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大型医用设备 原理、结构和临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大型医用设备 原理、结构和临床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391664.jpg)
- 潘屏南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2530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2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8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大型医用设备 原理、结构和临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CT机设备概论3
第一节 CT的研究历史3
第一篇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3
第二节 X射线的本质 (15
二、第二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6
第二节 各代CT扫描机6
一、第一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6
四、第四代(旋转-静止)7
三、第三代(旋转-旋转扫描方式)7
五、第五代(静止-静止)8
二、提高图像质量9
第三节 CT技术的发展方向9
一、快速扫描速度9
二、三维图像重建10
三、方便简化操作10
四、提高工作效率10
五、紧凑的机器结构10
第四节 CT新技术的应用10
一、CT血管造影(CTA)10
一、CT与普通X射线机的比较11
三、介入CT11
四、CT仿真内窥镜11
五、CT在放射治疗的应用11
第五节 CT的优缺点11
二、CT与MRI的比较12
一、图像扫描阶段13
第二章 CT扫描成像的物理基础13
第一节 CT图像的形成过程13
三、图像显示阶段14
二、图像重建阶段14
三、荧光作用15
二、电离作用15
第三节 X射线的特性15
一、穿透作用15
三、康普顿效应16
二、光电效应16
第四节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6
一、干涉散射16
第六节 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规律17
第五节 在诊断X射线中各种基本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17
一、照射剂量单位19
第七节 几个基本概念19
四、CT值21
三、象素21
二、体素21
第一节 系统构成22
第三章 CT扫描成像系统22
一、球管的发展23
第二节 X射线管23
二、X射线管构造特点24
四、X射线管的高压电源25
三、球管技术指标25
二、探测器的特性27
一、功能27
第三节 探测器27
三、探测器的类型29
四、探测器的布局33
一、准直器的作用35
第四节 准直器(collimator)35
二、滤过器的形状37
一、滤过器的作用37
二、准直器的原理37
三、准直器的材料选择37
第五节 滤过器37
二、DAS的基本组成38
一、DAS的作用38
第六节 数据采集系统(DAS)38
二、激光型照相机的投照原理41
一、CRT型多幅照相机的投照原理41
第七节 多幅照相机41
三、激光型照相机的优点42
第一节 由投影重建CT图像43
第四章 CT图像重建43
第八节 CT机的计算机43
一、累接变换法44
第二节 几种图像重建方法44
二、矩阵逆转法46
三、反投影法47
四、滤波反投影法50
五、傅里叶变换重建法53
六、迭代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60
第三节 各种数学方法的比较62
第一节 硬化效应对CT图像的影响63
第五章 X射线硬化效应及其误差校正63
一、速度63
二、准确性63
一、校正的基本原理65
第三节 射线硬化效应经典校正方法65
第二节 X射线的光谱65
三、物质制约法66
二、光谱制约法(滤过法)66
一、迭代法概述67
第四节 用迭代法对射线硬化效应误差进行校正67
三、收敛性能和程序考虑68
二、从CT数中导出误差信息68
第一节 概述69
第六章 螺旋CT69
四、实际效果69
二、螺旋扫描的缺点70
一、螺旋扫描的优点70
第二节 螺旋扫描特点70
第三节 螺旋扫描中有关的参数71
一、传统CT扫描机的馈电方式——电缆连接72
第四节 螺旋扫描技术的基础——滑环技术72
二、滑环技术(slip-ring transmission-technic)73
二、低压滑环74
第五节 螺旋扫描技术对螺旋CT的硬件和软件的要求75
四、高压滑环75
一、螺旋扫描方式与传统扫描方式的比较76
第六节 螺旋CT的扫描方式76
第七节 螺旋扫描的数据流程77
二、螺旋扫描的几种方式77
第八节 原始数据插值78
一、图像分辨力81
第九节 螺旋CT图像质量81
二、图像噪声86
三、优化扫描螺距87
四、螺旋扫描在临床的应用88
三、扫描条件88
第十节 临床关注问题88
一、层厚88
二、成像间隔88
一、概述89
第十一节 多层面CT机89
二、多层面CT机部分概念的新内涵91
三、性能参数评价93
四、多层面CT机的优点94
二、CT机质量保证的意义95
一、质量保证的定义95
五、软件的升级和使用的简易性95
第七章 CT机的质量保证95
第一节 CT机质量保证的概述95
三、CT机质量保证的发展概况96
六、CT机性能测试类型97
五、质量保证的组织管理97
四、质量保证与计量关系97
一、图像性能参数98
第二节 CT机的主要参数98
二、机械部件性能参数116
二、扫描方法118
一、检查前准备118
第八章 CT的临床应用118
第一节 CT检查方法118
第二节 CT图像分析与诊断原则119
第三节 CT检查的适应症及限度120
二、脑血管疾病121
一、颅脑肿瘤121
第四节 CT在颅脑疾病的应用121
四、颅内感染性病变122
三、颅脑外伤122
三、鼻咽及鼻窦123
二、耳部123
五、脑先天发育畸形123
六、脱髓鞘疾病123
第五节 CT在五官疾病的应用123
一、眼部123
三、肺门肿块124
二、肺内病变124
第六节 CT在胸部的应用124
一、胸壁及胸膜病变124
一、肝脏疾病125
第七节 CT在腹部的应用125
四、纵隔病变125
五、心包病变125
六、介入性CT在肺、纵隔及胸壁病变的应用125
四、肾脏疾病126
三、胰腺疾病126
二、胆道疾病126
七、盆腔127
六、胃肠道127
五、肾上腺及腹膜后病变127
第八节 CT在脊柱的应用128
第二节 工作原理133
第一节 概况133
第二篇超高速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UFCT)133
第一章 超高速CT机的工作原理133
第三节 技术性能134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135
第二章 超高速CT机的结构135
第二节 电子枪系统136
二、初始直流高压137
一、高压控制柜137
第三节 高压系统137
三、精密高压输出138
第四节 偏转控制系统139
第五节 真空系统140
第六节 数据收集系统(data acquisitiion system,DAS)141
第七节 图像重建系统142
第八节 电子束监视系统143
第十节 内锁安全系统144
第九节 运动控制系统(MCS)144
第十一节 医学影像工作站145
第十二节 软件诊断系统146
第四节 其他147
第三节 关节 运动147
第三章 超高速CT机的临床应用147
第一节 心血管病的诊断147
第二节 胸、腹部脏器的诊断147
一、核自旋角动量152
第一节 核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152
第三篇磁共振成像装置(MRI)152
第一章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52
二、自旋磁矩153
三、核磁矩在静磁场中所受的力矩和势能154
第二节 核磁矩在静磁场中的进动155
一、在L系中求解进动问题156
二、在R系中求解进动问题157
第三节 在射频场作用下的核磁共振现象159
第四节 原子核系的静磁化强度162
第五节 磁化强度的弛豫过程164
二、Bloch方程的稳态解166
一、Bloch方程166
第六节 磁化强度的运动方程—Bloch方程166
三、稳态条件下样品对射频场能量的吸收169
第七节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171
四、样品产生的感应信号171
第八节 自旋回波173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基础174
二、高斯射频脉冲175
一、sinc型CR脉冲175
第一节 射频(RF)脉冲175
第二节 空间编码176
一、选层178
二、频率编码179
三、相位编码182
二、k空间特性185
一、k空间概念185
第三节 k空间185
三、k空间填充模式187
四、填充部分k空间188
二、受激回波(stimulated spin echo,SSE)190
一、自旋回波(spin echo,SE)190
第四节 自旋回波、受激回波与梯度回波190
三、梯度回波(gradiend echo,GRE)192
二、质子密度加权像194
一、定义194
第五节 MRI图像对比度特性194
三、T1加权像195
第三章 磁共振成象方法及脉中序列196
四、T2加权像196
三、面成像方法197
二、线扫描方法197
第一节 点、线、面及三维成像方法197
一、点成像方法197
第二节 MR基础脉冲序列199
四、三维成像方法199
一、饱和恢复、部分饱和恢复、IR脉冲序列200
二、标准SE脉冲序列与自旋扭曲脉冲序列202
第三节 快速自旋回波(FSE)203
一、概述211
第四节 梯度回波成像211
三、梯度回波序列的发展212
二、GRE序列基本分类212
二、EPI脉冲序列基础219
一、概述219
第五节 回波平面成像219
三、EPI序列的k空间描述220
五、EPI图像信噪比221
四、对比度221
七、梯度场特性222
六、回波空间(ESF)222
九、斜面采样223
八、接收带宽(received band width,RBW)223
十一、EPI序列中部分扫描参数224
十、有效ESP224
十三、EPI周围神经刺激与EPI磁化率伪影225
十二、单一激发与多次激发225
一、螺旋MRI226
第六节 快速成像技术226
四、URGE(ultrafast gradient echo)228
三、分帧脉冲228
二、辐射状扫描方法(radial scan)228
七、Keyhole成像229
六、MR荧光透视法(MR fluoroscopy)229
五、快速受激回波采集模式(fast STEAM)229
第七节 MRI伪影成因及其解决方法230
八、小波编码MRI230
一、图像处理伪影231
二、与病人有关的伪影236
三、与RF脉冲有关的伪影237
六、与梯度场有关的伪影240
五、磁化率伪影240
四、主磁场伪影240
第八节 血流对磁共振图像的影响241
七、数据误差241
二、流出受激原子核的影响242
一、流出饱和原子核的影响242
四、血流的定量分析244
三、沿着磁场梯度运动的相位编码244
五、血流的定性分析245
六、磁共振血管造影246
一、fMRI技术简介247
第九节 MRI功能成像247
七、消除流动的伪影247
三、fMRI应用248
二、MRI功能图像采集248
一、图像引导介入治疗的要求249
第十节 MRI引导介入治疗249
四、无框架立体定位技术250
三、三维图像处理和手术计划250
二、介入MRI系统250
六、MRI引导内窥镜检查251
五、MRI引导热疗251
第一节 系统介绍252
第四章 磁共振硬件系统252
第二节 磁体254
一、永磁体255
二、常导磁体257
三、超导磁体259
四、杂散场屏蔽268
五、匀场270
六、磁场特性271
七、选择磁场强度的准则272
八、安全275
九、磁体示例:GE公司SⅡ和SⅢ磁体276
一、概述279
第三节 梯度系统279
二、梯度线圈281
三、梯度放大器283
四、调节 电路285
五、涡流287
六、梯度和选择标准289
第四节 射频脉冲系统292
一、RF系统的功能和特性293
二、RF线圈294
三、RF常用器件307
四、发射系统311
五、接收系统317
六、射频房间的屏蔽319
二、线圈的调谐320
一、概述320
第五节 与被试相关的调节320
三、频率调节321
四、发射机调整322
五、梯度补偿调节323
七、标准参考测量325
六、接收机调整325
一、测量控制系统326
第六节 计算机系统326
二、图像处理系统328
第一节 MRI质量保证内容330
第五章 MRI质量保证330
一、信噪比(SNR)332
第二节 MRI性能参数与检测方法332
三、线性度333
二、均匀度333
四、层厚334
五、空间分辨力335
八、弛豫时间T1和T2的测量336
七、伪影336
六、低对比度分辨力336
二、Magphan体模337
一、体模材料337
第三节 MRI性能检测体模337
二、梯度场生物效应340
一、静磁场生物效应340
第四节 磁共振生物效应和安全要求340
五、MRI和噪音341
四、美国FDA关于MRI的指南341
三、RF场生物效应341
一、磁共振成像序列及组织信号特点342
第一节 MRI磁共振成像特点342
第六章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342
二、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44
一、颅脑磁共振诊断345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45
二、胸部MRI诊断348
三、腹部MRI诊断350
四、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352
一、快速扫描技术354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的新进展354
三、脑功能性MRI检查355
二、磁共振血管造影355
五、磁共振波谱学检查(MR spectroscopy,MRS)356
四、磁共振扩散(弥漫)加权成像技术(M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356
第一节 元素、核素、同位素和同质异能素359
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359
第四篇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SPECT)359
一、γ衰变360
第三节 γ核衰变360
第二节 放射性与放射性核素360
二、核衰变规律361
二、次级电离362
一、初级电离362
第四节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362
第一节 核医学的特点363
第二章 核医学仪器363
第二节 核医学仪器基本原理与结构364
第三章 闪烁探测器365
一、射线的统计涨落与FWHM(半高宽)、FWTM(十分之一高宽)366
第一节 射线探测简介366
一、闪烁体367
第二节 闪烁探测器367
二、探测器的指标367
二、NaI(T1)闪烁体370
三、光电倍增管371
第三节 核仪器中基本测量电路378
二、线性脉冲放大器379
一、前置放大器379
三、成形电路381
四、甄别器383
五、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384
六、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386
七、直流高压电源388
第一节 γ照相机原理389
第四章 γ照相机389
一、γ照相机的“一次成像”原理390
二、准直器391
三、Anger照相机定位入射γ射线点的方法392
五、闪烁图像的数字化和图像处理系统394
四、核素的能量电路394
一、对比度395
第二节 γ照相机性能395
二、图像噪声396
三、分辨力397
四、均匀性399
第五章 单光子发射的成像(SPECT)400
五、线性(空间几何畸形)400
一、SPECT的成像原理401
二、投影与投影束401
第一节 SPECT的成像原理401
三、投影的采样402
四、重建算法403
第二节 SPECT图像的质量404
一、对比度404
二、统计噪声(statistic noise)405
三、空间分辨力405
第三节 改善SPECT图像质量的技术406
一、人本衰减(attenuation)406
四、伪影(artifact)406
三、运动干扰407
四、图像重建滤波器的优化407
二、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407
五、多探头SPECT系统408
第六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质量保证408
二、γ照相机常规质量控制409
一、γ照相机的使用常规409
第一节 γ照相机的质量控制409
六、灵敏度和探测效率410
一、旋转中心漂移415
第二节 SPECT系统常规质量控制415
二、断层均匀性测试416
四、散射中断层分辨力418
三、空气中断层分辨力测试418
六、系统旋转中均匀性和灵敏度变化419
五、中心层层面厚度419
七、总体性能420
二、SPECT的显像422
一、概况422
第七章 SPECT的临床应用422
第一节 概述422
三、SPECT与其他影像设备比较423
五、肾上腺髓质显像424
四、肾上腺皮质显像424
第二节 SPECT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24
一、甲状腺显像424
二、甲状腺动态显像424
三、甲状旁腺显像424
一、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425
第三节 SPECT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25
一、心肌血流灌注显像426
第四节 SPECT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26
二、脑静态显像(脑-血脑屏障显像)426
三、首次通过法核素心室造影427
二、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427
四、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428
六、肝胶体显像429
五、唾液腺显像429
第五节 SPECT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29
一、核素食管造影及胃-食管返流显像429
二、胃排空时间测定-胃动态显像429
三、异位胃粘膜显像429
四、胃肠道出血显像429
一、肾动态显像(包括肾血流灌注显像和功能显像两部分)430
第六节 SPECT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30
七、肝血流血池显像430
八、肝胆显像430
一、骨静态显像431
第七节 SPECT在骨髓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31
二、肾静态显像431
三、膀胱输尿管返流显像431
四、阴囊显像431
一、肺灌注显像433
第八节 SPECT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33
二、骨动态显像433
一、乳腺炎肿瘤显像434
第十节 SPECT在肿瘤及炎症疾病中的应用434
二、肺通气显像434
第九节 SPECT在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34
一、骨髓显像434
二、淋巴显像434
五、67Ga肿瘤显像435
四、99mTc-PPM肿瘤显像435
二、201Tl和99mTc-MIBI肺部肿瘤显像435
三、99mTc-DMSA肿瘤显像435
七、炎症显像436
六、肿瘤放射免疫显像436
第一章 概论439
第五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PET)439
第一节 PET系统的发展历史440
第二节 PET系统的应用现状442
第三节 PET系统的选购抉择443
第二章 PET物理学基础444
三、功能的选择444
一、投资的抉择444
二、公司的选择444
第一节 γ射线原理及作用445
一、γ射线与晶体的作用446
第二节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46
第三节 正电子湮没辐射447
二、γ射线的吸收447
一、正电子湮没辐射原理448
二、正电子湮没实验测量449
三、正电子湮没事件类型450
第四节 正电子湮没辐射的符合探测451
第三章 PET主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54
第一节 探测器和工作原理455
四、多晶体多环形456
三、六角形阵列型456
一、Anger型探头456
二、平行多晶体阵列型456
一、操作台463
第二节 工作站及辅助设施463
一、光学照相部分464
第三节 影像显示记录装置464
二、检查床464
三、倾斜驱动器464
第四节 PET的性能和技术指标466
五、数字记录器466
二、记忆示波器466
三、计数率仪和自动记录仪466
四、心脏门电路控制装置466
第四章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467
一、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468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468
第二节 正电子成像原理470
二、软件结构和分类470
第三节 图像数据采集471
一、登记和准备472
二、静态采集473
五、门电路控制采集474
四、直线采集474
三、动态采集474
六、三维采集475
七、检查项目和条件476
一、重建理论479
第四节 图像重建479
二、原始数据的处理481
三、图像的二维和三维重建482
第五章 PET质量控制484
第一节 分辨力485
四、探测器校正486
三、探测器晶体宽度486
一、正电子穿行距离486
二、非线性486
七、均匀性校正487
六、轴向和横向分辨力487
五、统计数487
八、分辨力测算公式488
一、系统灵敏度与层面灵敏度的关系489
第二节 灵敏度489
四、散射系数490
三、计数率性能490
二、高灵敏度与高分辨力的关系490
五、计数率损失和随机效应491
第三节 质控和图像技术问题492
一、赝像(image artifacts)493
二、维修保养的条件和方法494
第六章 回旋加速器的组成和原理497
第一节 回旋加速器的一般生产原理和要求499
一、机型501
第二节 机型和正电子核素501
二、正电子核素502
第三节 回旋加速器各系统结构原理503
二、RF系统(radio frequency)504
一、磁体系统(magnet system)504
六、靶系统(targetry)505
五、粒子束萃取(beam extraction)505
三、离子源(ion source)505
四、真空系统(vacuum system)505
八、系统控制508
七、化学系统(chemistry)508
二、放射性活度509
一、放射性药物的物理性状509
第七章 放射性药物509
第一节 药物的类型和质量509
五、pH值510
四、放射化学纯度510
三、放射性核纯度510
第二节 放射性示踪剂511
第三节 药物合成装置512
一、[18F]化学合成控制器513
五、气体处理模块装置514
四、[11C]氢氰酸自动化学合成模块装置514
二、[15O]水自动化学模块装置514
三、[11C]格利雅自动化学合成模块装置514
一、PET扫描机室515
第一节 安装和工作条件515
第八章 环境要求及放射防护515
第二节 放射防护516
三、工作条件516
二、加速器室516
一、电离辐射和生物效应517
三、外照射的防护518
二、内照射的防护518
第一节 在神经方面的应用520
第九章 PET的临床应用520
二、心肌存活率的鉴定521
一、冠状动脉疾病的探测521
第二节 心血管方面的应用521
三、心血管研究的潜力522
第三节 肿瘤方面的应用523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应用524
第一节 历史529
第一章 概述529
第六篇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529
第二节 产品的分类530
第三节 放疗装置的比较531
一、微波源532
第一节 微波系统532
第二章 电子直线加速器结构532
二、磁控管的使用535
三、微波传输538
一、电子枪546
第二节 电子注入系统546
二、阴极类型547
三、基本工作原理及注入系统的功能548
四、电子枪结构、材料、安装和使用549
一、行波加速原理550
第三节 加速系统550
二、驻波加速结构概述559
三、与电子行波加速器相比、电子驻波加速器特点和优点565
第四节 偏转系统566
第六节 真空系统567
第五节 充气系统567
第七节 温控系统571
第八节 剂量监测系统573
二、AFC系统574
一、联锁系统574
第九节 控制系统574
三、ARC-剂量率自动控制系统577
五、AVC系统578
四、ADC-自动均整系统578
六、灯丝供电579
第十节 照射头580
第十一节 调制器583
第十二节 机架、等中心与旋转治疗588
第十三节 指标与IEC标准590
第十四节 测试592
一、医用加速器正确使用593
第十五节 医用加速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安全593
二、医用加速器的维修保养595
三、医用加速器的防护598
一、概述602
第十六节 医用加速器质量保证602
二、质量保证系统的内容603
第十七节 医用加速器的发展趋势611
一、模拟定位机(localizer-simulator)615
第十八节 放射治疗的辅助装置介绍615
三、激光定位仪616
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616
第一节 高能电子束的临床应用617
第三章 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临床应用617
第二节 高能X射线的临床应用623
一、适形放射治疗技术629
第三节 精确放射治疗629
二、精确放射治疗对设备的要求630
第一节 X-刀的基本概念637
第一章 概述637
第七篇 X-刀治疗系统637
第二节 X-刀的发展简史638
三、治疗床床角的改变与多平面旋转照射639
二、直线加速器输出射线的次级准直639
第三节 X-刀的基本原理639
一、直线加速器机架的旋转与单平面旋转照射639
第一节 X-刀对直线加速器的要求640
第二章 X-刀系统的组成640
四、X-刀的3个机械轴640
三、治疗床的旋转精度对X-刀治疗的影响641
二、X-刀系统对直线加速器的特殊要求641
一、直线加速器的基本构成641
一、与治疗计划有关的几个概念642
第二节 X-刀的治疗计划系统642
二、治疗计划的设计原则643
三、治疗计划设计644
四、治疗计划设计讨论646
五、治疗计划实例647
一、单次照射头环650
第三节 X-刀靶心定位系统650
二、分次照射头环651
五、MRI定体定位652
四、DSA血管造影定标架652
三、CT扫描定标架652
一、地面等中心定向装置654
第四节 X-刀等中心定向系统654
三、靶心仿真校验系统655
二、床上等中心定向装置655
四、治疗计划系统计量计算准确性检验方法656
三、X-刀系统靶点计算准确性的检验656
四、X-刀治疗的射野成形(准直器)656
五、靶心定位框656
第三章 X-刀系统的物理参数测量和治疗的质量保证656
第一节 X-刀系统的物理参数测量656
一、X-刀系统剂量学参数的测量656
二、准直器射野的测量656
五、X-刀系统等中心定位精度的测量657
三、综合误差法658
二、综合误差来源658
第二节 X-刀治疗的综合误差658
一、X-刀中常用的误差检查方法658
第四章 X-刀的临床应用659
第三节 X-刀治疗的质量保证659
七、立体定向出束照射治疗660
六、加速器准备与等中心验证660
第一节 X-刀治疗过程660
一、患者准备660
二、安装固定照射头环660
三、记录CT扫描前头环位置660
四、CT扫描660
五、治疗计划设计660
第二节 X-刀治疗工作人员职责及分工661
三、应该注意的并发症662
二、治疗计划设计要点662
第三节 脑动静脉血管畸形(AVM)的X-刀治疗662
一、X-刀治疗AVM的适应症662
二、治疗计划设计663
一、适应症的选择663
第四节 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663
一、适应症的选择664
第五节 垂体腺瘤的X-刀治疗664
三、应该注意的并发症664
三、治疗计划设计要点665
二、X-刀治疗垂体瘤的禁忌症665
一、脑胶质瘤的X-刀治疗666
第六节 其他颅内、颅底肿瘤的X-刀治疗666
二、听神经瘤的X-刀治疗667
四、其他颅底肿瘤的治疗668
三、颅底脑膜瘤的X-刀治疗668
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673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673
第八篇 伽玛刀(γ-刀)治疗系统673
第一章 放射生物学基础673
一、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674
二、放射线的生物效应677
一、原子核的基本知识678
第三节 核物理知识678
二、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类型679
三、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682
一、基本概念683
第四节 有关的物理概念和单位683
三、钴60源(60Co)685
二、放射治疗的有关单位685
第一节 γ刀的发展过程686
第二章 γ刀的原理686
第二节 立体定向的原理687
一、通过脑室造影确定靶点688
二、CT指导的立体定向方法689
三、MR立体定向术691
第三节 γ刀的工作原理692
四、DSA血管造影的立体定向术692
第三章 γ刀治疗设备的结构694
一、主体结构695
第一节 照射主体部分695
二、准直器系统696
三、头盔及其不同尺寸准直器的等剂量曲线697
四、辐射屏蔽699
第二节 γ刀治疗床结构704
一、控制面板功能707
第三节 控制面板和电子系统707
二、电子系统的结构711
第四节 立体定向仪部分716
五、当某些治疗次序之外的命令出现716
三、电视系统(TV system)716
四、对话系统(intercom system)716
第五节 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719
三、头架安装室721
二、控制台操作室721
第四章 γ刀的安装和维修保养721
第一节 机房准备721
一、照射室721
第二节 设备安装724
四、计算机剂量计划室724
第三节 γ刀的维护和保养725
二、头盔部分的维护727
一、照射主体的维护727
三、其他微动开关调整730
三、线路联接故障733
二、堵孔塞子掉进治疗舱733
四、电子控制柜733
第四节 常见故障修理733
一、头盔盖子传感器故障733
一、射线束参数的测量734
第五节 质量控制和安全734
二、照射定位的准确性736
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737
一、病人准备和安装头架739
第一节 γ刀临床治疗程序739
第五章 γ刀的临床应用739
三、使用计算机完成治疗计划740
二、使用影像设备进行靶区定位740
一、脑动静脉畸形743
第二节 γ刀的适应症743
四、照射治疗743
三、脑膜瘤744
二、听神经瘤744
八、脑胶质瘤745
七、颅底肿瘤745
四、垂体瘤745
五、颅咽管瘤745
六、松果体区肿瘤及颈静脉孔区肿瘤745
第三节 γ刀治疗的展望746
十、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746
九、脑转移瘤746
第二节 激光医学的发展简史751
二、激光医学751
第九篇 医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751
第一章 概述751
第一节 激光和激光医学751
一、激光751
一、功率、能量和重复率754
第一节 与激光器输出有关的一些物理量754
第二章 激光器的基础754
一、固体激光器755
第二节 激光器的分类755
二、功率密度、激光剂量和光斑尺寸755
二、气体激光器758
三、染料激光器760
第一节 准分子激光器概述761
第三章 准分子激光器761
四、半导体激光器761
一、准分子的能态特性763
第二节 准分子的激光器的工作原理763
三、电子束泵浦准分子激光器的机理764
二、准分子激光器运转的泵浦要求764
五、准分子激光器的泵浦技术766
四、脉冲放电泵浦准分子激光器的机理766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准分子激光器770
一、Xe2准分子激光器770
二、XeF准分子激光器772
三、Xe2C1三原子准分子激光器772
第四节 ISO Beam D200准分子激光器774
一、性能指标775
二、系统描述775
三、光路传输776
四、激光头777
五、气体传输780
六、计算机781
七、系统控制面板782
一、准分子激光器的检测、校准和测试783
八、注意事项783
第五节 准分子激光器的检测、维护和故障诊断783
二、准分子激光器的维护和故障诊断787
一、性能指标796
二、系统描述796
第六节 VISX准分子激光器简介796
三、光路传输797
四、计算机797
五、控制面板798
六、VISX的检测、维护和故障诊断798
第一节 概述799
第二节 准分子激光在眼科的临床应用799
第四章 准分子激光器的的临床应用799
一、准分子的切削机理800
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800
三、准分子激光治疗远视及远视散光802
一、准分子激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803
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803
第三节 准分子激光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803
三、其他应用实例介绍804
第十篇 医学图像通讯标准DICOM811
第一章 历史811
第二章 DICOM的信息建模813
第一节 E-R模型813
第二节 服务-对象对(SOP)和服务类814
第三章 兼容性声明817
第四章 DICOM的组成部分818
第五章 DICOM在医学中的作用822
第六章 DICOM的将来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