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下
  • 龚荫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12410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205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民族政策-历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演变1

二、历代王朝统治民族的思想观念7

三、历代王朝经略民族的方针策略16

四、历代王朝对民族的管辖与民族的贡赋30

五、怎样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41

第一编 先秦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滥觞时代57

第一章 夏王朝民族政策57

第一节 夏王朝政治概状57

第二节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59

第三节 联姻通婚61

第四节 宗亲分封63

第五节 德化怀柔64

第六节 五服贡纳65

第七节 征服融合67

第八节 结语68

第二章 商王朝民族政策70

第一节 商王朝政治概状70

第二节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72

第三节 朝廷设“宾”75

第四节 联姻结盟76

第五节 封赐爵位78

第六节 五服贡纳79

第七节 惩罚与宽贷81

第八节 掠夺奴隶82

第九节 征服融合84

第十节 结语85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86

第一节 西周王朝政治概状86

第二节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88

第三节 朝廷设官90

第四节 通婚结盟91

第五节 分封监控93

第六节 五服职事95

第七节 归附贡献97

第八节 因俗而治98

第九节 征服融合99

第十节 结语100

第四章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民族政策101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政治概状101

第二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疆域及民族分布105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107

第四节 春秋和战国前期分封制108

第五节 “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108

第六节 “和亲”联姻普遍化110

第七节 尊崇周王,驱逐夷狄111

第八节 从晋和西戎,到华夏和戎夷112

第九节 华夏夷狄,互学其长115

第十节 兼并统一与民族融合118

第十一节 结语120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确立时代125

第一章 秦王朝民族政策125

第一节 秦王朝政治概状125

第二节 秦朝时期民族情势126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和机构132

第四节 在民族聚居地区设“道”133

第五节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138

第六节 制定民族法“属邦律”140

第七节 少量征收,贡献方物143

第八节 修筑通往边疆的道路144

第九节 移民边疆屯垦145

第十节 结语146

第二章 西汉王朝民族政策148

第一节 西汉王朝政治概状148

第二节 西汉时期民族情势149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156

第四节 对匈奴“和亲”,对百越“和集”163

第五节 汉武帝开拓边疆172

第六节 封赐“王”“侯”“君长”180

第七节 输租赋,进贡献183

第八节 徙汉民实边,移夷民内地188

第九节 汉宣帝转变政策194

第十节 王莽改制198

第十一节 结语205

第三章 东汉王朝民族政策208

第一节 东汉王朝政治概状208

第二节 东汉时期民族情势210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215

第四节 封赐都护、都尉、王、侯、君长219

第五节 靠内交租赋,边远作贡献223

第六节 讨伐匈奴、西羌、南蛮227

第七节 推行“以夷制夷”233

第八节 对西域“三绝三通”239

第九节 结语244

第四章 魏、蜀、吴三国民族政策246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政治概状246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民族情势249

第三节 魏、蜀、吴三国管理民族的机构253

第四节 魏国民族政策258

第五节 蜀国民族政策264

第六节 吴国民族政策271

第七节 结语278

第五章 西晋王朝民族政策280

第一节 西晋王朝政治概状280

第二节 西晋时期民族情势282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286

第四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288

第五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290

第六节 军事管制民族地区294

第七节 对内迁诸族的安置299

第八节 镇压“不听命”“反叛者”302

第九节 结语306

第六章 东晋和南朝民族政策309

第一节 东晋和南朝政治概状309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时期民族情势312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机构315

第四节 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320

第五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328

第六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337

第七节 强制蛮夷出居平地或迁徙京邑342

第八节 征集和使用“蛮兵”346

第九节 讨伐越蛮僚人350

第十节 结语355

第七章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民族政策357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前之政治概状357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建立情形362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机构370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前期六国的施政375

第五节 “五胡十六国”后期十国的治理383

第六节 鲜卑族拓跋北魏的政治391

第七节 北魏分裂后相继诸政权之治403

第八节 结语411

第三编 隋唐五代宋辽夏金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时代417

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417

第一节 隋王朝政治概状417

第二节 隋朝时期民族情势423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427

第四节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432

第五节 对强族势力“离强合弱”437

第六节 推行怀柔绥抚442

第七节 实行和亲、通好、交市448

第八节 派兵讨伐和远征456

第九节 结语462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465

第一节 唐王朝政治概状465

第二节 唐朝时期民族情势471

第三节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479

第四节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486

第五节 太宗、高宗、玄宗开拓边疆493

第六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置505

第七节 对民族酋领授予官职册封衔爵及优待522

第八节 “和亲”之策530

第九节 进贡与赋税546

第十节 开展与边疆民族互市557

第十一节 文化交流563

第十二节 结语567

第三章 五代十国民族政策571

第一节 五代十国王朝政治概状571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情势575

第三节 五代十国管理民族的机构576

第四节 后梁王朝对民族的施政578

第五节 后唐王朝对民族的政治579

第六节 后晋王朝对民族的治理584

第七节 后汉王朝对民族之治586

第八节 后周王朝对民族之策587

第九节 结语590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591

第一节 宋王朝政治概状591

第二节 宋朝时期民族情势594

第三节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599

第四节 对北方辽、西夏、金政权之策603

第五节 对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政权之治610

第六节 对南方民族地区设置与管理617

第七节 “树其酋长,使自镇抚”623

第八节 民族地区征收632

第九节 “因俗而治”636

第十节 结语642

第五章 辽、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645

第一节 辽王朝对民族的经略645

第二节 西夏王朝对民族的治理658

第三节 金王朝对民族的施政665

第四节 结语675

第四编 元明清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定制时代681

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681

第一节 元王朝政治概状681

第二节 元朝时期民族情势684

第三节 元朝管理民族的机构687

第四节 元朝民族等级政治692

第五节 民族地区设置与参用土酋为官700

第六节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707

第七节 边疆民族朝贡与纳赋713

第八节 联姻之策718

第九节 尊重宗教723

第十节 组织和使用土兵729

第十一节 结语733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735

第一节 明王朝政治概状735

第二节 明朝时期民族情势739

第三节 明朝管理民族的机构742

第四节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思想观念746

第五节 施行征伐、防御、招降、安抚诸策750

第六节 实行土司制度757

第七节 朝贡和纳赋770

第八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屯田776

第九节 开展互市780

第十节 土兵建立及作用785

第十一节 尊重宗教789

第十二节 施行“文教”793

第十三节 结语797

第三章 清王朝民族政策799

第一节 清王朝政治概状799

第二节 清朝时期民族情势803

第三节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807

第四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变化813

第五节 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方针825

第六节 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签界约838

第七节 对待汉族和边疆民族上层853

第八节 制服民族叛乱与分裂势力863

第九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874

第十节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902

第十一节 “因俗而治”913

第十二节 民族立法920

第十三节 尊崇藏传佛教与重视伊斯兰等宗教929

第十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940

第十五节 推行“新政”951

第十六节 结语958

附录 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辑录964

一、汉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964

1.匈奴单于964

2.南匈奴单于984

3.北匈奴单于993

4.乌桓王998

5.鲜卑王1000

6.丁零王1002

7.前赵王1005

8.后赵王1010

9.北凉王1011

10.大夏王1014

11.后燕王1017

12.西燕王1019

13.南燕王1020

14.西秦王1021

15.前秦王1023

16.后秦王1025

17.后凉王1027

18.仇池公(王)1028

19.代王1031

20.北魏王1034

21.北周王1039

22.柔然可汗1041

23.大魏王1045

二、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1048

1.东突厥可汗1048

2.西突厥可汗1054

3.后突厥可汗1057

4.奚族王1062

5.渤海王1065

6.吐蕃王1070

7.南诏王1082

8.大理王1088

三、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1094

1.临洮卫土指挥同知赵氏1094

2.洮州卫土指挥佥事杨氏1097

3.庄浪卫土指挥使鲁氏1099

4.西宁卫土指挥使祁氏1102

5.瓦寺宣慰司宣慰使索氏1104

6.德尔格忒宣慰司宣慰使噶尔氏1109

7.大金川安抚司安抚使1112

8.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氏1113

9.酉阳宣慰司宣慰使冉氏1116

10.石砫宣慰司宣慰使(后降土通判)马氏1120

11.阿迷州土知州普氏1125

12.广南府土同知侬氏1127

13.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1129

14.车里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刀氏1132

15.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宣慰使思氏1135

16.木邦军民宣慰司宣慰使罕氏1137

17.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氏1139

18.金筑安抚司安抚使金氏1142

19.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氏1144

20.夭坝安抚司安抚使(后降土把总)夭氏1147

21.麻哈州土同知(后降土外委)宋氏1150

22.东兰州土知州韦氏1152

23.南丹州土知州莫氏1154

24.田州府土知府(后降土知州)岑氏1156

25.思明府土知府黄氏1159

26.永顺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1161

27.保靖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1166

28.施南宣慰司宣慰使(后改宣抚司宣抚使)覃氏1171

29.容美宣慰司宣慰使田氏1173

主要参考书目1178

后记1193

学术年表11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