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 李翔海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07378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哲学-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子:从“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1

第一编 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16

一、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及其当代意蕴16

(一)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世界图式”16

(二)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20

(三)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当代意蕴28

二、从“述而不作”看中国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33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及其历史影响33

(二)“述而不作”的内在底蕴:仁者情怀37

三、“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论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特质43

(一)“本体论”说的范式性意义与“自然本性”说的提出43

(二)魏晋玄学: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46

(三)从“境界形上学”看“本体论”说与“自然本性”说50

四、“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53

(一)“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主要同异之点54

(二)“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文化精神异同比较55

(三)“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与“和魂洋才”的负面影响59

五、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当代诠释学64

(一)海德格尔:当代哲学诠释学基本精神方向的奠基64

(二)伽德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确立68

(三)整体本体:本体诠释学的批评视界72

(四)从与利科尔诠释学比较看本体诠释学批评的理论特色76

第二编 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诠释85

一、中华民族精神之形上内核探析85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以往研究的特点85

(二)中华民族精神之基本内核的三个向度89

(三)形上内核与人之生命的内在结构94

二、“孝”与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98

(一)“孝”与家庭、社会99

(二)“孝”与“报本反始”101

(三)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精神特质103

(四)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三个具体面向106

(五)儒家安身立命之道与“孝道”精神的内在贯通109

三、《论语》“三十而立”商诠113

(一)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传统诠释的三个主要向度114

(二)孔子思想对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变革性意义117

(三)立于学、立于礼、立于道三说的内在不足122

(四)三十而立:仁心的挺立126

四、道家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128

(一)本体论的重构129

(二)价值信仰的重建133

(三)认识论的拓展136

(四)两者的不同特色139

第三编 中国哲学方法思考点滴142

一、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142

(一)深入西方哲学的学术路向与高层次哲学方法论的反省142

(二)“中西互为体用”论144

(三)“生命的十大层面”的文化价值取向146

(四)创造的诠释学149

(五)傅伟勋哲学方法论的启发意义151

二、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153

(一)书写范式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变: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前提之一154

(二)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达成殊相与共相的联结:重新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前提之二158

(三)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意识:双向互动,层级累进161

三、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中国哲学方法论思考点滴168

(一)“轴心文明”视野下的全球化浪潮169

(二)三个向度的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173

四、论“以中释中”179

(一)“以西释中”诠释范式的内在局限180

(二)西方文化不足以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的“共法”183

(三)“以中释中”的理论前提187

(四)“以中释中”的逻辑进程192

第四编 在“保守”与“西化”之间195

一、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195

(一)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归属:资本主义抑或封建专制196

(二)康有为思想的保守特色199

(三)《大同书》:激进的社会理想203

(四)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205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问题再探讨——以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为例207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究竟有没有“内发性”?208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在基本精神方向上的内在一致性211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之间承前启后的历史承继性215

三、论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向度219

(一)“即宗教即哲学”:儒学基本特质的现代诠释220

(二)融摄科学精神:现代新儒学重要的时代特征223

(三)道德的形上学:新儒家谋求三者统一的理论雏形225

(四)总结评析:问题与意义229

四、胡适思想三题238

(一)全盘西化与实用主义238

(二)过河卒子与忠恕之道241

(三)纯任理智与安顿价值245

五、评殷海光的中国文化观248

(一)何谓“文化”248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线”252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255

(四)殷海光中国文化观之特色259

六、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262

(一)何谓“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262

(二)“自本自根”与“依循西化逻辑”: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两种形态269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意义271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内在局限277

第五编 从现代走向看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286

一、论中国文化现代发展的三大阶段286

(一)外在冲击: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286

(二)内在转化:现代化内化为中国文化自身的理想目标290

(三)综合创造:成就更为合理的现代性292

(四)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质及其当代意义294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300

(一)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300

(二)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302

(三)民族文化慧命的延续与发展: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306

(四)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311

(五)中国文化面向21世纪的双重历史任务314

三、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和亚洲价值观的崛起318

(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318

(二)人类文化会向中国文化复归吗?322

(三)“中国文化威胁”论的出现325

(四)亚洲价值观的提出327

(五)国际文化环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330

四、西方后现代转向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331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思想主题的转向331

(二)思想主题类同下的中西哲学差异335

(三)后现代转向:中国哲学传统主题之内在生命力的有力旁证339

(四)中国哲学的内在生命力341

附录:求索于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李翔海教授访谈347

主要参考文献362

后记3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