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 吴爱明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5049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9页
  • 文件大小:375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公共管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理论1

第一节 公共管理2

一、“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2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公共管理学5

三、公共管理及其本质7

四、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联系与区别9

五、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12

第二节 近现代社会的政府管理思想14

一、近代限制、约束政府权力思想的发展14

二、民主和效率的协调:政府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6

三、行政研究走向系统化的历程35

四、行政管理研究向纵深的发展43

五、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思想的发展48

第三节 当代政府管理思想56

一、行政决策理论:对政府管理任务的再认识56

二、行政改革理论:政府管理思想研究热点的形成59

三、专业人员国家论:政府管理主体发展趋势的探索63

四、政府管理方法的革新67

第四节 公共管理新理论及其发展趋势71

一、公共选择: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经济学方法71

二、多元社会的利益集团理论74

三、文化理论:21世纪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主旋律75

四、后官僚制:未来公共管理学体系建立的体制模型76

五、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77

六、新公共管理78

七、应用与发展:公共管理学的活力与目的80

第二章 公共管理职能81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82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82

二、政府职能的基本特征82

三、政府职能的类型83

四、公共物品84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发展演变87

一、资本主义以前的政府职能87

二、前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职能88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模式91

第三节 政府的基本职能94

一、政府的政治职能94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97

三、政府的文化职能100

四、政府的社会职能102

第四节 政府运行职能103

一、政府的计划职能103

二、政府的组织职能104

三、政府的控制职能105

第五节 全球化经济中我国政府职能模式选择107

一、我国的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107

二、过渡时期采用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108

三、最终选择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109

四、我国在政府职能定位中的价值取向110

第六节 我国政府职能结构调整112

一、实现政府与国际组织即超国家组织之间的职能协调113

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政府的特色职能114

三、逐步实现我国政府职能配置与经济一体化国家的协调117

四、进一步合理组合政府职能120

第三章 公共管理权力122

第一节 权力与国家权力123

一、权力的含义123

二、权力资源和权力的特性124

三、权力的类型125

四、国家权力及其类型126

五、国家权力结构128

六、国家权力的运行模式132

第二节 行政权力133

一、行政权力的含义和性质133

二、行政权力的特性136

三、获得行政权力的途径和方式138

四、行政权力体制——集权制与分权制139

第三节 行政权力的运用和制约140

一、责权一致和权能一致140

二、正确授权141

三、行政权力的制约142

第四节 我国政府的权力调整143

一、国外政府的权力调整143

二、我国政府权力调整选择的权力结构体系144

三、中国政府权力调整的表现144

四、中国政府权力调整存在的问题147

五、中国政府权力调整的负面影响148

六、中国政府权力调整的方向150

第四章 公共管理组织153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154

一、行政组织的含义154

二、行政组织的基本特征155

三、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158

四、行政组织的类型160

五、行政组织的地位与作用162

第二节 行政组织理论163

一、古典组织理论163

二、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166

三、系统论时期的组织理论168

四、组织理论的新发展168

第三节 行政组织结构170

一、行政组织结构基本理论170

二、行政组织结构分析173

三、行政组织体制178

第四节 行政组织原则181

一、西方学者提出的行政组织原则181

二、行政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基本依据182

三、设置行政组织必须遵循的原则183

第五节 我国政府组织机构调整187

一、我国政府机构的缺陷187

二、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方向189

第五章 公共人事管理195

第一节 公共人事管理概述196

一、人事与人事管理196

二、公共人事管理197

三、公共人事管理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98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201

一、西方公共人事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201

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209

第三节 中国公务员制度213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213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纵横差异比较分析215

第四节 当代公共人事管理及其发展趋势222

一、公共人事管理战后发展的动力222

二、当代公共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224

三、当代公共人事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29

第五节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236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兴起236

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241

第六章 公共部门的领导245

第一节 领导概述246

一、领导的含义246

二、领导的基本要素247

三、行政领导248

第二节 领导理论250

一、领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50

二、特质理论253

三、领导行为理论256

四、领导情境理论261

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263

六、领导替代理论和自我领导理论264

第三节 领导体制266

一、领导体制的概念266

二、行政领导体制类型267

三、我国行政领导体制267

第四节 领导结构270

一、领导结构的含义及特征270

二、领导群体的“硬结构”272

三、领导群体的“软结构”275

四、领导群体优化的原则276

五、领导结构科学化的途径277

第五节 领导者素质277

一、领导者素质的含义278

二、行政领导者素质279

三、领导者素质的特点280

四、领导素质理论的变迁281

五、中国古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283

六、我国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284

七、我国领导者素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要求287

八、西方领导素质理论289

第六节 领导方法292

一、基本领导方法292

二、领导艺术294

三、日常工作方法295

第七节 领导效能296

一、领导效能的含义及其意义296

二、领导效能的考评297

三、提高领导效能的途径和方法299

第七章 公共政策301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论302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302

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本质304

三、公共政策的特征308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类型和功能314

一、公共政策的类型314

二、公共政策的功能317

第三节 公共政策系统322

一、公共政策主体322

二、公共政策客体335

三、公共政策系统划分336

第四节 公共政策过程338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339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339

三、公共政策的执行340

四、公共政策评估340

五、公共政策调整341

六、公共政策终结341

第五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341

一、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341

二、西方的政策咨询研究机构345

三、公共政策研究的新发展347

第八章 公共财政355

第一节 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356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356

二、公共财政与经济其他环节的关系358

三、公共财政与一般分配的关系359

四、公共财政的职能361

第二节 公共收入367

一、公共收入的含义367

二、公共收入的功能367

三、公共收入的源泉368

四、公共收入的形式368

五、公共收入的分类371

第三节 公共支出372

一、公共支出的内涵与意义372

二、公共支出的原则372

三、公共支出的分类373

四、公共支出结构比较375

五、影响公共支出结构的因素分析376

第四节 政府预算378

一、政府预算的体系和原则378

二、政府预算制度381

三、政府预算过程382

四、政府预算管理体制388

第五节 现阶段我国启动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391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391

二、“积极财政”的政策措施393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套措施395

第九章 电子政务397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398

一、新技术革命的影响398

二、信息社会的到来398

三、知识经济的发展400

四、互联网的冲击402

五、政府改革浪潮404

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405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内涵405

二、电子政务的业务内容406

三、电子政务的系统结构408

四、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政府信息平台412

五、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413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417

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417

二、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418

三、改变政府结构419

四、变革政府决策方式420

五、推动政府领导方式转型421

六、使政府管理系统建立在与外界的互动基础上422

七、改进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423

八、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424

九、促进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424

十、政府办公出现虚拟化倾向425

第四节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425

一、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出现425

二、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427

三、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和问题438

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443

五、中国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445

六、中国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446

第五节 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448

一、国外电子政务的出现448

二、国外电子政务的特点449

三、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451

四、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452

五、国外民意中的电子政务453

六、国外电子政务的设计理念454

第十章 公共管理创新策略456

第一节 政府创新457

一、创新的意义457

二、政府创新的提出与发展458

三、政府创新提出的背景460

四、政府创新的内涵与要求463

五、如何全面理解政府创新465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468

一、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468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特点470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470

四、国外政府的绩效管理478

五、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480

六、绩效管理成功的条件481

第三节 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与标杆管理482

一、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482

二、公共部门的标杆管理485

第四节 政府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488

一、全面质量管理488

二、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491

三、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492

第五节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494

一、公共服务民营化概述494

二、民营化的类型495

三、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优点496

四、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的问题496

第六节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497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497

二、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相互作用499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501

四、非营利组织的种类502

五、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503

六、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506

七、中国的非营利组织508

第七节 政府管理中的顾客导向509

一、政府的顾客509

二、顾客导向的政府管理510

三、政府管理中顾客导向的作用511

四、国外顾客导向政府管理的实施511

五、顾客导向对政府管理的影响516

第八节 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517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517

二、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519

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520

四、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施521

第十一章 行政改革524

第一节 行政改革的起因与特点525

一、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525

二、当代行政改革的发展阶段526

三、行政改革的原因527

四、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530

五、行政改革的特点531

第二节 行政改革的策略532

一、行政改革的目的532

二、行政改革的阻力分析533

三、行政改革的前提534

四、行政改革方案的总体规划和策略选择535

五、行政改革程序的设计538

六、行政改革的类型539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540

一、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背景540

二、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依据544

三、西方行政改革的内容549

四、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做法和经验550

五、西方行政改革的趋势553

第四节 我国行政改革556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府556

二、中国行政改革过程560

三、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562

四、中国行政改革的成效568

五、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570

六、十六大后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和任务571

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与政府治理574

第一节 行政发展575

一、行政发展理论的产生575

二、行政发展的含义和特点576

三、行政发展的必然性577

四、行政发展的障碍579

五、行政发展的条件582

六、行政发展的步骤和方法584

第二节 治理与政府治理588

一、治理的兴起588

二、治理的概念与主要内涵590

三、国家治理592

四、政府治理594

五、行政发展的方向:从统治到治理595

六、政府治理的目标——善治597

第三节 政府治理模式601

一、政府再造与企业型政府601

二、新公共管理的多治理模式604

三、未来政府治理模式607

第四节 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变革613

一、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现状及缺陷613

二、我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615

三、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变革617

参考文献6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