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侵权责任单论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侵权责任单论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3219688.jpg)
- 王竹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1479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侵权责任单论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侵权责任分担论的确立6
第一节 美国侵权法上统一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形成过程7
一、英联邦侵权法上受害人过错制度与数人侵权责任制度的发展历程7
二、美国侵权法上比较过失制度的确立历程与现状10
三、美国侵权法上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近代扩张与现代萎缩17
四、美国侵权法上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加拿大法的影响26
五、美国侵权法上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理论意义与不足33
第二节 大陆法系侵权法上侵权责任分担相关制度的发展趋势35
一、大陆法系侵权法上受害人过错制度的发展历程36
二、大陆法系侵权法上共同侵权行为适用连带责任范围的扩张趋势40
三、两部欧洲侵权法“原则”中的受害人过错制度与数人侵权责任制度46
四、欧洲各国受害人过错制度与数人侵权责任制度的整合趋势53
第三节 我国侵权法上侵权责任分担论的确立57
一、《民法通则》上侵权责任分担相关规则的形成及其特点57
二、《民法通则》以来侵权责任分担相关领域立法、司法与理论的发展62
三、杨立新教授提出的“侵权责任形态论”的内容及其重大理论意义73
四、我国侵权法应该确立侵权责任分担论77
五、侵权责任分担论的基本内容与本研究的范围限制82
第二章 侵权责任分担的基础理论87
第一节 最终责任与风险责任的区分87
一、非按份责任形态中损害赔偿责任的异化及其带来的疑问88
二、债务与责任的区分88
三、多数人债务与多数人责任的区分94
四、最终责任与风险责任的区分98
第二节 侵权责任分担的正当性基础102
一、侵权法正当性基础的论证方法102
二、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古希腊哲学源流105
三、侵权责任构成论正当性基础研究的矫正正义传统109
四、侵权责任分担论正当性的分配正义基础113
五、侵权责任构成论与侵权责任分担论在侵权法正当性基础上的关系118
六、侵权责任分担论中分配正义的实现方式119
第三章 风险责任分担论129
第一节 风险责任分担的基本原理130
一、风险责任分担的标准与方式130
二、参与风险责任分担主体关系中两组特殊概念的关系辨析131
三、我国侵权法上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的类型化方式134
第二节 连带责任形态适用的基本规则139
一、共同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适用标准与类型化139
二、主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46
三、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特殊规则148
四、团伙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特殊规则159
五、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本规则161
第三节 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适用的基本规则170
一、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适用范围的影响171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的法律特征175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的特殊制度价值177
四、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在严格责任中的扩展适用179
五、严格责任领域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及其追偿权的具体设计181
第四节 补充责任形态适用的基本规则184
一、补充责任形态的概念与特点184
二、我国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设定及其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选择困境186
三、我国侵权法上补充责任形态的发展过程188
四、补充责任形态的特殊制度价值192
五、比较法上类似补充责任形态法律制度的启示196
六、补充责任形态在第三人侵权预防义务领域的扩展适用200
第四章 最终责任分担论205
第一节 最终责任分担的基本原理205
一、最终责任分担的标准与意义205
二、最终责任的承担与不承担206
三、分摊请求权与追偿请求权的区分206
四、追偿请求权的基本规则208
第二节 最终责任份额的确定规则213
一、最终责任份额的可确定性213
二、最终责任份额确定的基本规则214
三、最终责任“比例分担”论219
四、最终责任“平均分担”论224
五、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最终责任份额的确定227
第三节 分摊请求权的基本制度228
一、大陆法系分摊请求权的发展过程228
二、英美法上分摊请求权的发展过程231
三、我国侵权法上的分摊请求权制度及其主要缺陷240
四、分摊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与求偿范围241
五、对不具有分摊能力连带责任人份额的再分配方案245
六、“事后二次分担规则”的具体规则248
第五章 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论250
第一节 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基本原理250
一、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行为的概念250
二、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与独立性251
三、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行为的源流与比较法上的发展253
四、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行为的类型化方法255
五、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基本论证思路257
六、建筑物抛掷物致害的“不赔”与“赔”简论260
第二节 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行为与连带责任的适用——以共同危险行为为例263
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63
二、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对共同危险行为体系定位的影响264
三、客观关联共同说下的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构成的因果关系结构267
四、共同危险行为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选择272
五、共同危险行为最终责任分担及分摊与追偿278
六、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事由279
第三节 致害人不明数人侵权行为与按份责任的适用——以大规模侵权行为为例282
一、美国侵权法上市场份额责任确立前的大规模侵权集体侵权责任分担模式282
二、美国侵权法上市场份额责任的确立与意义283
三、美国侵权法上市场份额责任实际适用范围较小的原因分析286
四、市场份额责任的疑难理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289
五、从“市场份额责任”向“比例份额责任”的扩展293
六、我国侵权法应该确立比例份额责任296
第六章 受害人过错论299
第一节 受害人过错制度的体系构建300
一、受害人过错制度在时间轴上的两个阶段300
二、我国现行法上受害人过错制度在法律效果上的三种类型302
三、从侵权责任分担角度对受害人过错制度进行体系梳理306
四、自甘风险制度与受害人过错制度的关系和立法处理307
第二节 受害人过错制度的基本理论310
一、受害人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310
二、过失相抵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312
三、比较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324
第三节 受害人过错制度的适用规则——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为例328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结构329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上的受害人责任和双方过错制度329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结构与疑义331
四、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两个分号的作用分析333
五、《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具体适用方法334
第七章 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论337
第一节 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正当性探讨337
一、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伦理基础:公平抑或正义?337
二、对亚里士多德“一个人不可能对自身不公平”相关论述的解读338
三、受害人过错可以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理由339
第二节 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不同方案341
一、比较法上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不同方案341
二、我国学者关于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观点及其核心争议347
第三节 我国侵权法上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制度设计349
一、受害人过错参与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349
二、受害人过错参与一般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制度设计350
三、受害人过错参与特殊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的制度设计353
结论 我国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的基本规则354
参考文献360
后记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