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用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应用生态学
  • 何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201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生态学-应用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应用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生态学基础1

第一章 生态环境7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7

一、环境的客观性7

二、生态环境7

三、环境学8

第二节 生态环境因子8

一、生态环境因子8

二、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15

一、人与自然,依存适应16

第三节 生态环境的演化16

二、人与自然,矛盾激化17

三、人与自然,生态醒观17

第四节 生态环境的困扰18

第五节 世界关注环境20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24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24

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思考25

第二章 生态学发展历程3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生态意识30

一、天人合一30

第二节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1

二、天地的客观性与规律性31

二、第二阶段32

一、第一阶段32

三、第三阶段33

第三章 生态学原理35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与进化35

一、地质时代、生物历史的时间表35

二、生命起源36

三、生物进化37

四、进化论41

五、人类起源与进化45

一、系统的概念46

第二节 系统和生态系统46

二、生态系统5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60

一、概述60

二、生物多样性内涵61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64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65

五、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67

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67

第一节 概述83

第四章 生态学分类83

第二节 生态学分类84

一、分类依据84

二、生态学分类结果84

第三节 生态学学科87

一、植物生态学87

二、农业生态学92

三、森林生态学94

四、草原生态学98

五、工业生态学99

六、环境生态学99

七、全球生态学100

八、城市生态学102

九、恢复生态学103

十、景观生态学103

十一、湿地生态学104

十二、荒漠生态学105

十三、生态经济学109

十四、生态伦理学110

十五、深层生态学111

第四节 生态农业111

一、概述111

二、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112

三、生态农业试点实践113

第五节 生态林业114

一、生态林业概念114

二、林业分类经营115

三、生态林业的任务116

四、高效林业117

第六节 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117

一、经济林概况117

二、经济林系统118

三、生态经济林业119

四、生态经济林业经营模式120

第二篇 资源篇127

第五章 生态资源观12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27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27

第三节 生态资源观127

一、生态资源观的意义127

二、生态资源观的任务128

第四节 建立生态资源型国民经济体系129

第六章 土地资源132

第一节 中国地貌特点132

二、土地的特性139

一、概述139

第二节 土地139

三、土地的功能140

四、土地数量140

五、土地的生态学意义145

六、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146

第三节 土地分类147

一、分类依据和分类等级147

二、分类原则147

三、分类结果147

第四节 土壤148

一、概述148

二、我国主要土壤形成基本过程149

三、中国土壤分类152

四、中国土壤分布154

五、中国土壤改良162

六、土壤的生态学意义164

第五节 耕地165

一、中国耕地有多少165

二、我国耕地历史变化169

三、耕地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区170

四、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172

五、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划分173

一、黄土分布及形成181

第六节 黄土和黄土高原181

二、黄土高原185

三、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190

第七节 植被与森林193

一、概念193

二、中国植物区系及其特点193

三、中国植被分类与分布194

四、中国植被分区197

五、中国森林分类198

六、中国森林分区199

七、森林资源201

一、概述214

第八节 草原和草地214

二、中国草原的形成和分布215

三、中国草地分区218

四、中国草场类型及其特征219

五、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22

六、南方草地的保护利用223

第九节 湿地224

一、概述224

二、湿地的生态意义225

三、中国湿地的分类与形成及其分布225

四、中国重视保护湿地235

一、概述242

第十节 荒漠和荒漠化242

二、中国的荒漠化243

三、中国荒漠的形成与分布248

四、荒漠分区251

五、荒漠化(沙漠化)防治254

第十一节 矿物与矿产256

一、矿物、岩石、矿产256

二、矿产资源258

第十二节 珍惜土地 保护土地262

一、珍惜土地262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262

二、保护土地263

第七章 水资源268

第一节 概述268

一、水的意义和概念268

二、地球之水的来源269

三、水的分类269

第二节 水资源270

一、世界水资源271

二、中国水资源272

三、中国水域274

一、水循环284

第三节 水平衡284

二、水平衡285

第四节 中国水情特点286

一、淡水资源短缺286

二、淡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287

三、淡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匀291

四、水能与水运资源293

五、水资源质量294

六、地下水超采298

七、水利工程298

八、淡水资源的利用298

九、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301

十、生态用水302

第五节 21世纪的水303

一、世界关注水303

二、水的供需预测304

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05

四、洪涝水患(1998年洪灾后的反思)311

第八章 气候资源316

第一节 概述316

一、天气、气候概念316

二、我国气候特点316

一、大气319

第二节 气候资源319

二、光能321

三、水分323

四、热能325

五、风335

第三节 保护和利用气候资源336

一、保护气候资源336

二、科学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337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340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340

第一节 概述340

第九章 人力资源340

第二节 世界人口342

一、世界人口发展历程342

二、世界关注人口问题342

第三节 中国人口344

一、中国人口发展历程344

二、中国人口数量346

三、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分析350

第四节 中国的计划生育352

一、计划生育的意义、目标352

二、计划生育的成就352

三、人口理论研究353

第五节 人力资本354

一、人力资本(人才)的认识354

二、人力资本(人才)的分类和培养355

第十章 人文资源358

第一节 人文资源概述358

一、人文资源概念358

二、人文资源内涵358

第二节 中华民族358

一、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358

二、汉民族形成的历史条件359

三、中华多民族360

四、人种362

第三节 中华民族文化364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概念364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64

第四节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371

一、中华民族精神371

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71

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72

第五节 中国现代科技和经济落后原因的历史回顾373

一、人类社会历次产业革命373

二、对策思路380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界定和内涵381

第六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381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382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384

第三篇 自然灾害篇387

第十一章 自然灾害概论387

第一节 自然灾害概念及其分类387

一、自然灾害概念387

二、自然灾害分类387

第二节 在世界上中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388

一、中国自然灾害388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390

第十二章 地学灾害394

第一节 地学灾害概述394

一、地学灾害概念394

二、我国地学灾害频发394

第二节 地震灾害394

一、地震的危害394

二、地震的成因396

三、地震的震级和地震的烈度396

四、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399

二、地面灾害防治403

一、地面灾害现状403

第三节 地面灾害403

五、地震预报403

第十三章 气候灾害405

第一节 干旱灾害405

一、旱灾的概念及其标准405

二、旱灾的危害408

三、旱灾成因及其时空分布411

四、旱灾的防灾减灾417

第二节 洪涝灾害418

一、洪涝灾害概念418

二、中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418

三、洪涝灾害的危害421

四、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分布422

五、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425

第三节 暴雨425

一、暴雨概念425

二、暴雨的空间分布427

三、暴雨的季节分布431

第四节 台风灾害432

一、概述432

二、台风的形成432

三、台风的危害432

一、概述433

二、沙尘暴的危害433

第五节 沙尘暴433

第六节 农业气候灾害434

一、寒潮434

二、寒露风434

三、霜冻434

四、干热风435

一、海洋分布437

二、入海河流437

第一节 中国近海437

第十四章 海洋灾害437

第二节 海洋的几个概念440

一、海岸带440

二、潮汐和潮流441

三、海浪(波浪)441

第三节 海洋灾害443

一、风暴潮443

二、海雾444

一、淡水污染445

二、生态灾害的危害445

第二节 水污染445

第一节 概述445

第十五章 生态灾害445

一、生态灾害的概念445

二、海水污染446

第三节 土壤污染450

一、“十五”耕地保护目标450

二、土壤污染451

第四节 大气污染452

一、大气污染452

二、气候异常452

三、酸雨455

三、光污染456

四、光化学烟雾456

第五节 太空污染456

二、电磁污染456

一、大空垃圾456

第六节 生物入侵457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457

二、生物入侵的危害457

三、生物入侵的防治457

第七节 生物安全458

一、生物安全458

二、肪范生物基因资源流失459

一、世界多自然灾害460

二、国际减灾十年460

第十六章 防灾减灾460

第一节 世界关注自然灾害460

第二节 认识自然灾害461

一、自然灾害的社会性461

二、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62

三、自然灾害的时空特点462

四、自然灾害的群发性和链锁性462

五、启然灾害的突发性和规律性462

一、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463

二、防御优先463

第三节 防灾减灾463

六、启然灾害与国家安全463

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464

四、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64

五、防灾减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465

六、防灾减灾理论体系的构建465

第四篇 生态环境建设篇469

第十七章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469

第一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469

一、规划缘起469

二、生态环境建设原则和目标469

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471

四、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472

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474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474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纲要474

一、纲要缘起474

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475

第十八章 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479

第一节 概述479

第二节 生态区划分479

一、生态区划分的意义和依据479

二、生态区划分结果480

第三节 生态区分区评价及保护建设480

第一节 西部开发区的范围及其基本情况501

一、西部开发区的范围501

第十九章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501

二、开发区域分类502

第二节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506

一、建设目标506

二、西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507

三、西部区域特色农牧林业的开发508

第三节 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511

一、西部干旱的自然历史原因511

二、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变512

三、西部开发的历史教训513

四、今天西部开发514

参考文献5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