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沈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8295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基础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变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人员1
第一节 基于标准的教育变革1
一、教育变革:走向基于标准的问责1
二、教育质量保障:对标准的抵制与适应4
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地方教育领导:何去何从?7
第二节 教研员的角色:来自政策、理论、实践的分析10
一、当代政策文本中的教研员角色10
二、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教研员角色13
三、教研员对其角色的理解14
第三节 教研员的身份: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16
一、何为身份16
二、身份建构:从结构与能动者互动的视角18
三、教育质量保障与教研员身份建构19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21
第一节 身份建构的理论视角21
一、“自上而下”的身份建构21
二、“自下而上”的身份建构23
三、融合主义的身份建构25
四、形态衍生理论视野的身份建构27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提出31
一、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31
二、从形态衍生理论研究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可行性34
第三节 研究方法36
一、质的研究取向36
二、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38
第四节 研究可靠性与研究伦理49
一、研究可靠性50
二、研究伦理52
第三章 教研员的制度变迁和角色演变53
第一节 中国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发展53
一、晚清政府:以教育外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54
二、国民政府:以教育内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56
三、老解放区:资源匮乏情形下形成的教育质量保障应对之策60
四、1949年后:日趋系统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63
第二节 教育质量保障人员的角色变化与特征65
一、晚清政府的视学与劝学员:监督、兴学66
二、国民政府的视学与辅导员:管理、辅导、培训、研究68
三、老解放区的教育巡视员与辅导员:报告、指导、分享73
四、1949年后的督导、教研员、评估人员:督政、教学指导与评估74
第三节 课程改革背景下H市教研员的角色发展:结构的新期待77
一、教研制度的正式确立及教研员的角色定位78
二、H市教研室职能的发展82
三、H市教研员的角色:群内分工不同90
第四章 教研员的社会身份建构100
第一节 日常工作中呈现的群体共性100
一、以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101
二、由调研与视导构成的多维评估112
三、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118
第二节 与群外人员的差别123
一、“我们”眼中的他人124
二、他人眼中的“我们”133
第三节 从群体到个体:角色认知与事项排列141
一、职能排序141
二、工作节奏与事项排列150
第五章 实践: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的对话158
第一节 结构关注:“做研究的人”158
一、重要任务:提高区域教育质量159
二、“最高境界”与“最重要任务”的冲突161
三、基于学科属性、课程标准的听评课163
四、不被理解的痛苦与研究的快乐165
第二节 结构关注为主,个人关注为辅:“尴尬的稻草人”168
一、进入市教材编写队伍168
二、教师培养:“守正出新”170
三、职业生命何在?173
四、最有压力的是考试175
第三节 个人关注为主,结构关注为辅:“一个风风火火的闯将”177
一、从实践教学开始177
二、对课程、教学的反思180
三、教师队伍建设184
四、研究真问题187
第四节 个人关注:职场“菜鸟”191
一、从专业角度来选择191
二、“不听课不能指导”193
三、不找校长,不听推门课,不申请课题研究196
四、“合格就是老师对你的认可”198
第六章 承诺是否可能204
第一节 考试影响下的学科教研工作204
一、考试之于语文、数学教研员205
二、考试之于科学教研员211
三、考试之于音乐、体育教研员217
四、考试之于拓展、探究教研员224
第二节 “经验”影响下的教研工作231
一、为什么选择教研员231
二、入职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237
第三节 承诺:从结构一能动者互动的视角245
一、强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246
二、弱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247
三、能动作用的强弱:结构与个人关注的融洽度248
四、承诺的“源泉”:结构支持或个人收获249
第七章 教研员之于教育变革255
第一节 教育问责结构与教研员身份建构256
一、行政干预是教研员专业角色异化的重要原因256
二、教研员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于其职业承诺257
三、结构关注与个人关注的融洽程度、结构的支持程度是影响教研员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260
第二节 研究意义261
一、理论的探索:多层结构与个体能动性262
二、实践的启示:专业、学习与实践共同体268
主要参考文献273
后记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