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经济学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经济学 第1卷
  • (波兰)奥斯卡·R.兰格著;王宏昌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5379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经济学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波兰文第一版前言1

英译本前言3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基本概念5

人类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资料5

生产和劳动6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7

生产和分配的社会性质8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劳务)10

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过程的社会规律的科学10

经济关系11

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13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15

关于“政治经济学”和有关名词的注16

第二章 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18

生产关系决定于社会生产力18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9

生产方式20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生产方式23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之间必须适应的规律24

社会意识26

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8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必须适应的规律32

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保守性质35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36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38

社会发展中的辩证过程41

对抗性形态的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42

阶级和社会阶层44

历史唯物主义45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一些表达形式和名称的注46

第三章 经济规律49

一般概念49

因果律、同时律和函数关系律49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50

经济规律和政治经济学规律51

经济规律的随机(统计)性质53

经济规律不决定于人的意识和意志54

生产的技术和平衡规律58

人类行为规律和人类行动的相互作用规律59

经济规律的历史范围62

生产的技术和平衡规律的范围63

专属某个社会形态的规律65

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经济规律66

来自上层建筑的影响的规律67

社会形态的作用方式69

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71

经济规律和辩证的社会过程72

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运动规律”74

经济规律作用中的自发性75

经济规律的偶像化76

社会主义克服经济规律的自发性78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79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自发性81

社会形态中的辩证过程82

社会主义形态开辟人类历史的新时代85

经济规律知识的实际意义86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88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88

各种经济学科——它们的题材和相互关系88

应用经济学和它的分支89

政治经济学和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学89

资本主义前的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学9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9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一般特性95

抽象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作用97

经济范畴以及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和经济理论99

理论模型100

政治经济学中抽象的历史基础102

政治经济学中的抽象和经济过程的具体性质106

政治经济学的抽象的逐步具体化108

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逐步具体化的例子110

经济计量学作为政治经济学规律具体化的一个工具112

政治经济学规律和经济理论的验证113

经济范畴的实际识别114

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和理论与实际经济过程一致的程度116

统计验证117

历史验证119

历史的和统计的验证121

实验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验证工具122

政治经济学中的推断方式125

演绎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作用127

公理化和公式化——数学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作用128

演绎法中的前提是归纳法的结果130

归溯法推断作为验证工具131

经济政策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实际应用134

第五章 经济理性原理——政治经济学和合理行为学137

经济活动和技术137

自然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传统性质139

在一个商品——货币经济中营利活动和家务活动的分离。经济活动目的结构中的变化142

理性——营利活动的特征145

营利活动的目的和手段的数量化(可测量性和有公度性)。利润范畴148

资本主义企业的计算和簿记149

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必然性151

经济理性原理和它的两种不同形式:最大效率原理和生产资料节约原理153

经济理性原理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产物155

经济理性原理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作用限于私人活动并且属于对抗性质158

社会经济计划——社会经济理性的实现162

目标的多层次结构是社会主义计划的一个特点164

社会经济计划中的基本问题165

社会经济平衡表方法167

经济原理的不同应用领域170

合理行为学——理性活动的科学172

属于合理行为学的科学研究分支:运筹学和规划学。控制论——合理行为学的辅助科学173

规划论原理176

边际计算178

线性规划180

政治经济学和合理行为学之间的方法论联系181

政治经济学的某些规律是从合理行为学的行为原理推导出来的结论182

用演绎法研究经济规律依靠经济活动的理性184

需要从经验上确定应用于实际的方法论知识的范围185

合理行为学在经济活动合理化中的意义的一般评价187

第五章附录 规划的数学基础188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观主义学派和历史学派211

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学派。它们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系211

主观主义学派及其与“庸俗经济学”的联系214

按照主观主义的观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应该是在经济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人和商品的关系216

主观主义理论所提出的效用概念218

主观主义学派把政治经济学变为合理行为学的一个分支的倾向221

主观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分离223

主观主义学派和经济规律225

经济规律变换为合理行为学的行为原理227

交换在主观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作用227

主观主义学派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解体230

经济原理的有限的和历史形成的范围233

家务活动中是否为效用最大化努力?235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家务活动合理化不利的因素242

主观主义学派的最终评价245

历史学派246

历史学派抛弃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247

韦纳·桑巴特和马克斯·韦伯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起源的见解248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马克斯·韦伯的著作252

桑巴特和韦伯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的非历史性质255

历史学派的最终评价257

第七章 经济科学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作用258

在科学中造成不同观点的两个因素:认识的内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258

利益、物质手段和没有偏见——科学发展的社会基础261

资产阶级和世俗知识分子为发展自然科学的斗争262

在资本主义的最终阶段妨碍自然科学的因素264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266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出现后,资产阶级态度的变化267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对政治经济学的态度269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基础的变化272

政治经济学变成无产阶级的科学273

政治经济学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274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成就和发展275

资产阶级倾向于瓦解政治经济学276

庸俗经济学和主观主义学派:它们的基础和社会功能277

历史学派——德国资产阶级向封建因素及普鲁士王国妥协的一种表示281

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对经济知识的需要283

垄断资本主义下资产阶级的实际需要284

应用经济科学和辅助科学的发展与功能。经济计量学、社会会计、运筹学、规划论、控制论285

大萧条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影响287

凯恩斯的理论和商业循环理论288

经济增长理论——它的起源的历史环境288

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90

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291

经济科学的专门职业化292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批判294

不完全竞争理论294

福利经济学295

政治经济学不可能被资产阶级完全瓦解297

只有结合工人运动,政治经济学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297

社会条件和科学认识的真理299

科学和意识形态300

保守的、进步的和反动的意识形态,妥协的意识形态301

社会感觉引起的意识以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心理境界302

模糊实际的意识形态和显示实际的意识形态——它们对科学认识的重要性305

进步的意识形态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种刺激309

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社会条件310

只有工人阶级对经济规律的完全科学知识有兴趣311

工人阶级运动清洗它的意识形态中一切模糊实际的因素的斗争313

与科学社会主义结合是经济科学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