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械设计手册 机构及机械系统设计 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灏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机械设计手册 机构及机械系统设计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7.5.2 按摇杆摆角φ12、液压缸初始长度L1、活塞行程H12=L2-L1
7.5.1 按摇杆摆角φ12及初始角φ1
2 价值工程的定义与特点3
第1章 可靠性概念、可靠性特3
第13篇 可靠性设计3
第10篇 价值工程3
第1章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3
1 价值工程中功能、寿命周期成3
本、价值的涵义3
征量和可靠性设计程序3
2.1 价值工程的定义3
2.2 价值工程的特点3
第15篇 失效分析和故障诊断3
第1章 概述3
1 常用术语3
2 机械产品的失效(故障)类型及3
影响因素3
2.1 失效类型3
2.1.1 机器或系统的失效类型3
2.1.2 零部件失效类型3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3
第9篇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3
第1章 机器造型设计概述3
1 造型设计定义3
2 造型设计的组成要素3
第17篇 计算机辅助设计3
第1章 概论3
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3
1.1 机械设计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3
1 可靠性的概念3
引言3
第16篇 机械设计工程数据库3
第14篇 优化设计3
第1章 机械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3
1 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
优化设计3
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3
2.1 可靠度3
2 可靠性特征量3
目录3
2.1 蠕变曲线的一般特征3
第1章 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3
1 运动副3
第12篇 蠕变设计3
第8篇 机构及机械系统设计3
第1章 概述3
主要符号表3
第11篇 疲劳强度设计3
1 蠕变现象3
2 蠕变曲线3
2.2.2 制造工艺因素4
2.2.1 设计因素4
则4
2.2 蠕变曲线的数学表示形式4
2.2 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4
3 提高产品价值的主要途径4
4 价值工程的应用4
4.1 价值工程的应用范围4
4.2 价值工程应用的时机4
5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和指导原4
5.1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4
1.3 有关数据的术语4
1.2 有关信息的术语4
1.1 有关实体的术语4
1 实体、信息、数据4
第1章 一般数据库系统概念4
3 优化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及其4
应用4
4 造型设计的工作程序与步骤4
3 造型设计的特征与原则4
2 机构运动简图4
4.2 数学优化方法5
第1章 概述5
3 蠕变极限与持久强度5
2.2.3 装配调试因素5
2.2.4 材质因素5
2.2.5 运转维修因素5
3 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与故障诊断5
的基本类型5
3.1 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5
3.1.1 失效分析对象与作用5
3.1 蠕变极限5
3.2 持久强度5
4 影响蠕变与持久强度的主要因素5
5.3 开展VE活动的指导原则5
5.2 价值工程程序的结合5
1 疲劳术语5
2.2 累积失效概率5
2.3 平均寿命5
2.2 数据库系统5
2.1 数据库5
2 数据库系统结构5
4 优化方法及机械优化问题的5
分类5
4.1 设计参数优化与总体方案优化5
4.3 数学规划5
2.4 可靠寿命和中位寿命5
1.2 特征6
2.2 循环应变6
3.1 DBMS的目标与作用6
3.2 分层抽象与变换6
2.1 循环应力6
4.1 化学成分的影响6
4.2 工艺因素的影响6
2 循环应力与循环应变6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6
1.3 造型设计常用比例与特征6
1.2.1 经验分析法6
1.2 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方法6
1.1 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原则6
1 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6
的选择和情报收集6
第2章 机械产品价值工程对象6
2.5 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6
2.5.1 失效率6
4.4 动态规划和几何规划6
5 数学规划问题的基本概念及数学6
基础6
5.1 设计空间6
3.1.3 失效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3.1.2 失效分析工作三要素6
2.2 主机6
2.1 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6
5.2 目标函数的等值线(面)6
2 CAD系统硬件6
1.1 定义6
1 机器造型的比例与尺度6
第2章 造型设计的艺术表现法则6
3.2.4 常规诊断和特殊诊断7
2.5.2 失效率曲线7
5.3 函数的一阶导数向量、二阶导数矩阵及泰勒展开式7
2.4.2 图形输入装置7
5.4 无约束极值问题的最优解条件7
3.2.1 三级结构7
2.3 外存贮器7
2.4 输入装置7
3 无限寿命设计与有限寿命设计7
4 疲劳的分类7
2.4.1 键盘7
2.5.1 显示器7
2.5 输出装置7
3.2.2 两级变换与两级数据独立性7
1.2.3 百分数分析法7
4.1 失效分析的一般思路7
4 失效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7
3.2.5 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7
1.2.4 寿命周期分析法7
4.3 工作条件的影响7
3.2 故障诊断的基本类型7
1.2.2 价值测定法7
3.2.1 性能诊断和运行诊断7
3.2.2 定期诊断和在线监测7
3.2.3 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7
3.3.2 数据操纵语言8
3.3.1 数据描述语言8
3.3 DBMS组成8
2.5.2 绘图机和硬拷贝图形输出设备8
3 CAD系统软件8
3.1 程序设计语言8
4.2 失效分析系统工程方法8
1.2.6 强制确定法8
法则8
4.4 零件尺寸与形状的影响8
条件——Lagrange(拉格朗日)8
5.6 等式约束极值问题的最优解必要8
5.5 可行域的概念8
1.2.5 成本比重分析法8
1.4 常用比例的相互转换(特征矩形面的分割)8
5.7 不等式约束极值问题的最优解必9
要条件——Kuhn-Tucker(库恩-9
特克)条件9
4.3 失效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步骤9
4.3.1 失效对象的现场调查9
3.4 自含式与宿主式DBMS9
3.4.1 自含式DBMS9
3.4.2 宿主式DBMS9
2.6 可靠性特征量间的关系9
1.2.7 最合适区域法9
3.3.3 DBMS内核9
4.1 初等用户9
3.2 系统软件9
1.1 试样9
1 试样及其制备9
第2章 疲劳试验9
4 各级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方式9
3.3 应用软件9
3.3 平均修复时间10
3 维修性特征量10
3.1 维修度10
3.2 修复率10
3.4 维修性和可靠性特征量对应关系10
第2章 蠕变试验10
4 CAD系统配置10
1.1 蠕变试验10
1 蠕变与持久强度试验10
4.3 数据库管理员10
4.2 应用程序员10
6 非线性规划数值算法的基本10
4.3.3 检测试验、查清失效原因10
4.3.2 现场初步分析10
思想10
2 价值工程中的情报收集10
2.1 情报内容10
2.2 情报收集的原则11
1 概述11
1.1 实体间的联系11
1.2 数据模型概念11
4.3.4 提出结论与报告11
1.3 数据模型的发展11
4 有效性特征量11
4.1 有效度的意义11
第2章 数据模型11
2 图形系统的几何数据模型11
1.2 试样制备11
1.2.1 取样11
7 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过程11
1.2.1 按金属断裂处宏观塑变量分12
1 功能分析的涵义12
2.2 表面模型12
2.1 线框模型12
3 机构自由度12
1.1.2 断口与断口分析的重要作用12
1.2 金属断裂的基本类型12
1.2.2 按断裂发展途径分12
1.2.3 按断口取向与所受外力方向的关系分12
3.1 平面机构自由度12
2.4 功能定义的检查12
4.2 有效度种类12
2.3 功能定义的方法12
2.2 功能定义的目的12
2.1 功能定义的涵义12
2 功能定义12
第3章 机械产品的功能分析12
4.3 单元的有效度12
8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几个问题12
1.1 金属的裂纹、断裂与断口12
1 金属断裂的基本概念12
第2章 金属断裂与断口分析12
1.2.4 测量、探伤与贮存12
1.2.3 热处理12
1.2.2 机械加工12
1.1.1 金属的裂纹与断裂12
8.1 数学模型的尺度变换12
2 试验机13
3 功能整理13
2.3 立体模型13
8.3 含离散型设计变量的优化设计13
8.2 多目标优化设计13
5 可靠性设计程序和手段13
3.1 功能整理的涵义13
3.2 功能整理的目的13
3.3 功能分类13
3.3.2 按功能的特点分类13
3.3.1 按功能的重要程度分类13
1.3.1 金属断口的三要素13
1.3 金属断口基本组成与特征13
1.2.4 按微观断裂机制分13
3.3.3 按用户需要分类13
3.4 功能整理的方法13
1.2 持久强度试验13
1.5 比例设计方法14
1 一维搜索计算方法14
1.2 点阵组成直线图素的生成算法14
1.1 生成图形的两种最基本图素类型14
1 图形基本图素生成14
第2章 几何处理和几何造型14
第2章 最优化计算方法14
1.1 确定搜索区间的进退法14
2.4 几何造型的表示方式14
2.4.1 结构立体几何(CSG)14
1.3.2 断口要素的影响因素14
4 功能评价14
4.1 功能评价的涵义14
4.2 功能评价的目的14
4.3 功能评价的步骤14
3.2.2 多闭环空间机构15
3.2.1 单闭环空间机构15
3.2 空间机构自由度15
2.4.2 边界表示法(B-rep)15
3 经典数据模型15
3.1 关系模型15
4.4 功能评价的方法15
4.4.1 功能现实成本的估算15
1.2 黄金分割法(0.618法)15
1.3 点阵组成圆图素的生成算法15
4.4.2 功能最低成本的估算15
2 加速蠕变试验16
2 金属零件的脆性断裂16
3.2 网状模型16
2.1 基本特点16
2.1.1 低应力断裂16
2.1.2 裂纹源16
2.1.3 韧性转变脆性16
2.1.4 宏观断口形貌16
1.3 二次插值法16
2.1 定义16
1.4 微机BASIC语言绘图语句16
2.2.1 解理断裂16
2.2 微观机理16
2 机器形态的均衡与稳定16
4.4.3 功能价值的计算17
2 无约束极值问题的解法17
2.1 直接试验法17
3.4 关系、网状模型的结合17
3.3 层次模型17
2.2.2 准解理断裂17
2.1.1 梯度法17
2.4 温度加速法17
2.1 运用导数信息的算法17
第2章 可靠性数据的图分析法17
1 可靠性试验种类17
2 可靠性中常用的概率分布17
2.3 应力加速法17
2.2 间接试验法17
3.1 等温线法18
3 机器形态的统一与变化18
3.1 定义18
4.4.4 功能或功能区目标成本的确定18
3.2 时间-温度参数法(T·T·P)18
3 蠕变与持久强度试验数据的外推18
法18
3.2 造型整体统一的方法18
3 试验方法18
2.2 获得均衡稳定的方法18
3.1 常规疲劳试验法18
4.1.1 对象与对象类18
4.1 面向对象系统的基本概念18
4 面向对象的语义数据模型18
2 坐标系统18
3.2 软件设计表现技术18
2.1 世界坐标系18
2.2 设备坐标系18
2.3 规范化设备坐标系18
2.4 齐次坐标系18
2.1.2 牛顿法18
4.1.2 对象类之间的联系18
3.2.3 撕裂韧窝18
3.2.2 剪切韧窝18
3.2.1 正交韧窝18
3.2 韧窝的类型与应力状态18
3.1 韧窝的形成和性质18
3 金属零件的过载断裂18
1.1 方案创造的过程19
1.2 方案创造的原则19
3.2 图形裁剪19
3.1 窗口和视区的匹配变换19
1.3 方案创造的方法19
3 二维图形变换19
1.3.1 自由讨论法19
1.3.2 哥顿法19
1 方案的创造19
第4章 机械产品设计方案的19
3.2 成组试验法19
4 金属零件的疲劳断裂19
4.1 疲劳断裂的基本类型19
4.1.1 按疲劳断裂的不同产生基因分19
法19
2.1.3 BFGS变尺度法和DFP变尺度19
4.1.3 CAD数据库的语义概念模式19
4.1.2 按疲劳断裂寿命分19
创造和评价19
实例19
4.2 疲劳断口的宏观形貌特征20
4.2.1 疲劳断口三区的宏观一般特征20
2.2 不用导数信息的算法20
2.2.1 坐标轮换法20
2.2.2 共轭方向法20
4.2.2 加载类型对疲劳断口三区的影响20
1.3.3 检核表法20
4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20
4.1 高副替换成低副20
4.2 杆组及其分类20
3.3 最少约束法20
3.4 外推法的评价20
3.3 升降法试验20
4.2 实体联系(E-R)模型20
3.3 基本线性变换及其变换矩阵20
1.1 铸铁21
4.3 函数数据模型21
3.4 疲劳极限的快速试验法21
1.3.4 输入输出法21
2.2.3 Powell共轭方向法21
数据21
1 黑色金属材料的蠕变与持久强度21
第3章 蠕变和持久强度数据21
3.4 变换的组合21
4.3 平面机构级别的判定21
3.3 造型统一中求变化的方法22
3.4.1 泊洛脱法22
4.4 CAD/CAM专用的一种自描述数据22
模型22
1.2 铸钢22
3 线性规划22
3.1 线性规划的应用数学模型22
4 三维变换22
1.4.1 方案创造的思考22
4.3 透视投影变换22
4.2 平行投影变换22
1.3.5 方案组合法22
1.3.6 缺点列举法22
4.1 平移和转动变换22
1.3.7 仿生学法22
1.4 方案创造的工作方法22
5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23
5.1 速度瞬心的概念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23
3.2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23
1.4.4 方案的检查23
1.4.3 方案的具体化与筛选23
1.4.2 方案的图形化23
3.4.3 全循环阶梯加载法23
4.3 疲劳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23
4.3.1 疲劳源的典型微观特征23
4.3.2 疲劳扩展区的微观结构23
3.4.2 洛卡脱法23
3 频数、频率直方图和近似分布图23
5.2.1 图解方法所依据的原理24
2.1.2 概略评价的方法24
2.3.1 技术可行性评价24
2.3 方案的详细评价24
2.2.2 方案的调查24
第3章 疲劳图和疲劳数据表24
5.2 机构运动分析的图解方法24
1.3 碳素钢24
2.2.1 方案的具体化24
2.2 方案的具体化调查24
2.1.3 概略评价的注意事项24
1 S-N曲线24
2.1.1 概略评价的内容24
2.1 方案的概略评价24
2 方案的评价24
4.5 一个CAD数据模型FLOREAL24
4.5.1 数据库结构24
2 造型的形态要素及其形式心理24
1 定义24
3.3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标准形式24
3.3.1 标准形式24
3.3.2 将一般形式化为标准形式的方法24
4.5.2 FLORFAL术语24
第3章 机器形态的构成方法24
4.5.3 FLORFAL图形数据库定义与25
4.4.2 v与da/dN25
4.4 疲劳断口定量分析25
3.4 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法25
3.4.1 基本解、基本可行解和最优基本可行解25
3.4.2 单纯形法的基本步骤25
4 累积分布函数的估计25
操作实例25
4.4.1 基本思路25
4.3.3 瞬断区的微观形貌特征25
5 曲线和曲面的数值法表示和拟25
合25
5.1 三次方样条曲线25
5.2.2 四杆机构运动分析的图解方法25
2.3.2 经济合理性评价25
5.1.1 分段内的三次方样条曲线25
3.5.1 人工变量26
5 金属零件的环境致断26
4.4.3 da/dN、△K与Nf26
5.1 应力腐蚀破裂26
5.1.1 应力腐蚀破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6
3.5.2 第一阶段算法26
5.1.2 分段拟合衔接的连续条件26
5.1.3 端点条件26
2.3.4 方案的综合评价26
3.5.3 第二阶段算法26
2.3.3 方案的社会评价26
3.5 两阶段单纯形法26
1.4 普通低合金钢与合金结构钢26
3.6.1 单纯形法的矩阵表示27
5.1.4 拟合举例27
5.2 Bezier曲线27
3.6.2 修正单纯形法27
第3章 机械产品CAD/CAM系统27
5.3.1 Ⅱ级机构27
3.6 修正单纯形法27
中的数据管理27
1 CAD/CAM系统及其数据库27
3 常用几何曲线的构成与演变27
5.3 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方法27
1.1 CAD27
1.2 CAM28
1.3 机械产品CAD/CAM数据内容及28
行为特征28
1.3.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行为特征28
4.1 概述28
5.3 B样条曲线28
4 约束非线性规划计算方法28
4.2 构造线性规划子问题29
5.1.2 应力腐蚀破裂的断口特征29
5.4 双三次曲面29
4.2.1 广义简约梯度法29
1.3.2 机械产品CAD/CAM数据29
1.5 耐热钢与不锈钢30
1.4.1 工程数据库的特点30
CAM中的地位与作用30
1.4 工程数据库的特点及其在CAD/30
5.2.1 氢脆的特点与一般影响因素30
5.2 氢脆30
5.3.2 高级机构31
3.1.2 提案的审批31
3.1.1 提案表的编制31
3.1 提案的审批与实施31
3 提案的实施与最终成果的评价31
6 几何造型技术31
4.2.2 投影梯度法31
的方法31
3.1.3 提案的实施与跟踪31
5.2.2 氢脆的主要类型及其预防措施31
1.4.2 工程数据库的地位与作用31
6.1 几何模型分类31
1.5 工程数据库集成CAD/CAM子系统31
6.2 实体几何构建法(CSG)31
3.2.1 提案的企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32
3.2.2 提案的社会效果评价32
3.3 价值工程的组织32
3.3.1 组织形式32
3.2 提案的最终成果评价32
3.3.2 价值工程的人才结构32
4.3 构造无约束极值子问题32
4.3.1 外点法32
3.4 开展价值工程的基础工作33
系统33
6.3 边界表面表示法(B-rep)33
2 CAD/CAM中的数据(库)管理33
2 P-S-N曲线33
4.3.2 内点法33
5.2.3 氢脆的断口形貌特征33
4.2 确定功能评价值34
4.1 分析确定功能的现实成本34
5.3 蠕变断裂34
5.3.1 蠕变断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4
6.1 机械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力34
6 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34
的要求34
2 情报的收集34
2.1 CAD/CAM对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34
第5章 价值工程应用实例34
例1 价值工程在Z28-100型滚丝机34
上的应用34
1 VE对象的选择34
1.1 VE产品的选择34
1.2 VE零件的选择34
4 功能评价34
5 用正态概率纸的分析法34
3 功能定义和整理34
1.6 弹簧钢34
7 透视图中的消隐处理35
7.1 消隐处理中的一些检验计算和判别35
4.3.4 增广乘子法35
4.3.3 混合罚函数法35
6.2 Ⅱ级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方法35
5.3.2 蠕变断裂的裂纹状态与断口形貌35
系统的开发方法35
2.3 CAD/CAM工程数据(库)管理35
2.2.3 图形、非图形数据分离管理系统35
管理系统分类35
4 常用几何面的构成与演变35
2.2 实用CAD/CAM工程数据(库)35
2.2.2 图形、非图形数据集成管理系统35
2.2.1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系统35
(CAGD)35
4.4.1 Powell型序列二次规划法36
6 金属零件的裂纹分析36
6.1 金属零件裂纹的基本类型与特点36
5 方案的创造36
6 用对数正态概率纸的分析法36
4.3.5 精确罚函数法36
4.4 构造二次规划子问题36
1.7 高温合金36
4.4.2 Biggs型序列二次规划法37
6 方案的评价37
1 关系及基本概念37
6.1 技术评价37
aP与bP37
6.2 经济评价37
3 P-S-N曲线通用方程式中的常数37
1.1 基本术语37
第4章 关系与网状数据库37
6.2.1 裂源的宏观位向38
1 匀速转动机构38
1.1 定传动比转动机构38
1.1.1 摩擦传动机构38
4.4.3 二阶导数信息矩阵Hk和Bk38
7.2 消除隐藏线算法流程框图举例38
5 常用几何体的构成与演变38
1.2 关系数据库模式及视图描述38
6.2 裂纹源的位向38
的修正公式38
4.4.4 不精确一维搜索策略38
第2章 机构选型38
6.3 社会评价38
7 方案的试验验证38
8 VE成果评价38
8.1 技术评价38
8.2 经济效果38
例2 价值工程在J0810机油滤清器上的应用38
1 VE对象的选择38
1.1 VE产品的选择38
1.2 确定VE工作范围38
1.1.2 齿轮轮系传动机构39
2.1.2 投影(Projection)39
2 关系数据操纵语言基础39
2.1 几种基本关系运算39
2.1.1 乘积(Product)39
2.1.3 选择(Selection)39
2.1.4 联接(Join)与自然联接39
(Natural Join)39
2 情报收集39
4.5.1 随机试验法39
4.5 直接方法39
1.2.2 一元数表的查取方法39
1.2.1 数表的存贮39
1.2 数表的程序化方法39
1.1 计算公式的程序化39
的程序化39
1 设计资料中公式、数表和线图39
第3章 CAD的分析计算的仿真39
4.5.2 复合形法40
2.2 钛合金40
2.1 铸造铝合金40
数据40
2 有色金属材料的蠕变与持久强度40
2.2 实际关系系统中的操纵语言40
3 网状数据库基础40
6.2.2 裂源的微观局部位向40
6 造型形态构成的基本法则40
第3章 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41
1.2 蟹爪式装载机扒取机构的优化设计41
1.1.2 动力学的优化设计41
1.1.1 运动学的优化设计41
1.1 连杆机构优化设计的一般问题41
模型41
1 平面连杆机构优化设计的数学41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41
1.2.1 扒取机构的运动学分析41
3.2.1 系41
1.2.3 二元数表的存取方法41
3.2 DBTG系统的几个重要概念41
7.1 两参数威布尔分布41
7 用威布尔概率纸的分析法41
3 功能定义41
4 功能整理41
3.1 DBTG系统结构41
3.2.2 域41
第3章 表面损伤及变形失效41
1 磨损失效分析41
1.1 磨损与磨损失效41
1.1.1 磨损概念41
1.1.2 磨损量、度与耐磨性41
1.1.3 磨损失效41
1.1.3 平行四杆机构41
3.3.1 网状结构分类42
5.2 功能评价值的确定42
5.1 功能现实成本的测算42
5 功能评价42
1.1.4 联轴器与转动导杆机构42
3 其他国家金属材料的蠕变与持久42
强度数据42
1.2.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42
3.3 网状结构42
1.2.3 表面疲劳磨损42
3.2.4 当前值42
1.2.2 磨粒磨损42
1.2.1 粘着磨损42
1.2 磨损失效的基本类型42
3.2.3 数据库码42
3.3.2 转换为DBTG能直接处理的43
4 等寿命曲线43
网状结构43
6 方案创造和概略评价43
5.3 计算成本降低幅度43
7.2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43
1.2.4 数表的公式化43
1.3 四杆变幅机构的优化设计43
1.3.1 基本计算公式43
1.3.1 摩擦副材质对磨损失效的影响43
1.3 磨损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43
1.2.6 气蚀磨损43
1.2.5 腐蚀磨损43
1.2.4 冲蚀磨损43
1.2 可变传动比转动机构43
1.2.1 有级变速传动机构43
7 造型设计中的错视与矫正44
7 方案的具体化和详细评价44
1.3.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44
8 价值工程最终成果评价44
1.2.2 无级变速传动机构44
1.4 实例45
2.1 CAD中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45
处理45
1.3.2 工况参数对磨损失效的影响45
7.3 分组最小值寿命试验的分析法45
1.3 线图的程序化方法45
2 CAD的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前后45
3.4 DBTG数据描述语言45
参考文献46
2.2 有限元法及其应用软件46
3.5 DBTG数据操纵语言46
第4章 机器产品的色彩设计47
1 色彩性质与要素47
2.1.1 凸轮机构升程瞬时效率计算公式47
2.1 基本计算公式47
模型47
2 盘形凸轮机构优化设计的数学47
2 非匀速转动机构47
2.1 非圆齿轮机构47
8 中止寿命试验的分析法47
2.1.2 凸轮机构接触强度计算公式48
第5章 数据(库)管理软件产品48
2 色彩体系与表示方法48
1 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48
2.2 双曲柄四杆机构48
1.1 概述48
5 常用材料的疲劳极限48
1.4.1 特点48
1.4 磨损失效的分析方法48
2.4 组合机构49
1.2 数据库语言SQL标准49
2.3.2 有限元模型化的基本内容49
2.3.1 CAD环境中的有限元模型化49
2.3 有限元的数据前处理49
2.4 实例49
2.3 优化设计程序框图49
2.2.3 约束函数49
2.2.2 目标函数49
2.2.1 设计变量49
2.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49
2.3 转动导杆机构49
2.3.3 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的方法50
1.1 基本关系式50
3 往复运动机构50
第3章 可靠性数据的数值分析法50
1.3 ORACLE50
1 回归分析法50
1.2 几种常用概率分布的变换关系51
3 常用色彩术语51
1.4 VAX Rdb/VMS51
2.4 有限元的数据后处理51
2.4.1 对计算结果的加工处理51
3.2 双摇杆往复运动机构51
1.3 概率分布的回归分析法51
3.1 曲柄摇杆往复运动机构51
1.4.2 磨损失效分析的一般步骤51
1.4.3 磨损失效分析手段51
2 分布类型的假设检验52
4 产品色彩设计的指导性原则52
5 色彩配置的方法与效果52
5.1 色相调和法52
1.5 dBASEⅡ/Ⅲ53
2.1 x2检验法53
2.4.2 有限元数据的图形表示53
2.1.2 金属腐蚀的化学和电化学过程53
2.1.1 腐蚀的概念53
3.3 滑块往复移动机构53
2.1.3 金属腐蚀程度的表示法及腐蚀失效53
2.1 腐蚀与腐蚀失效53
2 腐蚀失效分析53
3.4 凸轮式往复运动机构54
3.1 齿轮传动的基本计算公式54
3.1.1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接触和弯曲强度计算式54
3 齿轮传动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54
2.2.1 大气腐蚀54
3 CAD中分析软件的联接和接口54
设计54
3.1 CAD系统的软件集成化54
3.2 CAD中分析软件的联接54
3.2.1 几何造型—有限元联接54
3.2.2 数值计算—优化设计联接54
2.2 K-S检验法54
2.2 腐蚀失效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54
3.1.3 锥齿轮接触和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公式55
2.2.2 土壤腐蚀55
3.3 CAD中的软件接口设计55
1.1 蠕变的许用应力〔σ〕?55
1 蠕变设计准则55
3.1.2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胶合承载能力计算式55
第4章 蠕变计算55
4 计算机仿真55
3.2.3 分析软件的相互联接55
2.1.1 TORNADO系统的应用55
3 指数分布的数值分析55
5.2 明度调和法55
3.1 指数分布的拟合性检验55
2 CAD/CAM专用数据库管理55
系统55
2.1 TORNADO55
2.1.2 TORNADO系统的特点55
2.2.4 均匀腐蚀56
3.2 指数分布的参数估计和可靠度56
2.2.1 PHILIKON系统56
2.2 PHIDAS56
3.2.2 目标函数56
3.2.1 设计变量56
3.2 齿轮传动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56
2.2.3 海水腐蚀56
3.2.3 约束函数56
5.3 纯度调和法56
3.5 齿轮式往复运动机构56
2.2.5 点腐蚀(穴点腐蚀)57
4 行程放大和可调行程机构57
1 通用绘图软件包的基本功能57
1.1 基本图形元素57
4.1 行程放大机构57
1.2 持久强度的许用应力〔σ〕?57
图形软件标准57
2.2.2 PHIDAS中几何数据的描述57
第4章 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和57
6 色彩功能与应用57
2.2.7 接触腐蚀58
2.2.6 缝隙腐蚀58
4.1 正态分布的拟合性检验58
4 正态分布的数值分析58
1.3 高温静应力下的安全系数58
1.2 基本图形元素组合及图形的编辑和修改58
2.2.8 晶间腐蚀58
2.2.3 PHIDAS的使用方式58
1.3 辅助作图功能58
1.4 半自动尺寸标注、查询和属性定义功能58
3.1 微机上的绘图软件包59
2.3 腐蚀失效分析方法59
2.3.1 现场检测注意事项59
7 色彩的好恶59
3 绘图软件包与几何造型系统59
2 单向应力状态的蠕变计算59
2.2 恒定温度、变动应力情况59
3.3 参数圆整和标准化的处理方法59
6 疲劳极限的经验公式59
2.1 恒定温度、恒定应力情况59
2.3 恒定应力、变化温度情况60
4.2 正态分布完全样本参数估计60
4.3.1 极大似然估计60
4.3 正态分布截尾寿命试验的参数估计60
8 主体色的数量与配置方式60
1.2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60
2.3.3 反馈腐蚀试验60
2.3.2 腐蚀表面检析60
3.5 数学模型与优化计算的联接60
2.3 交互绘制工程图样60
2.2 Auto CAD绘图软件包简介60
3.2 实用几何造型系统60
2.1 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优点60
3.3 图形(数据库)的用户接口60
2.4.1 采用表面防护技术60
2 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60
2.4 防腐措施60
1.1 应力的集中与梯度60
1 应力集中的影响60
第4章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60
3.4 齿轮传动优化设计的程序结构60
4.4 正态分布可靠寿命和可靠度的估计61
3.3.1 交互式图形命令语言61
4 流体动压滑动轴承优化设计的61
开发61
2.4 通用图形软件包的用户化二次61
2.4.3 改善介质的抗腐蚀条件61
4.3.2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61
4.3.3 简单线性无偏估计61
4.1 轴承的几何参数和计算公式61
2.4.2 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与表面状态61
4.2 可调行程机构61
4.2.1 棘轮调节机构61
3 三向应力状态的蠕变计算61
数学模型61
3.3.3 PADL中的形体描述与运算62
4.2.2 偏心调节机构62
3.3.2 图形程序设计语言62
1 线条装饰与方法62
面饰工艺62
第5章 机器的装饰设计和62
3 图形软件标准62
2.4.4 电偶作用防腐62
3.1 图形软件的标准化62
1.2.1 带沟槽的板形零件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62
4.2 应变幅划分法62
4.1 线性累积损伤法62
4 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的寿命计算62
1.2.2 带沟槽的圆柱形零件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63
3.3.4 TIPS中的形体描述与运算63
2 面板(标牌)设计与工艺选择63
4.3.2 目标函数63
4.3.1 设计变量63
4.3 动压滑动轴承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63
4.2 圆柱轴承和椭圆轴承性能计算基本公式63
2.4.5 采用合理的防蚀结构设计63
4.2.3 螺旋调节机构63
4.1.2 CALMA公司的DDM/DIME-64
NSIONⅢ与PRISM/DDM64
系统64
3 畸变失效分析64
3.1 畸变和畸变失效64
系统64
4.1.1 APOLLO公司的DOMAIN64
3.1.1 畸变64
3.1.2 畸变失效64
4.1 成套系统产品简介64
3.2.2 IGES文件结构64
4 CAD/CAM成套系统64
4.4.1 插值法64
4.4 流体动压滑动轴承优化设计的求解方法和程序框图64
4.3.3 约束函数64
4.2.4 摇杆调节机构64
4.3 频率修正法64
5 蠕变设计举例64
5.1 透平机械叶片的蠕变计算64
3.2 IGES标准64
3.2.1 IGES标准文件中单元64
5.1.1 棘轮间歇机构65
5.1 间歇转动机构65
4.4.3 程序框图65
3.2 畸变失效的基本类型65
3.2.3 IGES文件示例65
4.1.3 CDC公司的ICEM系统65
5 间歇运动机构65
5.2 梁的弯曲蠕变计算65
4.4.2 曲线的拟合65
3.2.1 弹性畸变失效65
4.5 实例66
系统及CADDS、MEDUSA66
4.1.4 CV公司的CDS4000CAD/CAM66
3.2.2 塑性畸变66
5.1.2 槽轮间歇机构66
3.2.3 翘曲畸变66
系统66
4.1.5 GST公司的SABRE 5000系统67
4.1.6 HP公司的成套系统67
4.1.7 Intergraph公司的成套系统67
3.3.1 DXF文件结构67
3.3 DXF文件67
1.2.3 带台肩圆角的板形零件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67
3.3 畸变失效分析方法67
5.3 受内压厚壁圆筒的蠕变计算67
5.1 基本计算公式68
3 机器涂饰的油漆涂料选择68
4.2.2 CADAM的功能特点68
4.2.1 运行环境68
4.2 CADAM系统68
4.1.10 其他系统68
4.1.9 SIEMENS公司的CADIS系统68
SION系统68
4.1.8 ND公司的ND-TECHNOVI-68
5 圆柱螺旋弹簧优化设计的数学68
模型68
5.1.3 凸轮间歇机构68
1.2.4 带台肩圆角的圆柱形零件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68
5.2 主要验算公式68
第4章 金属零件失效及预防69
5.1.4 不完全齿轮间歇转动机构69
1 轴的失效及预防69
4.3 BRAVO系统69
数据库69
4.2.3 CADAM中的数据管理机构及69
1.2 应力松弛的经验公式69
5.3 结构尺寸计算公式69
第5章 应力松弛69
1 应力松弛曲线69
1.1 应力松弛曲线的一般特征69
1.1 轴的失效类型69
1.2 失效轴的检验69
5.1.5 偏心轮分度定位机构70
3.3.2 DXF文件实例70
1.3.1 轴的断口分析70
1.3 某大型减速机齿轮轴的断裂分析70
5.4 两层并列式压缩组合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70
2 应力松弛试验70
2.1 拉伸试验法70
2.2 环状试样试验70
4.3.1 BRAVO概述70
5.5.3 约束函数70
5.5.2 目标函数70
5.5.1 设计变量70
5.5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70
1.2.5 开孔的机械零件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70
3.4.1 GKS的基本概念71
3 应力松弛与蠕变的关系71
5.7 实例71
5.6 程序结构框图71
5.2 间歇摆动机构71
5.2.1 单侧间歇摆动机构71
4.3.3 数据库管理机构71
4.3.2 使用方式71
3.4 GKS标准71
5.2.2 双侧间歇摆动机构71
1.3.2 轴的力学分析71
1.3.4 轴断裂原因、机理与预防轴断裂的对策72
4 机器外观件的面饰处理方法选择72
1.3.3 轴的理化检验和分析72
5.2.3 中途停歇摆动机构72
5.3 间歇移动机构72
5.3.1 单侧间歇移动机构72
1 概述73
6 定轴式齿轮减速器优化设计数学73
1.2.6 其他常用零件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73
5.3.2 双侧间歇移动机构73
6.1 齿轮传动的计算73
6.2 轴的计算73
4 应力松弛的试验数据73
2 螺纹联接件的失效及预防73
2.1 螺纹联接件的失效类型73
2.2 高强度工件螺纹止动台的断裂分析73
2.2.1 断裂原因分析73
1.1 一般数据库设计步骤73
模型73
数据库设计73
第6章 支持CAD/CAM一体化的73
3.4.2 GKS的功能73
2.2.2 材料的分析与试验74
6.3 滚动轴承的计算74
5.3.3 中途间歇移动机构74
1.2 一般图形数据库设计基本步骤74
1.3 CAD/CAM数据库设计特点74
6.4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75
1 机械产品CAD程序设计特点和75
和应用程序设计75
第5章 机械产品CAD常用技术75
1.2.3 数据库技术75
常用技术75
1.1 机械产品CAD程序设计的特点75
1.2.2 模块化技术75
6.5 定轴式齿轮减速器优化设计的程序结构75
规范问题75
1.4 CAD/CAM数据库设计的标准与75
1.2.1 交互技术75
用的技术75
1.2 机械产品CAD程序设计中常采75
6.4.1 设计变量75
6.4.2 目标函数75
6.4.3 约束函数75
2 需求与约束分析75
3.1 齿轮的失效类型75
2.2.3 结论与措施75
1 人机工程概述75
1.1 术语与定义75
6.1 换向机构75
3.2 某轧钢厂2300轧机主减速器双圆弧齿轮断齿分析75
1.2 人机能力比较与选择75
3 齿轮的失效及预防75
6 换向、单向机构75
第6章 机器造型的宜人性设计75
1.3 人的感觉通道性质与选择76
1.3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76
2.2 数据调查76
2.2.1 调查提纲76
2.1 需求与约束分析的基本内容76
2.2 程序结构及程序设计实现76
1.2.4 图形库技术76
6.6 实例76
2 计算设计程序与数据库的联接应76
用——键联接件CAD程序设计76
5.1 应力松弛计算76
5 应力松弛计算与举例76
2.1 设计内容及强度校核76
2.2.2 非图形数据的调查77
参考文献77
5.2 应力松弛计算举例77
1.4 人机关系设计的指导原则77
1.3.1 带台肩圆角的圆柱形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77
2.3 数据流程图78
2.4 数据采集与处理78
2.4.2 计算机辅助数据处理78
2.4.1 原始数据的采集78
6.2 单向机构78
3.2.1 齿轮断裂的检查与分析78
2 人体尺寸数据79
2.1 人体尺寸概念79
2.2 成年男女人体的主要尺寸数据79
2.3 程序运行79
3.2 轴类零件辅助绘图程序设计——采用绘图命令文件接口80
言的联接80
3.1 AutoCAD绘图软件包同高级语80
7.1 差动螺旋机构80
7 差动机构80
3.1.1 主机型系统80
3.1.2 32位超级微机工作站80
1.3.2 带沟槽的圆柱形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80
3.2.2 双圆弧齿轮试验及其结论80
3 CAD系统配置与评价80
3.1 主机80
——轴类零件绘图程序设计80
3 高级语言与通用绘图软件包的联接80
4.1 滚动轴承的失效类型81
4 滚动轴承的失效及预防81
3.2.3 结论与措施81
3.1.3 微型机82
3.2 软件82
7.2 差动棘轮与差动齿轮机构82
3.3 程序运行实例82
1.3.3 开孔的机械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82
5 对数正态分布的数值分析法82
4 分离系统一体化支撑环境的建立83
4.1 现状与解决问题的途径83
3.4 轴类零件辅助绘图程序设计——采用图形交换文件接口83
4.2 因轴承和轴不对中引起轴承的83
失效83
7.3 差动连杆机构83
MICACAD函数库84
4.1 工具软件的用途84
设计实现84
4 专用图形处理工具软件的程序84
4.3.1 轴承损伤情况及检验84
4.3 亚表面金属缺陷引起轴承构件的失效84
8 实现预期轨迹的机构84
7.4 差动滑轮机构84
6 威布尔分布的数值分析84
4.2 Auto CAD的高级语言接口—84
4.3 面向工程应用的微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MEDB1.085
5 其他设计问题85
6.1 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性检验85
4.2 图形数字化述描85
7.1 基本原理85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85
7 2K-H行星轮系(负号机构)85
1.3.4 其他常用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85
4.3.2 分析及结论85
8.1.1 精确直线机构85
8.1 直线机构85
7.2.1 传动比分配的计算公式86
7.2 基本计算公式86
6.2.1 矩法估计86
6.2 威布尔分布的参数估计86
6.2.2 极大似然估计86
8.1.2 近似直线机构86
5.1 实体联系(E-R)模型的转换86
5.1.1 到关系模型的转换86
5.1.2 到网状模型的转换86
5.2 关系模式规范化86
5.2.1 函数依赖及其他有关术语86
4.3 工具软件程序设计实现及运行86
实例86
4.3.1 程序设计要求86
4.3.2 主程序段设计86
5.2.2 规范化过程87
1.1.2 识别诊断87
1.1.1 状态监测87
1.1 故障诊断技术87
1.1.3 决策预防87
4.3.3 子程序过程段设计87
1 诊断技术87
第5章 设备故障诊断与预防87
7.2.3 变位系数选择的有关计算公式87
7.2.2 配齿计算的有关公式87
选择88
2.3 采用人体数据百分位的建议与尺寸数值计算88
6.2.3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和简单线性无偏估计88
6.3 威布尔分布的可靠度和可靠寿命88
8.2 特殊曲线绘制机构88
1.2 振动诊断技术88
7.3.3 约束函数88
1.3.5 算例88
1.4 用相对应力梯度求有效应力集中系数88
3 人的肢体正常活动范围与空间88
1.3.3 声发射诊断法88
1.3 声诊断技术88
1.3.1 声和噪声诊断法88
1.3.2 超声波诊断法88
7.3.2 目标函数88
7.3.1 设计变量88
7.3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88
1.1 数据库的建立89
计校核实例89
1 MEDB 1.0/Auto CAD轴承设89
设计应用实例89
第7章 机械设计工程数据库89
7.5 优化程序框图89
7.4 参数圆整和圆整后的配齿89
2 信号采集89
1.5 敏性系数的统计参数89
2 尺寸的影响89
2.1 信号采集技术89
1.6.2 光诊断技术89
1.6.1 振声诊断(VibroacousticalDiagnosis)89
1.6 其他诊断技术89
1.5 铁谱分析技术89
1.4 温度诊断技术89
4.3.4 运行实例89
7.6 实例90
3 表面状态的影响90
3.1 加工情况90
8.3 机械加工非圆机构90
件实现方法90
5.1 法兰盘的设计要求90
2.1.3 温度信号采集方法90
2.1.2 声信号采集方法90
2.1.1 振动信号的采集方法90
5 法兰盘CAD变参数设计绘图软90
1.2 程序编制91
5.2.1 法兰盘绘图图形库91
5.2 程序设计实现91
3.3 表面强化91
3.2 腐蚀情况91
4 人体模板与操作姿势及空间设计91
2.1.4 铁谱分析中的油样采集方法91
2.1.5 其他诊断技术中的信号采集方法91
4.1 人体模板91
规范92
2.1 概述(数据库筹划)92
2.1.1 系统配置及基本接口92
2 轮式拖拉机CAD工程数据库设计92
8.4 工艺轨迹机构92
2.2.2 常用传感器92
5.1 平均应力的影响92
5 载荷类型的影响92
4 频率影响92
2.2.1 传感器分类92
2.2 传感器92
8.1 确定传动方案93
5.2.2 BASIC程序设计实现93
8.2.1 设计变量93
8.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93
3 信号处理93
8 齿轮变速箱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93
4.2 装配、维修的操作空间尺寸93
2.1.2 设计目标、技术关键与技术路线93
3.1.2 相加平均法94
3.1 信号的预处理94
3.1.1 滤波处理94
6.1 腐蚀环境的影响94
8.2.3 约束函数94
8.2.2 目标函数94
2.1.3 约束条件94
5.2 应力峰值的影响94
6 环境因素的影响94
2.1.4 设计流程95
6.1.1 载荷频率的影响95
9 气、液驱动连杆机构95
为基础的相关分析与谱分析95
3.2 以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95
3.1.3 包络处理95
4.3 工作位置的平面高度与调节范围95
6.1.3 腐蚀介质的pH值影响95
6.1.2 腐蚀方式的影响95
3.2.2 随机信号的数据处理96
3.2.1 确定性信号的数据处理96
6.1.4 应力集中的影响96
8.4 实例96
4.4 操作姿态下的有利工作区域与方向96
2.2.1 目的96
2.2.2 方法与工具96
2.2.3 数据需求调查规范96
2.2 数据需求调查与分析96
8.3 优化设计的程序框图96
2.1.5 文档96
6.1.5 尺寸的影响97
10 增力及夹持机构97
3.3 时间序列法数据处理97
2.2.5 文档98
6.3 受载方式的影响98
6.1.6 应力状态的影响98
6.2.2 高温的影响98
6.2 温度的影响98
9 优化设计实例98
6.2.1 低温的影响98
2.2.4 数据流程图98
2.4 接口安排与系统扩充99
2.3.2 方法与工具99
2.3 概念设计99
2.3.1 目的99
2.3.3 E-R图99
2.3.4 文档99
2.4.1 目的99
2.4.2 接口99
2.4.3 图形数据库管理器(GDBM)99
2.4.4 版本管理系统(VCS)99
4.5 以身高为基准的设备与用具空间尺寸的推算图表99
2.4.5 文档99
2.5.1 目的99
2.5.2 要求99
2.5 实现设计99
2.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99
2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99
1 基本概念99
第5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99
11 伸缩机构和装置100
2.5.3 方法与工具100
2.6.2 方法与要求100
2.6.1 目的100
2.6 系统实现100
2.5.4 文档100
3.4.3 声的信号处理100
3.4.2 光信号处理方法100
3.4.1 温度信号处理方法100
3.4 其他信号处理的方法100
2.2 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100
5.2.3 LISP绘图驱动模块设计100
5 人的视野101
3.2 莱维和科津累积损伤理论101
3.1 科尔顿-多兰累积损伤理论101
3 其他累积损伤理论101
2.6.3 文档101
4.1 诊断方法与特征参数101
2.8 组织与计划进度101
3 轮式拖拉机CAD工程数据库设计101
的实施101
3.1 工作流程与数据流程101
3.2 规范化处理101
2.7 运行与维护101
4 故障诊断系统101
12.1 齿轮啮合间隙消除装置101
12 间隙消除装置101
2.7.3 文档101
2.7.2 方法、工具、要求101
2.7.1 目的101
6 人的肢体用力限度102
6.1 成人站姿操作的用力状态与范围102
1.1 常规疲劳设计102
第6章 高周疲劳102
4.2 诊断用标准谱数据库102
1 概述102
1.2 安全系数102
5.3 运行示例102
第4章 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102
1 结构系统的优化设计102
1.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102
1.2 结构优化设计简例—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102
12.2 螺旋间隙消除装置102
1.3 形状优化设计103
4.3.1 650轧机轧制力矩在线监测系统103
4.3 监测与诊断系统实例103
4.3.2 旋转机械在线监测系统103
4.3.3 造纸工艺流程系统的在线监测103
4.4.2 推理机(Inference Engine)104
1.4 结构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提法104
4.4.4 解释程序(Explication Prog-ram)104
4.4.3 数据库(Data Base)104
6.2 成人坐姿操作的用力状态与范围104
4.4.1 知识库(Knowledge Base)104
4.4 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104
4.3.4 齿轮减速器的综合监测诊断系统104
4.4.5 知识获取程序(Knowledge105
Acquaintion Program)105
5 故障预防105
5.1 故障预防技术105
5.2 机械设备维修原则105
5.2.1 维修工作三要素105
5.2.2 生产系统的时间因素及维修时间105
5.2.3 维修原则的确定105
1.2 专家系统105
1.5.1 优性准则法105
1.5 优性准则方法及混合结构优化方法105
13 过载保险装置105
3.3 应用程序编制105
第6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CAD中的应用105
1 概述105
1.1 人工智能及其在CAD中的应用105
1.5.2 满应力设计105
2 建造专家系统的关键技术105
2.1 专家系统的组成105
7 指示与操作装置的设计及选择105
7.1 术语105
7.2 指示装置的形式与排列方式选择105
2.2 知识获取106
2.3 知识表示106
2.3.2 框架表示法106
2.3.1 产生式规则106
1.5.3 混合结构优化方法106
2 动态系统的优化设计106
2.1 动态机械系统优化设计简例106
2 无限寿命设计106
2.1 单向应力时无限寿命设计106
2.1.1 计算公式106
5.3 机器设备故障隐患消除107
2.3.3 特性表表示法107
2.4 推理机制107
2.1.2 算例107
5.2.4 设备维修后勤功能分析和配置107
模型107
2.2 多向应力时无限寿命设计107
14 定位联锁装置107
2.2 动态机械系统优化设计的数学107
5.2.5 生产系统功能分析107
3.3 算例108
2.3 动态系统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108
2.3.1 离散化非线性规划方法108
2.3.2 状态空间方法108
3.2 寿命估算108
3.1 安全系数计算公式108
3 有限寿命设计108
2.5 专家系统开发步骤108
参考文献108
7.3 操作、调节装置形式、参数与安置空间的选择109
3.1 问题提出109
2.6.1 LISP语言109
2.6.2 PROLOG语言109
3 专家系统设计举例109
3.2 知识库109
2.6 专家系统程序设计语言109
3.1.1 系统方案优化设计数学模型109
3.1 系统工程和机械系统方案优化设计数学模型109
3 设计方案的最优决策109
15 工件移置机构110
3.1.2 相似系统的动力学模型110
1.1 应力-寿命(σa-N)曲线110
1 低周疲劳的S-N曲线110
第7章 低周疲劳110
3.3.1 方案优化设计专家系统111
3.3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与方案优化设计111
3.2 人机交互式方案优化设计111
3.3.2 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的关键技术111
1.2 应变-寿命(εa-N)曲线111
15.1 光轴类工件移置机构112
15.2 螺钉、销钉类工件移置机构112
15.3 片、块状工件移置机构112
3.4.1 正向推理机112
3.4 推理机112
3.3 数据库112
3.4.2 程序设计实现112
参考文献112
2.3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求法112
7 可靠性的非参数分析112
2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112
2.1 滞后回线112
2.2 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112
15.4 复杂形工件转位移置机构113
3.4.3 专家系统的运行113
3.4 图形库管理器(GDBM)的研制与使用113
3.1 曼森-科芬方程113
3 应变-寿命曲线113
1.2 工作环境照明的一般要求与参数选择114
16 工作头机构114
16.1 零件装配工作头机构114
3.2 四点法求应变-寿命曲线114
1.1 术语114
使用114
3.5 版本控制系统(VCS)的研制与114
第7章 工作环境设计114
1 工作环境的照明设计114
1 CAD中的软件工程115
3.3 通用斜率法115
4 低周疲劳试验115
4.1 低周疲劳试验的试样115
16.2 零件检验测试装置115
第7章 CAD的系统研制和软件工程115
2.1 需求分析及其文档规范115
规范115
2 CAD软件工程的一般步骤及文档115
1.1.1 串联系统116
1.1 可靠性模型116
2.2 系统设计及其文档规范116
1.1.2 并联系统116
3.6 通用数据装载工具的研制116
第4章 系统的可靠性116
4.2 带过渡圆弧的试样应变幅度的修正116
4.3 低周疲劳试验方法116
1 不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116
2.4 测试考核及其文档规范117
1.1.3 混联系统117
5 低周疲劳的寿命估算117
2.3 程序设计及其文档规范117
1.3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曲柄存在条件118
1.1.5 旁联系统118
1.1.4 表决系统118
2.1 腐蚀疲劳极限118
2 腐蚀疲劳强度118
第3章 连杆机构设计118
1 平面四杆机构的应用和基本118
型式118
1.1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118
1.2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118
1 概述118
1.2 腐蚀疲劳的特性118
第8章 腐蚀疲劳118
1.1 腐蚀疲劳术语118
3.1 结构化和模块化程序设计118
3 CAD软件工程中常用的方法118
2.5 运行维护及其文档规范118
1.1.6 复杂系统119
3.1 术语119
3 工作环境的安全防护设计119
2 工作环境的小气候要求119
3.2 工作环境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与参数选择120
1.2 系统的可靠性特征量120
1.5 平面四杆机构的压力角与传动角120
3.3 局部化原则120
3.4 统一的编程作业标准和编码风格120
3.5 界面设计120
1.4 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120
3.6 面向编程的算法121
3.7 磁盘文件的利用121
参考文献121
1.7 平面四杆机构应用举例121
1.6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连续性121
1.3 有贮备的系统121
2 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122
2.2 腐蚀疲劳的S-N曲线122
2 常用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123
公式123
参考文献123
4.1 几何法的基本原理125
4 导引机构的设计125
3.2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125
3.1 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125
和方法125
3 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125
4.1.1 转动极点125
3 可靠性预计126
4.1.3 相对转动极点126
4.2 实现连杆两个位置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126
4.1.2 等视角关系126
3.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126
3.2 可靠性预计的方法126
3.2.1 设计初期的概略预计法126
3.2.2 数学模型法126
4.3 实现连杆三个位置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127
3.2.3 上下限法127
2.3 影响腐蚀疲劳的因素127
4.5 定长法设计实现连杆三个位置的平面四杆机构128
4.4 实现连杆四个位置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128
3.2.4 蒙特卡洛模拟法128
4.2.1 等分配法129
4.2 可靠性分配的方法129
4 可靠性分配129
4.1 可靠性分配的原则129
4.2.2 再分配法130
4.2.3 比例分配法130
4.6 定长法设计实现连杆四个位置的平面四杆机构130
5 函数机构的设计130
5.1 用几何法按输入杆与输出杆满足几组对应位置设计平面四杆机构130
5.1.1 满足两组对应位置的设计130
3 腐蚀疲劳试验131
3.1 试验要求131
5.1.2 满足三组对应位置的设计131
5.2.1 按两连架杆预定的对应位置设计132
3.2 试验装置132
5.2 用解析法实现两连架杆角位置的函数关系设计平面四杆机构132
4.2.5 动态规划分配法132
4.2.4 综合评分分配法132
5.2.2 按两连架杆角位置呈连续函数关系设计铰链四杆机构133
4 腐蚀疲劳的寿命估算133
5.3 按从动杆的急回特性设计平面四杆机构134
5.3.1 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134
第9章 高温疲劳134
1 高温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134
5 失效模式、效应及危害度分析135
(FMECA)135
5.2 分析的过程和方法135
5.1 基本概念135
5.3.2 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135
5.3.3 导杆机构的设计135
5.4 按从动杆近似停歇要求设计平面四杆机构136
5.4.1 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136
2 高温时材料的S-N曲线136
5.4.2 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136
6 轨迹机构的设计137
6.2 按连杆曲线与给定曲线准确或近似地重合来设计平面四杆机构137
6.2.1 实验法137
6.1 按照给定轨迹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原理137
6.1 基本概念138
6 故障树分析(FTA)138
6.2.2 解析法138
3 影响高温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139
3.1 材料因素139
6.2.3 应用连杆曲线图谱法139
3.2 温度因素139
6.3 利用连杆曲线设计输出杆近似停歇和直线导向的平面四杆机构示例140
3.3 频率因素140
6.2 故障树的建立140
6.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141
3.4 应力集中因素141
3.5 表面状态因素141
3.6 平均应力因素142
4 高温疲劳试验142
6.4 实现同一轨迹的相当机构142
4.1 载荷谱143
7 气液动连杆机构143
7.1 气液动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基本143
型式143
7.2 气液动连杆机构位置参数的计算143
7.4 气液动连杆机构基本参数的选择144
6.4.1 顶事件发生的概率144
6.4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144
7.3 气液动连杆机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144
6.4.2 重要度145
4.2 试样145
4.3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145
7.5.3 用作图法按摇杆摆角φ12、许用传动角〔γ〕和λ值设计对中式气液动连杆机构145
设计对中式气液动连杆机构145
设计对中式气液动连杆机构145
7.5 气液动连杆机构的设计145
5.2 蠕变疲劳复合作用计算法146
7.5.4 用作图法按摇杆和活塞行程四组对应位置设计气液动连杆机构146
8 空间连杆机构146
8.1 空间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146
5 高温下的疲劳强度计算146
5.1 静态计算法146
7.3 设计评审组147
7.2 设计评审点的设置147
7.1 一般概念和要求147
7 设计评审147
8.2.1 按主、从动杆三组对应位置设计RSSR机构147
8.2 空间四杆机构的设计147
机构148
8.2.2 按给定函数关系设计RSSR148
1 金属在低温下的单调特性148
2 低温下材料的疲劳数据148
2.1 低温下材料的疲劳极限148
第10章 低温疲劳148
7.4 设计评审检查清单148
7.5 设计评审程序148
2.2 低温时应力集中的影响149
8.2.3 按从动杆摆角和急回特性设计RSSR机构149
7.6 设计评审资料要求149
8.2.4 按主、从动杆三组对应位置设计RSSP机构150
1.1 应力-强度模型151
2.1 坐标转换151
2 定速比传动的共轭曲线机构设151
1.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卡姆士(Camus)定理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