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印刷工艺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昕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7521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印刷工艺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表面活性及其基本定理1
1.1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分类1
1.1.1 结构特征1
1.1.2 分类1
1.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4
1.2.1 界面吸附、定向排列、胶束生成4
1.2.2 临界胶束浓度5
1.2.3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6
1.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9
1.3.1 润湿和渗透作用9
1.3.2 乳化、分散和增溶作用9
1.3.3 起泡与消泡作用12
1.3.4 洗涤作用12
1.4 表面现象13
1.4.1 表面张力与表面能14
1.4.2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17
1.4.3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17
1.4.4 溶液表面的吸附18
1.4.5 铺展与润湿18
1.5 吸附定理20
1.5.1 表面过剩量21
1.5.2 Gibbs公式的推导过程21
1.5.3 吸附定理的应用23
1.6 乳状液的形成及其性质25
1.6.1 乳状液的稳定性25
1.6.2 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26
复习思考题一27
第2章 水墨平衡与润湿控制29
2.1 印版的表面状态29
2.1.1 PS版29
2.1.2 锌版30
2.1.3 多层金属版31
2.1.4 纸基版31
2.1.5 蛋白版32
2.1.6 印版的亲油基础32
2.2 润湿印版基本原理32
2.2.1 具有极性的水分子32
2.2.2 油具有非极性33
2.2.3 油水几乎不相溶34
2.2.4 选择性吸附原理35
2.3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35
2.3.1 角度测量法36
2.3.2 长度测量法36
2.4 水墨平衡原理37
2.4.1 润湿印版的作用37
2.4.2 静态水墨平衡38
2.4.3 动态水墨平衡38
2.5 润湿液39
2.5.1 普通润湿液40
2.5.2 乙醇润湿液42
2.5.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液42
2.6 PS版润湿液43
2.6.1 柠檬酸的作用44
2.6.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44
2.7 亲水胶体作用45
2.7.1 阿拉伯树胶45
2.7.2 羧基甲基纤维素45
2.8 润湿液的pH值46
2.8.1 润湿液pH值对油墨转移效果的影响46
2.8.2 pH值及其测定方法47
2.9 润湿液浓度的控制48
2.9.1 原液加放量的因素48
2.9.2 润湿液中原液浓度的控制49
复习思考题二49
第3章 平张纸输送与纸带张力控制51
3.1 平张纸输纸机的工作循环及机构运动状态51
3.2 运动循环时间的确定53
3.2.1 递纸吸嘴放纸时刻54
3.2.2 递纸吸嘴前进的时刻54
3.2.3 接纸轮抬起与压在接纸辊上的时刻54
3.2.4 前齐纸块倾倒和直立时刻55
3.2.5 双张控制器摆动时刻55
3.3 输纸步距的计算与定位控制55
3.3.1 输纸步距的计算55
3.3.2 定位纸张与下一张纸不碰侧规的条件55
3.3.3 空张时纸张不相碰的条件56
3.4 纸带张力自动控制与调节57
3.4.1 纸带张力控制57
3.4.2 运动部件间的纸带张力控制57
3.5 纸卷的制动原理59
3.5.1 纸卷制动的基本方程59
3.5.2 纸卷打开过程的力学分析60
3.5.3 纸卷制动的计算步骤63
3.6 纸卷制动的方式及张力自动控制64
3.6.1 纸卷制动的方式64
3.6.2 固定带圆周制动器的计算66
3.6.3 张力自动控制系统67
3.7 纸带减振原理69
3.7.1 减振器的作用69
3.7.2 减振器的力学分析69
3.8 纸带引导系统73
3.8.1 纸带运动的路线和导纸辊73
3.8.2 纸带转向装置74
3.8.3 纸带纵向位置调节机构与纸带自动套准系统76
3.8.4 自动穿纸装置78
复习思考题三79
第4章 印刷压力计算与选择80
4.1 压力的评定方法80
4.2 压力与油墨转移82
4.3 印刷压力的计算82
4.3.1 平压平型83
4.3.2 圆压平型83
4.3.3 圆压圆型85
4.3.4 圆压平与圆压圆的压力比较86
4.4 压力分布曲线的作图方法86
4.4.1 压力的分布作图方法87
4.4.2 压力的测量88
4.5 辊筒半径与印刷品质量90
4.6 辊筒速度与速差92
4.6.1 线速度与角速度92
4.6.2 速差93
4.7 保持最小速差的方法96
4.7.1 接触弧滑动量的计算96
4.7.2 滑动量的分析100
4.7.3 辊筒之间的摩擦101
4.7.4 用速差曲线解析λ值的分配102
4.7.5 λ值分配原则102
复习思考题四103
第5章 图文变形与相对位移106
5.1 印版的变形106
5.1.1 弯曲变形106
5.1.2 拉伸变形107
5.1.3 其他变形108
5.2 接触弧上的相对位移108
5.2.1 圆压平108
5.2.2 圆压圆110
5.2.3 相对位移与印迹变形111
5.2.4 接触宽度上滑移量的计算113
5.3 辊筒包衬的性能分析114
5.3.1 包衬的性质114
5.3.2 包衬的印刷性能115
5.4 包衬厚度与相对位移116
5.4.1 Z值大小与图文变形的关系116
5.4.2 圆压平印刷机上的辊筒包衬118
5.4.3 圆压圆印刷机的包衬厚度120
5.4.4 图文变形量的计算121
5.5 辊筒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转化122
5.5.1 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方向122
5.5.2 包衬的表、背面摩擦124
5.6 摩擦的危害与减少摩擦的方法125
5.6.1 摩擦的害处125
5.6.2 减少摩擦的基本方法126
复习思考题五126
第6章 油墨转移方程及其应用128
6.1 输墨装置的性能指标128
6.1.1 着墨系数128
6.1.2 匀墨系数128
6.1.3 打墨线数129
6.1.4 储墨系数129
6.1.5 着墨率129
6.2 油墨的传递转移130
6.2.1 给墨130
6.2.2 油墨分配及其计算131
6.2.3 油墨转移行程134
6.2.4 油墨转移率及其测试136
6.3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137
6.3.1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137
6.3.2 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138
6.4 方程的参数赋值140
6.4.1 近似法140
6.4.2 实验法142
6.4.3 逼近法144
6.4.4 三角形形心法146
6.4.5 优化法147
6.5 方程的修正149
6.5.1 二次项修正法149
6.5.2 指数修正法150
6.5.3 扩大系数修正法150
6.5.4 概率分布修正法151
6.5.5 纸面形状修正法153
6.6 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157
6.6.1 承印材料157
6.6.2 印版157
6.6.3 机器的结构158
6.6.4 印刷速度158
6.6.5 印刷压力158
6.6.6 油墨的流动性159
6.7 胶印的油墨转移160
6.7.1 胶印模式160
6.7.2 普通胶印的油墨转移161
6.7.3 墨辊供水式胶印163
复习思考题六164
第7章 颜色复制与灰平衡166
7.1 印刷复制工艺流程166
7.1.1 胶印的特点166
7.1.2 工艺流程167
7.2 颜色方程169
7.2.1 网点与色彩再现169
7.2.2 网点角度的影响169
7.2.3 网点并列171
7.2.4 网点叠合172
7.2.5 网点并列与叠合173
7.3 彩色复制方程173
7.3.1 原稿与印刷品密度的关系173
7.3.2 彩色复制方程174
7.4 印刷工艺对网点传递的影响175
7.4.1 印版的润湿与上墨175
7.4.2 墨层厚度177
7.4.3 调值增大177
7.5 相对反差178
7.5.1 反差计算179
7.5.2 反差计算尺179
7.6 中性灰179
7.6.1 灰平衡方法180
7.6.2 END方法181
复习思考题七183
第8章 凹印、柔印和网印的油墨转移184
8.1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184
8.1.1 凹版的网穴185
8.1.2 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187
8.1.3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189
8.1.4 凹版印刷的油墨干燥192
8.2 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193
8.2.1 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193
8.2.2 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影响195
8.2.3 柔性版变形的尺寸补偿199
8.2.4 柔性版油墨的印刷适性200
8.2.5 柔性版印刷的印刷色序202
8.3 网版印刷的油墨转移203
8.3.1 网版203
8.3.2 刮板206
8.3.3 丝网印刷工艺参数的确定208
复习思考题八211
第9章 印刷过程中的现象与温湿度212
9.1 油墨的雾散(墨雾)212
9.1.1 产生原因212
9.1.2 影响因素212
9.2 叠印214
9.2.1 影响因素214
9.2.2 叠印率215
9.3 透映与反印215
9.3.1 透映215
9.3.2 反印216
9.4 剥纸216
9.4.1 剥纸现象216
9.4.2 影响剥纸的因素217
9.5 胶辊、橡胶布的正确使用220
9.5.1 胶辊的故障及其排除220
9.5.2 橡胶布的正确使用221
9.6 相对湿度与纸张油墨221
9.6.1 相对湿度221
9.6.2 纸张含水量对印刷品的影响222
9.6.3 纸张的适性处理223
9.6.4 温湿度对油墨的影响224
9.7 静电的产生及其消除225
9.7.1 物质带电机理225
9.7.2 消除静电的原理和方法227
9.7.3 静电的危害228
9.7.4 静电危害的消除方法229
复习思考题九231
第10章 印刷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233
10.1 网点234
10.1.1 网点的计算方法234
10.1.2 网点的传递与网点增大值235
10.1.3 网点面积与密度的关系238
10.2 墨量的监控及网点增大242
10.2.1 墨层厚度的控制242
10.2.2 网点增大值计算243
10.3 印刷测试条243
10.3.1 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243
10.3.2 布鲁纳尔第二代测试条246
10.3.3 格雷达固彩色测试条247
10.3.4 哈特曼印刷控制条248
10.4 印刷过程质量控制系统248
10.4.1 墨量监控与套准控制249
10.4.2 印版图像数据获取与存储250
10.5 图像复制质量的评价252
10.5.1 图像复制质量的评价方法252
10.5.2 印刷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254
10.5.3 数据化评价方法259
复习思考题十263
第11章 印刷作业与故障分析265
11.1 印刷色序265
11.1.1 单色机印刷265
11.1.2 双色机印刷266
11.1.3 四色机印刷266
11.2 样张观察267
11.2.1 试印样张观察267
11.2.2 印刷阶段的观察检查268
11.2.3 控制水墨的变化269
11.3 水墨平衡的监控270
11.3.1 水分不当的弊病270
11.3.2 水墨关系270
11.3.3 水量大小与控制271
11.4 输纸272
11.4.1 纸张堆垛准备273
11.4.2 输纸过程中纸垛高低273
11.4.3 输纸器的操作274
11.5 机器运行276
11.5.1 机器的日常检查276
11.5.2 机器的润滑277
11.6 其他作业279
11.6.1 配色记录与样张保存279
11.6.2 墨的流变控制279
11.6.3 墨辊脱墨280
11.6.4 水墨补充280
11.6.5 清洗橡胶布280
11.6.6 擦版280
11.6.7 检查机器280
11.7 故障分析与处理280
复习思考题十一286
第12章 网点印花288
12.1 印花工艺288
12.1.1 丝网印花288
12.1.2 转移印花289
12.1.3 直接印花289
12.1.4 半色调网点印花289
12.2 原色染料的筛选290
12.2.1 光谱法筛选291
12.2.2 原色染料的主波长与色纯度291
1 2.2.3 原色染料的评价方法292
12.3 织物表面光学性能292
12.3.1 织物光泽感空间模型292
12.3.2 光泽度对色度的影响294
12.4 织物组织结构对网点印花呈色的影响296
12.4.1 织物中毛细孔洞缝隙的基本特征296
1 2.4.2 织物中各种孔隙率296
12.4.3 织物中孔洞的描述指标297
12.5 织物表面平滑度与印花平滑度298
12.5.1 织物轮廓的平均算术偏差298
12.5.2 织物印花平滑度与接触面积比298
12.5.3 织物结构对印花网点的影响299
12.6 织物润湿性能对网点渗化的影响301
12.7 网点印花呈色数学模型302
12.7.1 网点呈色基本原理302
12.7.2 网点印花的数学描述303
12.7.3 网点印花的数学模型306
12.7.4 网点印花模型的求解方法308
12.8 织物印花的色差评价312
12.8.1 三倍标准差法312
12.8.2 印花色差新坐标评价分析313
12.9 网点印花工艺主要参数的确定315
12.9.1 网版与分色片参数315
12.9.2 印花压力、刮板角度与最佳适印距离、蒸洗参数315
复习思考题十二316
附录318
附录1 印刷工艺学实验名称318
附录2 实验报告基本格式318
参考文献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