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4561161.jpg)
- 廖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9256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7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198页
- 主题词: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语1
第一篇 发展篇7
第二章 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7
一、全球金融科技迅速发展7
(一)产业规模增长迅速7
(二)区域布局更为广泛7
(三)行业结构逐渐优化10
二、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金融科技11
(一)传统金融机构11
(二)科技公司14
(三)监管机构15
三、金融科技主要细分领域及发展情况16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17
(二)网络融资19
(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24
(四)区块链26
第三章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情况及其在全球的地位31
一、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31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32
(二)网络融资33
(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36
(四)区块链技术37
二、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主动谋求发展38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38
(二)网络融资40
(三)智能投顾42
(四)区块链技术43
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谋求转型44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44
(二)网络融资46
(三)智能投顾48
(四)区块链技术49
四、客观看待中国金融科技取得的成绩51
(一)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大,但技术和综合排名无优势51
(二)金融科技已经从“填补空白”转为开始冲击整个传统金融的模式51
(三)金融科技已经从国内探索开始走向国际化51
第二篇 解构篇55
第四章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55
一、概述55
(一)互联网支付55
(二)移动支付57
(三)业务及机构特点59
二、驱动因素分析63
(一)科技进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63
(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了市场环境64
(三)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供有力支持65
(四)行业主体主动作为加快发展速度65
(五)新兴经济体中传统金融服务存在不足66
三、金融稳定评估67
(一)显著扩大支付服务覆盖面67
(二)降费增效助力小微企业发展68
(三)对银行业正负面影响并存68
(四)宏观影响70
第五章 网络融资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72
一、概述72
(一)P2P融资72
(二)众筹融资74
(三)主要创新74
二、驱动因素分析75
(一)金融压抑宏观背景下的监管套利75
(二)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长期存在76
(三)现有投资渠道难以满足居民需求78
(四)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催生新产业78
三、金融稳定评估79
(一)正面影响79
(二)负面影响81
(三)发展趋势:行业进入调整期84
(四)监管环境趋于严格85
第六章 智能金融理财服务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86
一、概述86
二、驱动因素分析87
(一)传统投顾模式对新增需求服务不足88
(二)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88
(三)客户对在线金融服务的接受度较高89
(四)特定市场环境助力发展89
三、金融稳定评估90
(一)优势90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风险94
(三)行业影响98
(四)未业发展趋势99
第七章 区块链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100
一、概述100
(一)背景起源100
(二)技术特性101
(三)创新亮点102
二、驱动因素分析103
(一)经济环境变化压缩银行盈利空间103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104
(三)金融脱媒加剧银行业竞争104
(四)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局限性105
三、金融稳定评估106
(一)对金融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106
(二)对银行自身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影响109
(三)对监管科技(RegTech)的影响110
(四)存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111
(五)各国监管层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113
第三篇 监管篇119
第八章 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现状与未来走向119
一、国际层面的金融科技监管原则和评估框架120
(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行动建议120
(二)FSB金融科技分析框架123
(三)欧洲银行管理局:金融科技的法制建设与监管实践125
二、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监管129
(一)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框架130
(二)国家层面鼓励创新的金融科技监管安排131
三、监管科技的发展与前景137
(一)专业的监管科技初创企业137
(二)传统金融或科技企业与监管科技初创企业的合作137
(三)大型金融或科技企业在监管科技领域的积极投入137
四、金融科技监管的未来走向138
第九章 金融科技核心业态的国际监管实践143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143
(一)欧美:纳入现有法律框架144
(二)非洲:从事实监管到立法监管145
二、网络融资147
(一)P2P网络借贷147
(二)股权众筹152
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155
(一)澳大利亚:全智能投顾——现有监管框架加特殊监管要求155
(二)加拿大:混合式智能投顾——坚持现有框架的适用性157
四、区块链159
(一)比特币159
(二)区块链的其他金融应用160
第十章 规范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建议164
一、监管态度问题164
二、监管原则问题165
(一)一致性原则166
(二)可靠性原则166
(三)互动性原则166
(四)普惠性原则167
(五)自律性原则167
三、监管方法问题168
四、监管能力问题170
五、有待观察的问题172
参考文献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