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民间生活大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魏雯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苑出版社
- ISBN:978780210897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社会生活-概况-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统民间生活大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屋里屋外:访一回红红火火的民家院落2
老北京的胡同2
北京有多少胡同2
五花八门谈名称2
七嘴八舌道文化3
火红的春联倒贴的“福”4
桃符驱鬼4
“福”倒,福到5
大红灯笼高高挂6
谁点亮了第一盏灯6
各种各样的灯笼7
渐行渐远的灯笼文化8
别具一格的罗汉床9
罗汉床的得名9
“三面围子”和“香蕉腿”9
传承中华坐卧文化10
四四方方八仙桌11
话说八仙11
为何独爱八仙桌12
八仙桌与闽南文化12
如数家珍谈茶具13
古老的茶俗13
细数茶具种种14
酒器之中看文化16
酒神杜康的传说16
源远流长的酒俗文化17
酒器之盛18
筷子的学问19
是谁发明了筷子19
筷子考古20
“不动刀叉”的餐桌文化20
用筷的礼仪禁忌21
漫话饺子22
医圣的发明22
饺子的花样23
吃饺子的规矩23
趣谈元宵24
元宵的由来24
“汤圆、元宵一个娘”24
吃元宵,思团圆25
久久粽飘香26
泪罗江边的纪念26
盘点历史“名粽”27
吃着月饼话团圆28
古老的月神信仰28
月饼故事知多少28
尝不尽的风味月饼29
兔儿爷的来历30
玉兔下凡尘30
逗趣的兔儿爷30
稀罕的老北京玩具31
可爱的虎头鞋32
虎头虎脑保平安32
漂亮的虎头鞋33
丰富多彩的“虎文化”33
荷包虽小能传情34
荷包称谓考34
巧手绣荷包35
从五色缕到长命锁36
五色崇拜36
锁不尽的吉祥36
外婆的长命锁37
一方肚兜情38
肚兜的起源38
韵味十足的剪裁38
别样的肚兜文化39
旗袍的魅力40
旗女之袍40
几度旗袍热40
惊艳世界的中华国服42
街头巷尾:看一眼热热闹闹的市井生活44
三五成群踢毽子44
踢毽子与蹴鞠44
踢毽子的民俗44
“生命的蝴蝶”45
陀螺飞旋46
古老的陀螺46
陀螺的种类和玩法46
白裤瑶的陀螺节47
街头抖空竹48
空竹的故事48
玩转空竹49
漫天风筝50
飞翔的木鸟50
风筝的故事50
风筝“四艺”51
酸中透甜的糖葫芦52
黄贵妃的秘方52
好吃又好看的糖葫芦52
画糖画儿吹糖人53
明代的“糖丞相”53
栩栩如生的糖画54
国师吹糖人54
牙膏皮换糖人55
迎风飘扬的幌子56
幌子史话56
头上三尺的文化57
百变不俗的秧歌59
秧歌起源59
陕北秧歌——“大秧歌”和“踢场子”59
昌黎地秧歌——“妞”、“”“丑”、“公子”60
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61
广场上的高跷队62
踩高跷的由来62
高跷说类63
笑看划旱船64
民间趣谈划旱船64
旱船不是船65
五花八门耍龙灯66
中华龙图腾66
造型别致的曲周龙灯66
五彩的花桥龙灯67
多样的土家龙灯67
神气的舞狮69
舞狮从何来69
南狮子,北狮子69
吹吹打打送花轿71
形形色色的花轿起源说71
彩舆结同心72
坐花轿的习俗73
欢欢喜喜逛庙会74
世俗化的宗教活动74
北京厂甸庙会75
南京夫子庙庙会75
成都青羊宫庙会76
趣话土地庙77
话说土地公77
恶婆婆的故事78
土地庙中趣事多78
城隍庙的来历79
人格化的城隍老爷79
各地著名的城隍庙80
古城的牌坊81
牌坊探源81
北京的牌楼81
棠樾牌坊群82
澳门“大三巴”82
台上台下:演一出雅俗共赏的民间大戏84
京剧的魅力84
徽班进京84
绚丽的脸谱和戏服85
唱念做打与生旦净丑86
戏说黄梅87
黄梅采茶歌87
一代名伶邢绣娘87
耍花腔,说大戏88
惟妙惟肖的皮影戏89
《汉书》中的爱情故事89
皮影戏的兴衰史89
争奇斗艳的皮影艺术90
相声趣事古今谈91
从“俳优”到“像生”91
话说相声祖师爷91
说学逗唱基本功92
大话东北二人转93
众说纷纭的“身世”93
无穷的艺术魅力93
河南坠子唱百年95
坠子始祖乔治山95
百年发展路96
探源山东快书97
山东快书的来历97
“杨派”和“高派”98
听不厌的苏州评弹99
评弹史话99
兴于苏州盛于沪99
传承二百年的魅力100
谁知绍兴莲花落102
何时莲花生102
“拔出泥腿”登大堂103
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傩舞104
信仰与娱乐的结合104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104
形式多样的灯舞106
由“闹花灯”而来的民间舞蹈106
高洁的荷花灯舞106
与倭寇有关的鱼灯舞107
婀娜细腻的傣族孔雀舞108
孔雀在傣族人心中的地位108
跳孔雀舞的人原本都是男性108
指、掌、拳、肘、脚并用的打击乐器109
诗歌兼韵的客家山歌110
客家人的慰藉110
山歌中的绵绵情意110
客家有位刘三妹111
黄土高坡上的明珠信天游112
脚夫们的自娱自乐112
虚实结合的唱词112
移民潮造就的情歌113
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114
一位王妃的宏愿114
需用二十多个小时才能演唱一遍114
十二木卡姆的灵魂115
惊险连连的天桥中幡116
给皇上解闷的技艺116
从宫中“偷”来的绝活116
耍中幡需先将皮肤打出茧来117
天下功夫出少林118
十三棍僧救唐王118
少林武僧勇抗倭寇119
俞大猷回传少林棍120
哲学和武术完美统一的武当武术121
“鸟蛇斗”的启示121
以柔克刚,后发制人121
武当武术中独一无二的武器122
坊间肆间:露一手精湛不凡的绝活绝技124
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养蚕缫丝124
人与马的结合124
蚕宝宝的一生125
独具特色的蚕桑风俗126
丝绸引发的大战127
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128
用真金装点的云锦128
属于国家级机密的工艺128
云锦图样含义丰富129
女红之巧苏绣130
家家养蚕,户户刺绣130
一笔千线130
苏绣中的“才女”131
“人间那得几回闻”的蜀绣132
蜀绣工匠也遭掠夺132
水墨画似的蜀绣132
蜀绣面临的尴尬133
资格最老、名声最大的杨柳青年画134
吉祥喜庆的年画134
年画需站着画出来134
杨柳青年画的“当家形象”135
民间常春藤剪纸136
剪纸中的希望寄托136
张贴窗花有讲究137
连帝王都不例外的婚俗137
绣花底样138
小扇子,大学问139
藏在扇子中的文化139
永乐帝主导的折扇潮流139
弃妇的代名词140
捉刀代笔的篆刻艺术141
权利和凭证的信物141
画龙点睛的印章141
“真命天子”必须拥有的印章142
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印泥144
由封泥到印泥144
药膏也能变印泥144
烟雨中的油纸伞146
可以随身携带的“小亭子”146
油纸伞的信仰146
油纸伞下的爱情147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泥塑148
风格各异的泥塑风俗148
惠山的大阿福148
袖中也能捏泥人149
中国陶器中的璀璨明珠唐三彩150
昙花一现的美妙艺术150
唐三彩的特殊使命150
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151
紫而不艳的宜兴紫砂陶152
范蠡和西施的专利152
能吞能吐的紫砂壶152
文人化的紫砂陶153
白如玉、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154
制瓷业的行帮行规154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青154
看得见摸不着的孔155
古朴端庄的龙泉青瓷156
美丽的“雪拉同”156
美学特性不同的哥窑、弟窑156
瓷匠工人的习俗157
浑厚大方的雕漆158
雕漆史上的悲剧158
雕漆工艺周期长158
北京雕漆最负盛名的原因159
一“脱”成名的脱胎漆器160
脱胎漆器的始祖160
耐冻耐热的脱胎漆器161
醉人的国酒茅台162
茅台酒的“圣人”别称162
出了茅台镇就酿不成茅台酒163
茅台为什么越陈越香164
学堂艺馆:品一回耐人寻味的琴音书香166
休养身性的古琴166
难以鉴定的古老乐器166
不能不知的四大古琴166
一首琴曲和两位壮士168
古雅丰美的古筝169
姐妹争瑟,争出了筝169
伯牙鼓琴遇知音169
古筝救吕布170
表现力丰富的笛171
从打猎而来的乐器171
独一无二的膜孔171
梅花三弄172
空灵悠远的箫173
横吹为笛,竖吹为箫173
韩湘子吹箫——不同凡响173
吹箫引凤174
能文能武的琵琶175
波斯传来的乐器175
弹一曲《十面埋伏》176
琵琶带来的灵感177
生于民间、盛于民间的三弦178
繁重劳役中的调剂178
真真正正的人民乐器179
马三疯子的贡献179
土地的灵魂埙180
曾一度失传的古老乐器180
立秋之音,怀古之乐181
考验智慧的围棋182
181和180的对抗182
复杂世界公认182
围棋中的中国文化183
简单有趣的象棋184
棋子里的奥秘184
不可不知的象棋术语185
刚柔相济的毛笔186
来自兔尾巴的启发186
毛笔千万种186
问鼎毛笔之冠187
书画家至爱至赖的徽墨188
用墨有讲究188
李后主钟爱的墨188
在世博会大放异彩的地球墨189
“纸寿千年”的宣纸190
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190
对宣纸的严格定义190
可以任意揉的纸191
霸主地位难撼动的端砚192
是实用品,也是工艺品192
无用却价值不菲的“眼”192
端砚和清官的故事193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歙砚194
“歙砚难求”的感叹从何而来194
一方歙砚可购得豪宅一座195
歙砚为何受到人们如此青睐195
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的澄泥砚196
河泥中孕育出的国宝196
一方小小砚台引起的旷日之争196
案头珍品洮砚198
吐蕃的贡品198
保鲜功能超强的洮砚199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200
仓颉造字200
一片甲骨惊天下201
“六书”形成的汉字202
美化汉字的书法203
书法的漫漫长路203
书法讲究法度204
高参与度的艺术205
细腻逼真的工笔画206
耐心和毅力的考验206
抢风头的工笔画206
工笔画佳作《簪花仕女图》207
个性奔放的写意画208
由文人画到写意画208
墨也能当成色彩用208
可以“听”的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