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大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大全
  • 许学成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8270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现代汉语知识1

一、汉语拼音1

二、音节拼写规则2

三、轻声4

四、变调6

五、句末“啊”的变音7

六、重音7

七、常见错读字9

八、造字法14

附(一)常见象形字210个16

(二)常见指事字37个16

九、汉字形体的演变16

附 阳文和阴文18

十、常见别字18

十一、实词的种类22

十二、实词分辨25

(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区别26

附 75组同义词分辨27

十三、词义的义项分类48

十四、虚词的种类49

附(一)动词和介词的区别51

(二)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52

(三)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53

(四)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54

(五)连词和介词的区别55

(六)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区别57

十五、虚词分辨58

十六、短语79

十七、不相连的复指85

十八、多项状语的一般次序85

十九、多项定语的一般次序86

二十、句子成分86

(三)语法成分框式图解法91

(二)六种语法成分的位置91

附(一)语法成分符号图解法91

二一、句子的用途92

二二、特殊句式94

附(一)主语和句首状语的区别96

(二)主谓短语和主谓句的区别98

(三)宾语和补语的区别99

(四)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区别101

(五)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和连动句的区别102

(六)兼语句和连动句的区别103

(七)连动句和动词作状语句的区别105

(八)复指短语充当宾语和双宾语的区别106

(九)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区别108

(十)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区别109

(十一)紧缩句和连动句的区别111

(十二)紧缩句和单句的区别111

(十三)单句和复句的区别113

二三、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116

二四、句式的变换120

附(一)将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复杂单句的方法122

(二)概括长句的内容123

(三)概括长句的主干124

二五、压缩语段125

二六、扩展语句129

二七、仿句131

二八、语言的简明134

二九、语言的得体137

三十、语言的连贯140

三一、常见病句分析145

三二、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160

三三、标点符号的用法163

三四、引号末的点号及其位置174

三五、问号的用法176

三六、省略号和“等”“等等”的用法179

三七、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的用法181

三八、冒号和破折号的用法182

三九、并列词语间逗号和顿号的用法184

四十、特定称谓和特殊含义的引号用法186

文言知识188

一、实词的异读188

附 异读的分类200

二、姓名读音正误201

三、文言诗朗读的节拍202

四、文言朗读的停顿203

五、联绵字205

六、复音虚词209

七、复音实词213

八、偏义复词216

九、兼词表217

十、词义的古今变化217

十一、名词的活用220

十二、动词的活用222

十三、形容词的活用223

十四、为动用法224

十五、“相”“自”“见”的用法225

三、古诗文的体裁227

十六、出典于课文的成语228

十七、宾语前置229

十八、定语后置231

十九、谓语前置231

二十、判断句232

二一、被动句233

二二、省略句235

二三、固定格式237

二四、断句法241

修辞知识244

现代汉语修辞244

附(一)比喻和博喻的区别250

(二)比喻和通感的区别252

(三)比喻和比拟的区别253

(四)比喻和象征的区别254

(五)借喻和词的比喻义的区别256

(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257

(七)语意双关和借喻的区别259

(八)比喻句和貌似比喻句的区别260

文学知识262

一、文章体裁分类262

二、文学作品分类263

附(一)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265

(二)国别史和编年史的区别266

(四)辞和赋的区别267

(五)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268

(六)古乐府和新乐府的区别268

(七)谴责小说和讽刺小说的区别269

(八)传·自传·别传的区别270

(九)正史和野史的区别271

(十)寓言和童话的区别271

(十一)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区别273

(十二)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区别274

(十三)悲剧·喜剧·正剧的区别275

附(一)旧诗、新诗和现代诗283

(二)散文和韵文283

(三)诗词格律的平仄283

(四)近体诗的押韵284

(五)赋、比、兴284

(六)近体诗的对仗285

四、外国文学主要成就287

附(一)外国作家的姓名结构289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形象289

(三)诺贝尔文学奖290

(四)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290

五、鲁迅作品290

附(一)文学研究会303

(四)作协304

(三)文联304

(五)左联五烈士304

(二)左联304

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305

附 古代名家文集索源321

八、中国古代韵文、散文的流变323

九、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328

(二)《史记》各部分篇数及文章内涵简介330

十、中国文史之最举隅330

附(一)唐宋八大家330

文化常识335

一、古人纪年法335

附(一)公元纪年法337

(二)世纪、年代的起算法337

二、古人纪月法337

附 古人表示时间的一些别称338

三、古人纪时法339

附(一)古人的一些计时单位339

(二)十二地支纪时表340

四、节日习俗340

五、名号习俗343

六、古人祭祀常用语345

七、古代宗室常用语346

附(一)炎黄子孙346

附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名称的来历347

(二)九族347

八、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表347

九、古代地理名称348

十、古代帝王称谓352

十一、古代平民称谓353

(四)都、邑、城、市、鄙354

(三)骑、骈、骖、驷354

十二、古人年龄别称354

(二)步、行、趋、走、赴奔354

附(一)崩、薨、卒、不禄、死354

十三、古人敬称敬辞357

附(一)古代子女排行358

(二)某些尊称习俗358

十四、古人谦称谦辞360

附 贱称361

十五、书信常见礼貌用语361

(三)祝贺敬辞364

(二)馈赠敬辞364

(四)此致 敬礼 为荷364

附(一)喜庆敬辞364

十六、古代中央官制365

十七、古代地方官制366

附(一)古代的官阶368

(二)清代官员的衣冠368

(三)古代官职升降的通常说法369

十八、科举制度370

附(一)古代的学校371

(三)武科372

十九、古代的度量衡372

(二)八股文372

二十、楼·亭·台·榭374

附 殿·堂·观·阙375

二一、古代“左”和“右”的位次375

二二、古人的跪拜礼节376

二三、一些人文知识名词解释377

二四、我国历史年表386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29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