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维度思考法 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维度思考法 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https://www.shukui.net/cover/2/34544771.jpg)
- (日)细谷功著;程亮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7633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思维方法-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维度思考法 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PART Ⅰ“知”与“无知、未知”阐明其结构1
1.1“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4
你能列举出几个“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4
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未知的未知”8
“常识”是位于“已知的未知”外侧的墙11
1.2“知”是“事实和解释的组合”13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解释”13
事实是零维,解释是N维15
解释就是“分”和“连”16
“画线”须明确“方向”和“长度”18
知识是“可重现”的快照21
想象和创造是指“知识的重构”23
1.3“无知、未知”的思考框架25
“无知、未知”和“三个领域”26
通过“维度”所见的三种无知30
关于无知的对立轴39
1.4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循环45
“知”和“未知”扩张的边界45
“无知、未知”和“知”的循环47
“无知管理”的思维方式49
1.5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51
“元认知”是基于“无知之知”的意识的原点51
用无知重置既有知识52
你能做到unlearning(舍却所学)吗?54
德鲁克所说的“无知”的活用法57
PART Ⅱ“解决问题”的困境能“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59
2.1“知(识)”的困境62
“问题”源自事实和解释的乖离63
创新者是指“重新画线”的人66
模式识别有助于理解,模式化导致死脑筋68
“画线”导致“出乎预料”69
定义问题造成“封闭体系”70
2.2“封闭体系”的困境72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循环73
“公司”这一“封闭体系”也会成长、退化75
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封闭体系”的困境76
2.3“解决问题”的困境78
从下游的解决问题到上游的发现问题80
上游和下游是不连续的82
社会、企业、学校被“下游”最优化的原因86
PART Ⅲ“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91
3.1“蚂蚁思维”与“蝈蝈思维”的差异94
蚂蚁与蝈蝈的思维的三个差异95
判断是蚂蚁还是蝈蝈的检查表98
3.2从“存量”到“流量”101
当蚂蚁的美德瓦解时101
“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别103
从“未知”=“不知道的事”开始思考的蝈蝈105
积存“已知”=“知(识)”的蚂蚁106
3.3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108
“画线”的蚂蚁与“不画线”的蝈蝈109
重视“中心和序列”的“封闭体系”113
“二选一”的蚂蚁与“二分法”的蝈蝈115
“封闭体系”思路的优势和弱点116
3.4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126
为了“升维”,要以“上位概念”思考126
是使固定变量达成最优化,还是创造新的变量134
各单位所体现的经营管理的维度的不同137
低维比高维容易理解139
“固定的蚂蚁”与“可变的蝈蝈”的对立结构140
3.5从“奇点”出发的问题发现法144
“奇点”是如何产生、进化的145
蚂蚁和蝈蝈对待奇点的不同反应147
权力阶层vs.革新者149
画线?不画线?153
奇点进化例——智能手机时代的信息安全154
用来思考“奇点”的框架和练习题155
奇点发现法——着眼于“禁止”“其他”156
3.6蚂蚁和蝈蝈能否共存共荣158
各领域的蚂蚁和蝈蝈159
在“二维”中,蚂蚁常占据压倒性的优势162
蝈蝈在蚂蚁窝里跳不起来163
互相怎么看165
通过“元级”克服对立结构168
决定是蚂蚁还是蝈蝈的性格和环境171
PART Ⅳ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升维发现问题173
4.1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176
上位概念是指用以思考的解释层176
上位概念是指用“元”思考179
脱离“现在、这里、这个”180
“无知之知”是“元认知”的产物182
4.2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184
“分类”是源自抽象化的上位概念185
“关系与结构”的抽象化186
不用方程式难以教算术的理由188
抽象化没有“公民权”的理由191
作为抽象化应用的“类推”192
4.3通过思考的“轴”升维200
思考的“轴”是指解释的方向性202
思考的“轴”的三个种类204
“多样性”之所以重要的理由205
4.4通过“Why(上位目的)”升维207
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是“一个道理”207
“为什么?”是向上位概念回溯的唯一口令209
“How型疑问词”的“维度”211
只有“为什么?”能“重复5遍”211
以上位目的思考的Why型思维213
通过Why型思维“改变赛台”216
4.5为了活用“元思考法”217
与上游工作契合的元思考法217
上位概念的工作不可能“分担”217
后记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