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
  • 郭文轩,郭军,师求恩,李新安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50510886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分工理论1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1

(一)区域的概念与划分1

(二)中国经济区域的若干类型5

(三)区域竞争与企业竞争9

二、传统区域分工理论12

(一)绝对优势理论12

(二)比较优势理论13

(三)资源要素禀赋理论15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6

三、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18

(一)技术要素和技术差距理论19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

(三)协议性地域分工理论23

(四)供给可能性理论23

(五)梯度转移理论24

(六)增长极理论25

(七)地区主导产业理论29

四、区域分工理论的新成果29

(一)规模经济贸易理论29

(二)动态优势理论30

(三)产业集群理论32

第二章 区域经济布局战略的转变40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40

(一)实施背景及过程41

(二)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42

(三)实践效果评价43

二、区域倾斜发展战略45

(一)实施背景及过程45

(二)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47

(三)实践效果评价49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52

(一)实施背景及过程52

(二)运作机制与区域发展走势55

四、对“梯度推进理论”的反思57

(一)梯度推进理论的主要观点57

(二)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分析58

第三章 区域经济差距及其根源透视64

一、区域经济差距状况64

(一)全国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64

(二)区域之间的城乡经济水平差距70

(三)东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差距72

二、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根源分析77

(一)区域制度非同步安排下的“先行者利益”优势77

(二)区域垂直分工体系下欠发达地区的双重利益损失80

(三)区域要素收益率差异的“放大效应”和“抑制效应”82

(四)区域人力资本差异的制约性影响85

第四章 区域经济关系新变化及政策效应弱化分析93

一、区域经济关系新变化93

(一)商品、物资流通由计划指令调拨转向市场价格调节94

(二)生产要素由计划分配转向自由流动95

(三)经济技术协作由中央计划主导转向自主横向联合96

二、区域协调政策效应弱化探源97

(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99

(二)区域利益主体的逐步形成101

(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102

三、区域协调政策效应弱化博弈分析103

(一)不同区域企业之间博弈104

(二)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106

(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108

第五章 区域经济竞争协调发展的规律性探讨111

一、区域竞争的实质与特点111

(一)区域竞争的实质112

(二)区域竞争的特点114

二、区域竞争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条件117

(一)区域竞争及其发展趋向118

(二)区域协调的客观要求123

(三)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127

三、区域竞争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128

(一)区域间企业竞争与要素的双向运动128

(二)要素价格波动与区域产业收益率平均化趋势128

(三)结语129

第六章 市场经济国家区域竞争与协调关系考证131

一、区域竞争与协调关系演变个案考察132

(一)从无序竞争到初步协调132

(二)从差距拉大到均衡发展133

二、促使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作用135

(一)财政政策及其均衡效应135

(二)行政措施及其实施力度136

(三)法规制度及其约束作用138

第七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关键14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与目标14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141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142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145

(一)构划东西条状异质经济区:重建区域关系的两级调控框架146

(二)自主发展,等价交换:强化双重开放下的市场导向150

(三)提高要素收益率:实现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的对接157

(四)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74

第八章 中西部地区战略优势分析177

一、比较优势的基础地位及其“运用陷阱”177

(一)比较优势的基础地位178

(二)比较优势的“运用陷阱”179

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必要性182

(一)比较优势转化的必要性182

(二)比较优势转化过程的政策基础184

三、后发优势内涵及其对中西部的实践意义185

(一)后发优势内涵185

(二)中西部利用后发优势的内容与意义186

一、跨越式发展理论189

(一)跨越式发展的提出189

第九章 中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189

(二)跨越式发展的内涵190

二、中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192

(一)大特色定位:跨越式发展的立足点192

(二)集约化整合: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194

(三)高起点提升:跨越式发展的主旋律195

(四)多渠道培英聚才:跨越式发展的根基198

(五)市场化启动: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202

三、中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点204

(一)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崛起205

(二)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和全国的战略地位207

(三)设立中原城市群内陆特区的动议210

第十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12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212

(一)区域关联集团化213

(二)区域集团组合多样化216

(三)三大区域集团的鼎立之势218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221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内在动因221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原因227

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30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230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231

(三)中国面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出路233

(一)区域比较优势问题234

四、亟待深入研究的若干区域经济问题234

(二)产业区域转移问题235

(三)分工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237

(四)区域市场问题238

(五)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变革问题239

(六)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问题239

(七)区域倾斜政策效应问题240

参考文献242

后记2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