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
  • 黄鸣奋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54860232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卷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303

第一章 数码文本的由来(—1949)303

第一节 前电脑时代的文本技术303

一、文本的基本观念304

(一)书面文本与技术304

(二)电子文本与技术306

(三)泛文本与技术306

二、文本的发展趋势308

(一)文本路径的立体化308

(二)文本编码的多重化311

(三)文本材料的多媒化315

三、文本的功能演变317

(一)作为界面的穿孔卡:文本的交互化318

(二)作为界面的收音机:文本的远程化319

(三)作为界面的电视机:文本的流动化320

第二节 前电脑时代的文本艺术322

一、路径开拓:超文本艺术实验322

(一)英国:斯特恩的文本实验323

(二)爱尔兰:乔伊斯的尝试323

(三)阿根廷/西班牙:博尔赫斯的开拓325

二、编码开拓:跨媒体艺术实验326

(一)音乐与跨媒体326

(二)文学与跨媒体327

(三)美术与跨媒体328

三、材料开拓:多媒体艺术实验328

(一)音乐材料329

(二)美术材料329

(三)文学材料329

第三节 前电脑时代的文本理论330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331

(一)阐释学331

(二)图像学331

(三)心理学332

二、符号学、结构主义与新批评334

(一)符号学334

(二)结构主义335

(三)新批评及其影响340

三、历史主义、新史学与读者理论342

(一)历史主义342

(二)史学与新史学342

(三)读者理论344

第二章 主机中心期的文本(1950—1969)346

第一节 数码革命发端期的文本技术346

一、书面文本与电子文本346

二、美国:恩格尔巴特与非线性文本系统347

三、美国:纳尔逊与“超文本”、“超媒体”350

第二节 数码革命发端期的文本艺术352

一、书面文本艺术实验352

二、电子文本艺术实验354

三、数码文本艺术实验356

第三节 数码革命发端期的文本理论358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358

(一)德国:伽达默尔与哲学阐释学358

(二)美国:阿恩海姆与格式塔心理学359

(三)第一次认知革命与图像学360

二、符号学、后结构主义与其他文本理论361

(一)意大利:艾柯论开放的作品361

(二)法国:德里达论解构365

(三)法国:克里丝蒂娃与互文性368

(四)法国:巴特与“作者之死”368

三、艺术史、知识考古学与接受美学370

(一)奥地利:冈布里奇与艺术史研究370

(二)法国:福柯与知识考古学370

(三)德国:尧斯与接受美学373

第三章 微机流行期的数码文本(1970—1989)375

第一节 网络草创期的文本技术375

一、研究概况376

(一)多媒体研究376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研究377

(三)界面与艺术379

二、文本系统380

(一)美国:纳尔逊与仙都系统381

(二)美国:梅罗维茨与跨媒体系统385

(三)美国:超文本系统商业化387

三、界面开发389

(一)美国:艾伦·凯与界面图形化389

(二)美国:伯尔特与界面多模化392

(三)美国:诺曼、施奈德曼与界面交互化393

第二节 网络草创期的文本艺术395

一、超文本艺术探索395

(一)基于书面媒体的超文本艺术实验395

(二)美国:乔伊斯的电子超文本小说398

(三)美国:博尔特等人论电子超文本艺术399

二、超媒体艺术探索402

(一)美国:李普曼与《白杨电影图》402

(二)美国:赫什曼的视频光盘作品403

(三)澳大利亚:杰弗里·肖的视频光盘艺术403

三、跨媒体艺术探索404

(一)英国:希金斯论跨媒体404

(二)奥地利:威博尔的实践406

(三)美国:坎特的编著系统407

第三节 网络草创期的文本理论408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408

(一)美国:詹姆逊论阐释408

(二)美国:切尼与图像转向411

(三)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复兴411

二、符号学、解构主义与其他文本理论414

(一)符号学的变化414

(二)法国:巴特的文本观415

(三)法国:德勒兹、加达里的“根茎”隐喻417

(四)法国:热内特论跨文本性423

三、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与艺术史研究423

(一)德国:伊瑟尔的本文观念424

(二)美国:葛林伯雷与新历史主义425

(三)艺术史研究427

第四章 网络崛起期的数码文本(1990—1999)429

第一节 网络崛起期的文本技术429

一、超文本系统的网络化429

(一)超文本网络的代表430

(二)超文本特性与隐喻433

(三)超文本研究的繁荣439

二、多媒体、超媒体与新媒体研究443

(一)多媒体研究443

(二)超媒体研究446

(三)新媒体研究447

三、界面及相关理念451

(一)界面技术的演变趋势452

(二)界面理论的代表人物455

(三)界面艺术的热点问题471

第二节 网络崛起期的文本艺术477

一、超文本艺术研究的重镇477

(一)美国:承上启下的卡恩477

(二)美国:集大成的兰道478

(三)美国:危言耸听的库弗482

二、超文本艺术研究的取向484

(一)超文本艺术创作484

(二)超文本艺术鉴赏493

(三)超文本艺术教育504

三、超文本艺术研究的超越510

(一)对超文本艺术的质疑与批评510

(二)挪威:阿塞斯论赛伯文本515

(三)瑞士/美国:瑞安论数码文本523

第三节 网络崛起期的文本理论528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528

(一)后后现代主义528

(二)图像转向529

(三)心理学中的认知综合方法533

二、符号学与后结构主义534

(一)丹麦:安徒生的计算符号学535

(二)法国:布尔迪厄论资本与场域535

(三)法国:阿达利论迷宫537

三、接受美学与艺术史研究539

(一)接受美学:面对更加激进的读者539

(二)数码技术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应用540

(三)数码艺术进入艺术史540

第五章 泛网络时期的数码文本(2000—)543

第一节 泛网络时期的文本技术543

一、数码文本流动性技术543

(一)万维网与可扩展标识语言543

(二)彩信与无线标识语言545

(三)图像压缩与数字电视545

二、数码文本表现力技术546

(一)多媒体与网络写作技术546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549

(三)跨媒体与新媒体技术551

三、数码文本界面化技术553

(一)界面触觉性探讨553

(二)界面透明化探讨554

(三)界面交互性探讨557

第二节 泛网络时期的文本艺术562

一、多媒体与数据艺术探索563

(一)多媒体观念563

(二)多媒体艺术566

(三)数据艺术研究570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艺术探索574

(一)超文本艺术研究575

(二)超媒体艺术研究583

(三)审美计算586

三、新媒体与跨媒体艺术探索593

(一)新媒体:从文本到平台593

(二)跨媒体:补救、汇聚与竞争597

(三)新巴洛克美学:从褶子到迷宫601

第三节 泛网络时期的文本理论605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605

(一)阐释学的新应用606

(二)图像学的新观点609

(三)心理学的新课题612

二、计算符号学与数码文本性616

(一)计算符号学的定位617

(二)计算符号学与数码文本620

(三)计算符号学与数码游戏625

三、数码艺术史研究629

(一)数码艺术史的由来629

(二)为数码艺术写史631

(三)将数码技术应用于艺术史研究6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