、流域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198

五、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208

六、重点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状况与生产力变化211

第三节 草地退化与恢复216

一、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与恢复216

二、州域草地退化与恢复219

三、县域草地退化与恢复220

四、流域草地退化与恢复226

五、自然保护区草地退化与恢复228

六、重点工程区草地退化与恢复233

第四节 基于土地覆被转类指数的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34

一、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34

二、州域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35

三、县域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36

四、流域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37

五、自然保护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39

六、重点工程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242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变化243

第一节 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43

一、三江源区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43

二、州域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46

三、县域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47

四、流域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48

五、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50

六、重点工程区水源涵养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53

第二节 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56

一、三江源区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56

二、州域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75

三、县域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77

四、流域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81

五、自然保护区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83

六、重点工程区土壤保持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88

第三节 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91

一、三江源区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91

二、州域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298

三、县域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00

四、流域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03

五、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05

六、重点工程区防风固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10

第四节 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14

一、三江源区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14

二、州域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17

三、县域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18

四、流域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19

五、自然保护区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21

六、重点工程区牧草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23

第五节 水供给服务状况及其变化325

一、流域径流状况及其变化325

二、水资源量状况及其变化347

三、水质状况及其变化353

第六节 生物多样性变化353

一、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353

二、种群数量变化354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因素367

第一节 气候变化367

一、气温变化367

二、降水变化370

三、湿润系数变化372

第二节 人类活动376

一、草地载畜压力变化376

二、生态工程382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变化影响的厘定387

一、生态系统质量变化387

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395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评估408

第一节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评价408

第二节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410

一、分类评价410

二、综合评价418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价421

一、分类评价421

二、综合评价432

第四节 生态系统变化状况综合评估435

第五节 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贡献率437

第六节 基于规划目标的生态效益评估438

一、《规划》目标438

二、基于规划目标的生态效益评估439

第十章 评估结论与政策建议446

第一节 评估结论446

第二节 生态效益的局限性452

第三节 政策建议454

参考文献456

附件1 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本底评估主要结论461

附件2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中期评估主要结论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