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8439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399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6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829
第五篇 中国区域岩石圈结构及演化829
第一章 西域岩石圈结构及演化&肖序常、刘训、姜枚829
第一节 岩石圈构造分区829
一、研究地区概况829
二、区域构造格架的基本轮廓829
第二节 各板块的主要特征和演化历史839
第三节 岩石圈三维结构、构造分区的主要地球物理场特征842
一、现今盆山构造的基本格架842
二、现今盆山构造的形成演化历史842
三、本区岩石圈结构单元的划分843
四、对于本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初步认识849
第四节 西域岩石圈块体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852
一、中国西部区域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进展852
二、天山山脉地壳上地幔的结构860
三、西昆仑(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剖面)的深部构造866
第五节 岩浆岩及地球化学特征873
一、天山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特征873
二、西昆仑山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包体874
第六节 岩石圈构造演化875
参考文献881
第二章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演化&崔军文、张晓卫、姜枚883
第一节 绪论883
第二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分区884
一、岩石圈构造块体的划分884
二、青藏块体构造单元边界的主要地质特征887
第三节 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893
一、青藏岩石圈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进展893
二、青藏块体的地壳速度结构897
三、青藏高原区域重磁异常的东西向分区及其构造地质特征901
四、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905
五、青藏高原北缘东部的现代深部构造活动909
第四节 岩石圈三维组构912
一、青藏高原的“盆-山”构造类型913
二、青藏高原的构造地貌——“盆-山构造格局”914
三、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组构类型915
第五节 青藏块体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模式——“俯冲-热隆扩展动力学模式”919
一、青藏高原的深部作用过程919
二、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式——“俯冲-热隆扩展动力学模式”921
参考文献922
第三章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926
第一节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块体的基本特征926
一、岩石圈块体的地球动力学背景926
二、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块体的结构特征930
第二节 兴蒙-吉黑地区化学岩石圈结构950
一、岩石圈单元划分的地球化学研究950
二、兴蒙-吉黑地区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时代955
第三节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地震与电性结构960
一、岩石圈和软流圈960
二、电性结构974
第四节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演化978
一、岩石圈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关系978
二、岩石圈结构演化的动力学机制979
三、深部构造研究的重要意义986
参考文献987
第四章 华北地区岩石圈结构及演化&邓晋福、魏文博、邱瑞照、姚长利、叶高峰、于柄松、赵国春、刘翠、嘉世旭等990
第一节 华北地区岩石圈地球物理学结构990
一、华北地区区域重力场及地磁场990
二、华北地区地壳波速结构与厚度变化993
三、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997
四、华北地区大地电磁测深观测1006
五、关于华北地区岩石圈厚度的讨论1014
六、华北地区岩石圈地热场1017
第二节 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地质解释1023
一、华北地区地貌-构造单元1023
二、华北岩石圈壳幔岩石学结构1024
三、地质解释1026
四、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1029
第三节 新生代动力学模型1032
一、GPS观测结果和岩石圈运动1032
二、火山喷发期间的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流动1032
三、软流圈水平流动的通道1034
第四节 华北岩石圈演化与成矿作用1034
一、与岩石圈结构及演化有关的成矿作用类型1034
二、预测与建议1035
参考文献1036
第五章 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动力学&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1038
第一节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1038
一、地学断面变形构造格局与地壳结构1039
二、地学断面岩石圈结构1039
三、地学断面岩石圈构造类型特征1044
四、地学断面软流圈细结构1047
第二节 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1049
一、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高速块体与岩石圈结构样式1049
二、岩石圈构造类型边界性质与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1052
三、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构造类型基本特征1052
第三节 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1057
一、南海北部盆岭结构体系1057
二、台湾弧陆楔状结构体系1060
三、东海沟弧盆结构体系1061
四、大陆边缘带岩石圈结构-动力学型式1062
第四节 岩石圈形成与演化动力学模式1065
第五节 结论与新认识1066
参考文献1068
第六章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构造&杨文采1071
第一节 造山带岩石圈的构造格架1071
一、苏鲁造山带岩石圈的构造格架1072
二、大别岩石圈的构造格架1075
三、大别-苏鲁造山带与东秦岭的构造对比1083
第二节 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作用1083
第三节 苏鲁-大别造山带的三维地壳结构1086
参考文献1089
第七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及演化&路凤香等1091
第一节 造山带构造格架1091
一、造山带的主要构造边界1091
二、结构单元的划分1093
第二节 秦岭-大别地球化学分区1095
一、扬子和华北原为两个独立发展的陆块或不同大陆的裂解部分1095
二、东秦岭构造-地球化学分区:南、北秦岭的归属1097
三、大别造山带各块体属于扬子块体的地球化学证据1098
第三节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平面图的编制1099
第四节 QB-1及六安-黄石地学断面及地壳组成1101
一、QB-1地学断面及其三维地球化学结构1101
二、大别山六安-黄石地学断面及其三维地球化学结构1105
第五节 秦岭造山带地幔组成、结构和演化1108
一、陕西岚皋古生代时期的地幔组成1109
二、河南明港中生代时期的地幔及下地壳特征1110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幔特征1111
四、秦岭地区地幔的演化1113
五、秦岭地区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过渡带1115
第六节 秦岭造山带地壳形成及演化1116
一、关于北秦岭1116
二、关于南秦岭1116
三、大别山1117
四、小结1117
参考文献1118
第八章 南海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姚伯初、万玲、曾维军等1120
第一节 南海地形特征1120
第二节 南海地壳结构特征1122
一、南海剖面地壳结构特征1124
二、南海莫霍面深度特征1133
三、南海地壳结构特征1135
第三节 南海岩石圈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1137
一、岩石圈底界面特征1150
二、上地幔结构特征1150
第四节 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1151
一、南海岩石圈块体边界确定1151
二、岩石圈构造单元1155
第五节 关于岩石圈构造关键问题的探讨1156
一、神狐运动的起因和大陆岩石圈的拆沉1156
二、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特征1161
三、南海岩石圈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存在北西向低速与高速相间排列的速度带1168
四、岩石圈厚度差异的讨论1170
参考文献1172
第六篇 中国岩石圈关键科学问题探讨1177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三维层析成像&洪学海、朱介寿、曹家敏1177
第一节 引言1177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选取1178
第三节 数据处理方法1178
第四节 衰减系数与网格化反演1180
第五节 单元格S波品质因子Qβ深度反演与Qβ分布1181
第六节 结果与讨论1182
一、中国大陆区域Qβ结构1184
二、青藏高原地区1186
三、华南地区1187
四、华北和东北地区1187
参考文献1189
第二章 全球及东亚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研究&程先琼、朱介寿、蔡学林1191
第一节 引言1191
第二节 研究地幔径向流动速度的计算方法1192
第三节 全球地幔径向流动速度特征及其意义1194
第四节 东亚地幔对流模式的结果与讨论1198
第五节 结论1203
参考文献1204
第三章 华北和青藏高原岩石圈新生代动力学数值模拟:对中国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动力学框架的意义&刘翠、邓晋福、张贵宾、肖庆辉、赵国春、邱瑞照1205
第一节 前言1205
第二节 华北盆地新生代裂陷机制与过程的数值模拟1205
一、拉伸盆地形成的理论模型1206
二、模拟区域及地质概况1206
三、数值模拟1208
四、讨论1212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厚数值模拟1214
第四节 六盘山-华北地区动力学机制数值模拟1219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19
二、模型的建立1220
三、模拟结果1227
第五节 结论及讨论1230
一、结论1230
二、讨论1231
参考文献1233
第四章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机制与过程&邓晋福、肖庆辉、邱瑞照、刘翠、赵国春、于炳松、周肃、钟长汀、吴宗絮1235
第一节 前言1235
第二节 华北地区岩石圈结构单元1235
第三节 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1236
一、通常的模型1236
二、关于华北裂谷盆地1237
三、关于鄂尔多斯周边的断陷盆地1238
第四节 岩石圈伸展减薄的过程1239
一、通常的模型1239
二、伸展作用两幕1240
三、岩石圈伸展过程1244
第五节 讨论:岩石圈主动还是软流圈主动?1245
一、GPS观测结果和岩石圈运动1245
二、火山喷发期间的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流动1245
三、软流圈水平流动的通道1247
参考文献1248
第五章 中国大陆地壳成分、岩石圈流变学非均匀性及现今动力学过程的深部地热制约&汪洋1250
第一节 中国大地热流值对地壳成分的约束1250
一、原理和方法1251
二、中国大陆地壳平均生热率1252
三、对现有地壳成分模型的检验1254
四、小结1257
第二节 岩石圈流变学非均匀性及其对活动构造变形的制约1258
一、中国大陆岩石圈流变学非均匀性1258
二、对活动构造变形的制约1260
参考文献1267
第六章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肖庆辉、邱瑞照、邢作云、伍光英、张昱、童劲松1270
第一节 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的地质证据1270
一、现存的岩石圈年代结构的非耦合性1270
二、发现了许多中生代软流圈上涌底侵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1270
三、中生代火山-深成岩浆源区主要与软流圈上涌作用关系密切1272
第二节 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的深部构造证据1275
一、宏观地震层析图像证据1275
二、高分辨率地震层析图像证据1278
三、地震波速具有异常特征1281
四、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岩石圈深部呈现不同的构造景观1282
第三节 中国东部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模式1284
一、中生代早期(以230~180Ma为主)的前和初始造山幕1284
二、侏罗纪(以180~140Ma为主)主造山幕1285
三、早白垩世(140~110Ma)的晚期造山幕1287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1290
参考文献1292
第七章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深部结构特征——远震P波层析成像证据&郑洪伟、李廷栋、高锐、赵大鹏、贺日政1294
第一节 绪论1294
一、问题的提出1294
二、研究意义129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296
四、主要研究内容1301
第二节 地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1301
一、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1301
二、地震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1302
三、远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简介1305
四、TOMO3D地震层析成像程序简介1306
五、小结1310
第三节 数据预处理及反演模型的建立1310
一、数据来源1310
二、走时数据预处理1312
三、远震P波层析成像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1314
四、小结1324
第四节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1324
一、青藏高原大地构造背景1324
二、远震P波层析成像的平面结果1327
三、层析成像的横向切片结果1331
四、层析成像分辨率测试1341
五、小结1342
第五节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地球动力学意义1343
一、关于印度板块俯冲的形态及俯冲前缘推测的探讨1343
二、青藏高原南北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的探讨1345
三、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火山岩、低的Pn和无效Sn、较强的各向异性等现象的讨论1348
四、小结1349
第六节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1349
一、结论1349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350
参考文献1351
第八章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袁学诚、李廷栋、肖序常、姜枚、耿树方1357
第一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分区1357
第二节 印度板块的俯冲1360
第三节 喜马拉雅高原(藏南)地壳构造1363
第四节 藏北地壳的速度特征与局部熔融1367
第五节 藏北的地壳构造1370
第六节 青藏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1373
第七节 青藏高原隆升期后构造1375
第八节 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1376
第九节 结论1377
参考文献1378
第九章 中国西部岩石圈结构构造演化&肖序常等1380
第一节 西北盆山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1380
一、新元古岩石圈构造演化1380
二、早古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1381
三、晚古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1383
四、岩石圈板块碰撞期后的构造演化1384
第二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1385
第三节 西部岩石圈碰撞接触带演化和模式的探讨1386
一、塔里木-西昆仑岩石圈碰撞结合带1386
二、雅鲁藏布江岩石圈结合带(缝合带)1390
参考文献1392
结语&黄宗理 李廷栋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