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8/34324223.jpg)
- 张庆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3705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非国有经济-金融机构-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导论1
0.1研究背景和意义2
0.2研究方法5
0.2.1理性分析方法5
0.2.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5
0.2.3比较制度分析方法6
0.2.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7
0.3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7
第1章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与民有金融概念的提出11
1.1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11
1.1.1早期对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2
1.1.2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14
1.1.3麦金农—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简要回顾17
1.2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考18
1.2.1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考18
1.2.2麦金农—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思考20
1.3民有金融概述22
1.3.1民间金融与民营金融的概念23
1.3.2民有金融的概念25
1.3.3民有金融的特征29
2.1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地位变迁32
第2章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民有金融的需求32
2.1.1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模式与经验33
2.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地位变迁35
2.2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38
2.2.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38
2.2.2民营经济对社会就业的贡献40
2.2.3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42
2.2.4民营经济的其他贡献44
2.3民营经济的融资结构失调及其解释45
2.3.1发达国家企业资金来源分析45
2.3.2民营经济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46
2.3.3民营经济融资结构失调的一种解释49
2.4民有金融成长的可能性分析50
2.4.1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分析51
2.4.2民有金融成长的动态分析53
第3章体制转轨中民有金融的产生56
3.1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金融制度56
3.1.1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56
3.1.2传统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58
3.2中国传统金融制度的检讨60
3.2.1中国传统金融制度的非均衡61
3.2.2传统金融制度长期维持的原因分析62
3.3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民有金融64
3.3.1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基本估计64
3.3.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初步确立68
3.3.3金融制度变迁中民有金融的产生70
第4章民有金融兴起的制度分析74
4.1金融制度与民有金融74
4.1.1金融制度74
4.1.2内生性金融制度和外生性金融制度76
4.1.3民有金融是一种内生性金融制度安排78
4.2民有金融的创新主体分析80
4.2.1民间团体81
4.2.2地方政府82
4.2.3中央政府83
4.2.4既得利益集团83
4.3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特征与地方84
政府的功能84
4.3.1诺思的新古典国家理论的一种引申84
4.3.2体制转轨中的地方政府功能分析87
4.4地方政府与民有金融制度创新90
4.4.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无法产生民有金融90
4.4.2地方政府推动民有金融制度创新92
4.5民有金融制度——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一种博弈均衡95
4.5.1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国有金融资源的控制95
4.5.2民有金融制度——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96
博弈的结果96
第5章民有金融的产权制度99
5.1产权概述与民有产权99
5.1.1产权的含义100
5.1.2产权的形式与民有产权102
5.2金融产权的理论模型106
5.2.1经济制度环境决定最佳产权制度安排107
5.2.2一个金融产权的理论模型108
5.3民有金融的产权分析113
5.3.1经济发达地区的民有金融114
5.3.2中等发达地区的民有金融115
5.3.3落后地区的民有金融116
第6章民有金融的组织制度118
6.1民有金融的组织形态119
6.1.1单一业主制商业银行119
6.1.2合伙制商业银行119
6.1.3公司制商业银行121
6.1.4股份制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特征及创新123
6.2.1单一银行制125
6.2民有金融的组织模式125
6.2.2分支行制127
6.2.3民营商业银行的组织安排:分支行制130
6.3产权安排与组织形态:民有金融132
与国有金融132
6.3.1产权安排的差异133
6.3.2内部治理结构的差异134
6.3.3组织行为方式的差异135
6.3.4成本与效率的差异136
7.1民有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内容138
第7章民有金融的监管制度138
7.1.1民有金融监管的目标139
7.1.2民有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140
7.2民有金融的监管制度创新144
7.2.1存款保险制度144
7.2.2最后贷款人制度148
7.2.3预防性监管制度151
7.3民有金融的监管机构154
7.3.1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154
7.3.2日本的金融监管机构155
7.3.3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156
7.3.4法国的金融监管机构157
7.3.5中国民有金融的监管机构158
7.4民有金融的行业自律160
第8章民有金融的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制度163
8.1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概述163
8.1.1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一般要求164
8.1.2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核准165
8.2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概述167
8.2.1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作用167
8.2.2市场退出与金融体系的稳健169
基本特征171
8.2.3现代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制度的171
8.3民有金融的市场准入原则与制度创新173
8.3.1民有金融的市场准入原则173
8.3.2民有金融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175
8.4民有金融的市场退出原则与制度创新179
8.4.1民有金融的市场退出原则180
8.4.2民有金融的市场退出制度创新181
第9章国外非国有金融的概况186
9.1金融制度起源的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186
9.1.1历史分析187
9.1.2逻辑分析188
9.2发达国家非国有金融的概况189
9.2.1日本的民间金融190
9.2.2英国的私有金融195
9.2.3美国的私有金融199
9.3其他国家非国有金融的概况201
9.3.1阿根廷的私有金融201
9.3.2韩国的非国有金融202
9.3.3印度尼西亚的私营金融204
9.4国外非国有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205
第10章中国非国有金融的概况208
10.1私有金融的产生阶段(1897~1911年)209
10.2私有金融的发展阶段(1912~1926年)211
10.3私有金融的鼎盛阶段(1927~1936年)214
10.4私有金融的衰落阶段(1937~1949年)217
10.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有金融218
(1949~1952年)218
10.5.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有金融概况218
10.5.2私有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0
10.5.3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的形成222
10.6改革开放以来民营(民有)金融的223
产生与发展223
10.6.1民营(民有)金融的重新产生223
10.6.2民营(民有)金融开放的最新进展225
10.7中国民有金融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227
第11章金融全球化中的中国民有金融229
11.1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全球化229
11.1.1货币的全球化230
11.1.2资本流动的全球化231
11.1.3金融机构的全球化231
11.1.4金融市场的全球化232
11.1.5金融运行规则的全球化232
11.1.6金融政策协调的全球化233
11.2.1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234
11.2金融全球化中的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234
11.1.7金融信息的全球化234
11.2.2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历史与现实236
11.2.3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239
11.3金融全球化中的中国金融业的对内开放242
11.3.1新中国成立前金融业的对内开放242
11.3.2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业的对内开放243
11.3.3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对内开放243
11.4中国民有金融的发展展望246
11.5中国民有金融的国际化展望249
主要参考文献254
后记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