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 上
  •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841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

一、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1

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问题2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统4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4

二、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6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9

一、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9

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11

第四节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13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13

二、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4

第一编 先秦哲学19

引言19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24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萌芽24

一、创世神话与天人关系24

二、宗教信仰与人神关系27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雏形28

一、《易经》的阴阳与卦象29

二、《尚书》的五行与天德31

三、“天命靡常”与“敬德保民”33

第三节 春秋时期天人观和人神观的转变35

一、“天道”与“人故”36

二、民为神之主38

第二章 孔子的哲学41

第一节 “仁”的提升与“人”的反思41

一、“仁”的提升42

二、“人”的反思43

第二节 “礼”的发展与“道”的追求45

一、“礼”的本质与功能45

二、“礼”的提升与发展46

第三节 “天”的思考与“命”的探索48

一、“天”的内涵48

二、“命”的意蕴49

第四节 “中庸之道”与辩证思维50

一、“中庸”的表现形式50

二、“中庸”的方法论内涵51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价值与影响52

一、孔子思想的价值52

二、孔子思想的影响53

第三章 老子的哲学55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观56

一、以无为道56

二、道生万物58

三、“惟道是从”59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61

一、“有无相生”61

二、“反者道之动”62

三、贵柔守雌63

第三节 道法自然的社会历史观66

一、“道法自然”66

二、无为而治68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地位与影响70

一、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70

二、老子哲学的历史影响71

第四章 墨子的哲学73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历史观74

一、“兼爱”与兴利74

二、“贵义”即“利人”76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的天人观77

一、“天志”与天子之正77

二、“明鬼”与赏善罚恶79

三、“非命”与信赖人力80

第三节 “三表法”与“察类明故”的认识论82

一、“取实予名”82

二、“察类明故”83

三、“言有三表”84

第四节 墨学的影响及其中绝86

一、墨学的影响86

二、墨学的中绝88

第五章 子思与孟子的哲学91

第一节 道德的“五行”与“中庸”92

一、道德的“五行”92

二、《中庸》的思想95

第二节 性善说与心性修养论97

一、性善说97

二、心性修养论100

第三节 仁政说与民本思想102

一、重义轻利103

二、民贵君轻104

第四节 圣人说与英雄史观106

一、圣人说106

二、英雄史观107

第六章 庄子的哲学111

第一节 道论与天论112

一、“物物者非物”112

二、“物物而不物于物”113

三、“无以人灭天”114

第二节 齐“物论”与“齐物”论115

一、齐是非115

二、齐万物116

第三节 逍遥游与无待境界118

一、小大之辨119

二、心斋坐忘120

三、与道同体121

第四节 “原天地之美”的艺术精神122

一、由技入道122

二、“原天地之美”124

第七章 《易传》的哲学127

第一节 《易传》的变化观与宇宙生成论128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128

二、“太极”与形上之道130

第二节 《易传》“三才之道”的系统观132

一、“天地变化,圣人效之”132

二、“三才之道”133

第三节 《易传》的道德论与社会观135

一、“继善成性”的道德论135

二、“崇德广业”的社会观137

第八章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140

第一节 惠施的“历物之意”140

一、“至大无外”与“至小无内”142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143

三、“小同异”“大同异”及其他命题145

第二节 公孙龙的名辩理论148

一、名实论149

二、指物论150

三、白马论151

四、坚白论154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155

一、名实相耦155

二、“以说出故”157

第九章 荀子的哲学160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160

一、“明于天人之分”161

二、“制天命而用之”163

第二节 “化性起伪”的人性论164

一、性恶论164

二、化性起伪166

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主张168

一、“隆礼重法”168

二、修身以治国171

第四节 “解蔽”与“正名”的认识论172

一、“虚壹而静”173

二、“制名以指实”174

第十章 韩非的哲学179

第一节 法、术、势统一的法治观180

一、法、术、势各有其用180

二、法、术、势相互为用181

第二节 “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183

一、“世异则事异”183

二、“当今争于气力”184

第三节 “道理相应”的自然观185

一、道乃万理之所稽185

二、理定而物可得道186

第四节 “参验”论与“矛盾”说187

一、“托于天智以思虑”187

二、“因参验而审言辞”189

三、不相容事不两立190

第十一章 先秦时期其他学派的哲学193

第一节 兵家学派的哲学193

一、孙武的军事辩证法193

二、孙膑的军事辩证法197

第二节 黄老学派的哲学200

一、《黄帝四经》与黄老之学的兴起200

二、《管子》与黄老之学的发展202

第三节 阴阳学派的哲学206

一、“大小九州”说206

二、“五德终始”说207

小结211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哲学217

引言217

第十二章 秦与汉初的黄老思潮222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哲学222

一、“用众”说223

二、“贵因”论224

第二节 《淮南子》的哲学227

一、“道始于虚霩”的宇宙论227

二、“依道废智”的无为论228

三、“体本抱神”的修真论229

第三节 《论六家之要指》的学术观231

一、对先秦各家的判释231

二、对道家的推崇233

第十三章 董仲舒的体系建构与儒学的经学化神学化235

第一节 汉初儒学的复兴235

一、陆贾的“道基”说235

二、贾谊的“过秦”论237

第二节 董仲舒的宇宙论239

一、天乃群物之祖239

二、天道之大在阴阳240

三、“同类相动”242

第三节 董仲舒的人性论243

一、“人副天数”243

二、性有三品244

第四节 董仲舒的政治观247

一、“以人随君,以君随天”247

二、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248

三、“天人感应”与“天谴”说249

四、“天不变,道亦不变”250

第五节 儒学的经学化与今古文经学之争252

一、经学地位的确立252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253

第六节 谶纬思潮与《白虎通义》255

一、谶纬思潮与神秘主义的泛滥255

二、《白虎通义》与思想统治的强化257

第十四章 王充的哲学260

第一节 “元气自然”的宇宙论260

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261

二、“疾虚妄”、破谶纬262

第二节 注重“效验”的认识论264

一、“知物由学,学之乃知”264

二、“不徒耳目,必开心意”266

三、明于有效、定于有证267

第三节 偶成说与命定论268

一、“物事相遭”、“偶适相遇”269

二、“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270

第十五章 《黄帝内经》的哲学273

第一节 阴阳五行的整体观273

一、阴阳平衡274

二、五行生克276

第二节 脏腑经络学说的整体观278

一、脏腑学说的系统思想278

二、经络学说的联系思想279

第三节 辨证施治思想的整体观280

一、辨证施治的观念280

二、“杂合”、“参合”的方法282

第十六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284

第一节 王弼的哲学285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285

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288

三、“崇本息末”的名教观291

第二节 嵇康与阮籍的哲学293

一、“万物为一”的宇宙观293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教观295

三、“触情而行”的价值取向297

第三节 裴頠与欧阳建的哲学300

一、裴頠的“崇有”论300

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02

第四节 郭象的哲学304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本体论304

二、“性分自足”的价值观307

三、自然名教的统一论308

第十七章 佛教的传入及其与儒道的交涉310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与“六家七宗”的形成310

一、“本无”义311

二、“心无”义313

三、“即色”义315

第二节 僧肇的哲学317

一、“不真空”的缘生论317

二、法无来去的动静观320

三、有名无名、有知无知的涅槃论321

第三节 慧远的哲学323

一、“法性”本体论324

二、无尽因果的报应论325

第四节 道生的哲学328

一、实相无相的佛性论328

二、顿悟与一阐提有佛性329

第五节 范缜的哲学333

一、“形神相即”与“形质神用”334

二、质用之辨335

第十八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337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337

一、“无得正观”与“四重二谛”338

二、中道观338

第二节 智?与天台宗339

一、“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340

二、“性具善恶”与“三因佛性”342

三、“止观双修”343

第三节 玄奘与唯识宗344

一、“唯识无境”345

二、八识346

三、三自性347

四、“转识成智”348

五、五重唯识349

第四节 法藏与华严宗350

一、法界缘起350

二、六相、十玄门351

三、法界观353

四、五教十宗354

第五节 慧能与禅宗355

一、“见性成佛”355

二、“自心三皈依”357

三、离相离念358

第十九章 道教的传播与丹道理论361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与早期外丹道361

一、道教的发生与发展361

二、早期道教的丹道理论362

第二节 唐朝道教的重玄学与性命论365

一、唐初的重玄学366

二、盛唐的性形双修说369

第三节 内丹道的兴起与三教的会通371

一、内丹道的兴起371

二、道教与儒释的会通373

第二十章 经学的重整与中唐儒学376

第一节 经学的变迁与《五经正义》376

第二节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哲学378

一、柳宗元的宇宙论与历史观379

二、刘禹锡的天人观381

第三节 韩愈与李翱的哲学383

一、韩愈的道统论与人性论383

二、李翱的复性说386

小结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