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地灾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崔鹏,邓宏艳,王成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9812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山地灾害-灾害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山地灾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山地灾害概述3
第1章 山地灾害基本概念3
1.1 山地灾害与山地灾害学的定义3
1.2 山地灾害的危害4
1.3 山地灾害减灾概况5
1.4 山地灾害种类7
1.5 山地灾害与相关学科的关系9
1.5.1 山地灾害与地学的关系9
1.5.2 山地灾害与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10
1.5.3 山地灾害与力学和工程学的关系10
1.5.4 山地灾害与新兴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0
第2章 山地灾害的基本特征11
2.1 山地灾害形成条件11
2.1.1 环境条件11
2.1.2 基本条件14
2.1.3 激发条件15
2.2 山地灾害区域分布规律18
2.2.1 地貌格局主导山地灾害的发育18
2.2.2 气候特征影响山地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9
2.2.3 我国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20
2.3 不同山地灾害种类之间的相互关系22
第3章 山地灾害研究内容与方法25
3.1 山地灾害研究内容25
3.1.1 形成研究25
3.1.2 分布规律研究28
3.1.3 运动力学研究28
3.1.4 风险评估研究29
3.1.5 灾害防治研究29
3.2 山地灾害研究方法31
3.2.1 野外考察31
3.2.2 观测32
3.2.3 实验33
3.2.4 勘察33
3.2.5 理论研究与防治实践的互馈33
第4章 山地灾害前沿科学问题35
4.1 水土耦合动力过程与灾害形成机理35
4.1.1 细观尺度耦合作用35
4.1.2 细观结构土力学36
4.1.3 坡面(体)尺度耦合作用36
4.1.4 流域尺度的耦合作用37
4.2 运动过程中的规模放大效应与灾害链生机制37
4.2.1 规模放大效应38
4.2.2 灾害链生机制38
4.3 基于形成机理的灾害预测预报模型38
4.4 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39
4.4.1 气候变化对区域极端天气的影响40
4.4.2 极端天气对特大灾害形成的影响40
4.4.3 高寒区冰雪消融对山地灾害的影响40
4.5 基于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分析40
4.5.1 基于运动过程模拟的灾害危险性分析41
4.5.2 基于灾害体-承灾体相互作用机制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41
4.5.3 多灾种风险的综合评价42
4.6 灾害与生态的互馈机制及植物措施-岩土工程措施综合减灾原理42
4.6.1 灾害与生态的互馈机制和植物措施的灾害防治机理42
4.6.2 定量评估植物措施的灾害防治功能42
4.6.3 植物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结合的灾害综合治理原理43
4.7 未来发展方向43
4.7.1 灾害机理预报理论与新技术的协同发展43
4.7.2 复杂介质物质运移规律与数值模拟44
4.7.3 潜在风险判识与风险管理45
参考文献48
第二篇 斜坡变形灾害51
第5章 斜坡变形灾害概念与基本性质51
5.1 斜坡变形灾害类型52
5.1.1 滑坡52
5.1.2 崩塌53
5.1.3 落石53
5.1.4 滑坡与崩塌的区别53
5.2 斜坡变形灾害的分类54
5.3 斜坡变形灾害的形成条件58
5.3.1 基本条件58
5.3.2 诱发条件67
5.4 斜坡变形灾害的地貌及运动特征71
5.4.1 滑坡平面特征71
5.4.2 滑坡体结构及剖面特征72
5.4.3 滑体的运动学特征74
5.4.4 崩塌的运动特征77
5.4.5 落石运动特征77
5.5 斜坡变形灾害的区域规律与活动特征82
5.5.1 受地质地貌、气候格局等控制的宏观分布规律82
5.5.2 沿河谷的分布规律83
5.5.3 斜坡变形灾害的活动特征86
第6章 危险斜坡判别与稳定性分析91
6.1 斜坡变形灾害的区域预测91
6.1.1 因子图层叠加法91
6.1.2 因子作用综合指标法92
6.2 危险斜坡判别95
6.2.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95
6.2.2 综合指标数值分析法95
6.3 滑坡崩塌的稳定性分析101
6.3.1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方法101
6.3.2 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方法105
6.3.3 崩塌体稳定性分析108
第7章 斜坡变形灾害勘察与试验111
7.1 滑坡调查111
7.1.1 调查的主要内容111
7.1.2 调查方法112
7.2 滑坡勘测114
7.2.1 地表勘测114
7.2.2 滑坡深部勘探117
7.3 滑坡岩土试验118
7.3.1 滑体上土的物理试验118
7.3.2 滑带土力学性质试验119
7.4 崩塌的勘察119
7.4.1 崩塌地区工程地质测绘119
7.4.2 崩塌地区勘探和试验120
第8章 斜坡变形灾害监测与预报121
8.1 滑坡发生宏观判识方法121
8.1.1 滑坡发生前后的特征变化与滑坡稳定性预报121
8.1.2 滑坡发育阶段的判别分析122
8.1.3 滑坡发生前宏观临滑现象及判别123
8.1.4 基于宏观判识的滑坡发生定性预测123
8.2 滑坡监测技术方法与手段124
8.2.1 常规方法与手段124
8.2.2 地表位移监测124
8.2.3 地下变形监测126
8.2.4 影响因素监测126
8.2.5 宏观地质现象监测128
8.3 滑坡发生时间预报方法128
8.3.1 滑坡变形过程位移历时分析128
8.3.2 滑坡预报模型129
8.4 滑坡综合预报实例——重庆市开县盛山滑坡131
第9章 斜坡变形灾害防治技术134
9.1 斜坡变形灾害防治原则与规划134
9.1.1 防治原则134
9.1.2 防治规划135
9.2 滑坡防治技术137
9.2.1 滑坡体推力计算137
9.2.2 主要工程措施139
9.2.3 滑坡防治实例——二郎山滑坡综合防治144
9.3 崩塌防治技术147
9.3.1 崩塌防治的工程措施147
9.3.2 崩塌防治实例——老虎嘴崩塌治理工程151
9.4 落石防治技术154
9.4.1 落石对防护结构(地面)的冲击压力计算154
9.4.2 落石灾害的防治措施157
9.4.3 落石防治实例——彻底关大桥桥墩防滚石冲击工程162
参考文献166
第三篇 泥石流173
第10章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173
10.1 泥石流的形成因素174
10.1.1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174
10.2 泥石流区域规律与活动特征177
10.2.1 泥石流区域规律177
10.2.2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177
10.3 泥石流的物理特征179
10.3.1 泥石流的物质组成179
10.3.2 泥石流的固液比例183
10.4 泥石流分类185
10.4.1 泥石流分类的依据、指标186
第11章 泥石流的力学机理189
11.1 泥石流的形成机理189
11.1.1 泥石流起动与汇流189
11.1.2 泥石流起动的突变机理190
11.1.3 水力类泥石流起动机理192
11.1.4 土力类泥石流起动机理193
11.2 泥石流运动194
11.2.1 泥石流运动特征194
11.2.2 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196
11.2.3 泥石流动力学模型202
11.2.4 泥石流应力本构关系203
11.3 泥石流侵蚀204
11.3.1 侵蚀特征204
11.3.2 侵蚀的力学机理206
11.3.3 动床侵蚀条件下泥石流流量变化207
11.4 泥石流堆积208
11.4.1 堆积过程208
11.4.2 堆积物结构和特征209
11.4.3 堆积体形态和堆积扇特征216
第12章 泥石流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220
12.1 泥石流风险分析内容和流程220
12.1.1 风险分析内容220
12.1.2 风险分析流程222
12.2 泥石流易发性分析223
12.2.1 易发性评估因子223
12.2.2 易发性评估方法224
12.3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226
12.3.1 泥石流冲击破坏能力和淤埋深度的确定方法227
12.3.2 泥石流堰塞湖淹没危险性的确定方法227
12.3.3 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危险性的确定方法227
12.3.4 危险区划定228
12.4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228
12.4.1 单沟泥石流承灾体易损性分析228
12.4.2 典型承灾体易损性分析230
12.5 泥石流风险制图与管理240
12.5.1 泥石流风险分级240
12.5.2 泥石流风险制图241
12.5.3 泥石流风险管理242
第13章 泥石流勘察、观测与实验243
13.1 泥石流沟调查与勘察方法243
13.1.1 泥石流灾害调查243
13.1.2 泥石流成因调查246
13.1.3 流域地形地质勘测252
13.1.4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257
13.2 泥石流观测内容与方法259
13.2.1 泥石流形成观测260
13.2.2 泥石流运动观测262
13.2.3 泥石流冲淤观测265
13.3 泥石流实验方法267
13.3.1 定性模拟实验267
13.3.2 定量模型实验268
第14章 泥石流防治275
14.1 防治原理275
14.1.1 防治原则275
14.1.2 泥石流流域防治功能分区276
14.1.3 防治措施277
14.1.4 防治技术体系278
14.2 监测预警280
14.2.1 泥石流监测280
14.2.2 泥石流预报模型281
14.3 岩土工程治理措施282
14.3.1 拦挡工程283
14.3.2 排导工程289
14.3.3 停淤场工程297
14.4 生态工程治理技术301
14.4.1 泥石流流域生态工程措施分区301
14.4.2 生态工程措施类型及其防护作用302
14.5 防治工程实例——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治理307
14.5.1 流域概况307
14.5.2 泥石流灾害307
14.5.3 泥石流综合防治体系308
14.5.4 泥石流防治土木工程措施309
14.5.5 泥石流防治生态工程措施311
14.5.6 泥石流防治社会管理措施312
14.5.7 泥石流综合防治效果313
参考文献314
第四篇 山洪灾害323
第15章 山洪概念与基本特征323
15.1 山洪的基本概念323
15.2 山洪的基本特征324
15.3 山洪的危害及其成灾特性324
15.3.1 山洪灾害的表现形式324
15.3.2 山洪的成灾特性325
15.4 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326
15.4.1 溪河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征326
15.4.2 溪河洪水灾害时间分布特征326
15.5 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327
15.5.1 降雨条件327
15.5.2 下垫面条件330
15.5.3 人为因素330
第16章 山洪形成过程与机理332
16.1 山洪形成过程332
16.1.1 产流过程332
16.1.2 汇流过程333
16.2 流域降雨量分析335
16.3 林冠截留过程336
16.4 土壤下渗产流过程338
16.4.1 下渗理论研究339
16.4.2 下渗经验公式341
16.4.3 SCS-CN产流模型344
16.4.4 大孔隙流研究进展345
16.5 流域汇流过程346
16.5.1 坡面汇流过程346
16.5.2 河道汇流过程346
16.6 流域等流时线方法347
16.6.1 变雨强等流时线方法347
16.6.2 基于DEM的变雨强等流时线方法348
第17章 小流域洪水模拟与计算350
17.1 洪水模拟估算方法的选择350
17.1.1 集总式水文模型352
17.1.2 分布式水文模型352
17.2 基于SCS-CN产流模型的小流域径流模拟353
17.3 HEC-1洪水过程线模拟354
17.3.1 测算子流域平均降雨量354
17.3.2 根据时变损失确定净雨355
17.3.3 根据净雨计算直接地表径流过程355
17.3.4 基流的计算355
17.3.5 河道流量演算355
17.3.6 参数的自动优化方法355
17.3.7 模拟结果的判别标准355
17.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356
17.5 无资料地区径流计算358
17.5.1 基于干燥指数估算小流域年径流358
17.5.2 基于Budyko假设理论推导稀缺资料地区小流域年产水量358
17.5.3 基于参数移植的小流域径流估算359
17.5.4 人工降雨实验方法359
17.6 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360
17.6.1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360
17.6.2 设计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364
17.6.3 设计洪峰流量的地区经验公式371
17.6.4 小流域设计洪水过程线拟定372
第18章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374
18.1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体系374
18.1.1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目标374
18.1.2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内容375
18.1.3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原则376
18.1.4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377
18.2 山洪风险评估379
18.2.1 山洪危险性分析379
18.2.2 山洪危险区等级划分384
18.2.3 山洪易损性分析与风险制图385
18.2.4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实例385
18.3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机制393
18.3.1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决策393
18.3.2 山洪灾害风险处置394
18.3.3 预防预警机制395
18.3.4 应急体系机制396
18.3.5 损失补偿机制398
第19章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技术400
19.1 山洪灾害防治原则和标准400
19.1.1 防治原则400
19.1.2 防洪标准401
19.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402
19.2.1 山洪灾害防治分区402
19.2.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措施405
19.3 山洪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406
19.3.1 山洪灾害的监测方法407
19.3.2 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模型408
19.3.3 山洪灾害的预警等级划分410
19.3.4 山洪监测预警系统411
19.4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412
19.4.1 排洪道412
19.4.2 谷坊416
19.4.3 防护堤418
19.4.4 丁坝419
19.4.5 其他防治工程措施421
19.5 山洪防治案例与效益422
参考文献428
第五篇 堰塞湖437
第20章 堰塞湖概念与形成条件437
20.1 堰塞湖概念437
20.2 堰塞湖类型438
20.2.1 滑坡(崩塌)堰塞湖438
20.2.2 泥石流堰塞湖439
20.2.3 冰碛堰塞湖439
20.2.4 熔岩堰塞湖440
20.3 堰塞湖基本特征440
20.3.1 堰塞坝物质组成特征440
20.3.2 堰塞坝几何特征441
20.3.3 堰塞湖水文效应442
20.3.4 堰塞湖生命周期444
20.3.5 堰塞湖分布特征444
20.4 堰塞湖形成条件445
20.4.1 地形条件445
20.4.2 固体物质条件446
20.4.3 水源条件447
第21章 堰塞湖形成过程与机理448
21.1 堰塞坝分类448
21.2 堰塞坝形成过程449
21.2.1 滑坡堰塞坝形成过程449
21.2.2 泥石流堰塞坝形成过程450
21.3 滑坡堰塞坝形成机理450
21.3.1 堵江滑坡分类450
21.3.2 滑坡堵江机理451
21.4 泥石流堰塞坝形成机理452
21.5 堰塞湖形成过程453
第22章 堰塞湖溃决过程与机理456
22.1 堰塞湖溃决模式456
22.1.1 坝顶溢流模式457
22.1.2 坝坡失稳模式458
22.1.3 渗透管涌模式458
22.1.4 涌浪模式458
22.2 堰塞坝溃决过程459
22.2.1 壅水阶段堰塞坝特征459
22.2.2 溃口下切过程460
22.2.3 溃口展宽过程461
22.3 堰塞坝溃决机理462
22.3.1 坝体颗粒物质的起动463
22.3.2 溃口侵蚀463
22.3.3 溃口斜坡稳定性分析465
22.3.4 底床调整与稳定沟床的形成466
22.3.5 管涌机理467
第23章 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469
23.1 堰塞坝的稳定性评估469
23.1.1 堰塞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69
23.1.2 堰塞坝稳定性评估指标470
23.1.3 稳定性评估模型471
23.2 堰塞湖溃决洪水计算模型474
23.2.1 经验模型474
23.2.2 半经验模型476
23.2.3 物理模型477
23.3 洪水演进过程分析方法483
23.3.1 洪峰展平法483
23.3.2 线性河道法484
23.4 溃决洪水风险评估485
23.4.1 溃决洪水危险性分析485
23.4.2 溃决洪水承灾体易损性分析486
23.4.3 溃决洪水综合风险评估487
23.4.4 溃决洪水风险图及编制487
第24章 堰塞湖监测预警与应急排险减灾技术489
24.1 堰塞湖监测预警489
24.1.1 堰塞湖监测预警系统489
24.1.2 堰塞湖监测内容和仪器布设490
24.1.3 数据传输493
24.1.4 数据分析494
24.1.5 预警与预案494
24.2 堰塞湖应急排险减灾技术497
24.2.1 堰塞湖上游水位调控技术497
24.2.2 泄流槽设计技术498
24.2.3 抑制溃口快速扩展技术499
24.2.4 防止背水坡快速溯源侵蚀技术501
24.3 堰塞湖应急排险案例——唐家山堰塞湖502
24.3.1 唐家山堰塞湖概况502
24.3.2 唐家山应急排险方案502
24.3.3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实施效果506
参考文献509
索引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