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血管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3172150.jpg)
- 马爱群,胡大一主编;牛小麟,惠汝太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798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7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898页
- 主题词:心脏血管疾病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血管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一、心脏病专科医生必备的知识及技能2
二、临床研究6
三、临床决策14
第二章 心力衰竭24
一、心力衰竭定义25
第一节 概述25
三、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过程26
二、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26
四、心力衰竭分类27
五、心力衰竭历史回顾29
一、兴奋-收缩耦联和舒张过程30
第二节 心脏收缩和舒张机制30
二、心力衰竭时发生兴奋-收缩耦联、收缩和舒张异常的机制35
四、衰竭心脏心肌收缩力降低41
三、心脏斯塔林定律41
五、衰竭心脏松弛异常43
一、心脏收缩及舒张性能下降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46
第三节 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46
二、静脉回流与输出量之间的相互作用52
三、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症状和体征53
四、血流动力学系统的防御(代偿)反应55
五、血流动力学防御反应中介质出现的时机及其相互作用73
第四节 心脏重构机制74
一、左室重构过程75
二、左室重构的机制77
三、从心肌肥大到心力衰竭是否存在转折点83
四、左室重构的不良影响84
五、衰竭心脏分子结构、信号转导系统、心肌细胞生长和死亡的机制86
一、心力衰竭诊断步骤89
第五节 心脏功能评估89
二、临床实践中心力衰竭诊断的要求92
三、心功能评估93
四、心力衰竭诊断和病因检查96
一、左心室功能障碍的高危患者(A期)103
第六节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103
二、无症状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B期)105
三、现有或曾有症状的左室功能障碍患者(C期)106
四、特殊人群治疗123
五、有合并症的心力衰竭患者124
一、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129
第七节 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129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30
三、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疾病131
四、治疗133
二、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应用135
一、控制体液135
第八节 顽固性及难治性心力衰竭(D期)135
四、机械辅助或外科治疗136
三、静脉用血管扩张剂及正性肌力药物136
五、临终前需考虑的事项138
第三章 心律失常141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142
第一节 心律失常诊断方法142
二、心电图检查144
三、动态心电图147
五、食管心电图和经食管心房调搏150
四、心电监护150
六、心腔内电生理学检查152
八、心室晚电位153
七、运动负荷试验153
九、心率变异性155
十、QT间期离散度158
十一、T波电交替159
一、心脏离子通道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机制160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及药物治疗160
二、心脏细胞电生理特点166
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169
四、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药理学原理172
二、心脏体外电复律与电除颤181
一、刺激迷走神经法181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181
三、人工心脏起搏术182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3
第四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183
四、射频消融术183
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ICD)183
六、外科手术治疗183
二、房室传导阻滞186
三、双束支与三束支阻滞188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89
第五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189
四、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90
三、临床表现190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190
五、自律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98
一、临床分型及电生理机制199
第六节 心房扑动199
四、治疗200
三、诊断200
二、临床表现200
二、病因202
一、流行病学202
第七节 心房颤动202
三、房颤的发病机制204
四、房颤的分类和临床表现206
五、房颤的治疗207
第八节 室性心动过速210
一、病因211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212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213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214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215
五、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215
一、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19
第九节 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219
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23
四、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225
三、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225
五、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226
六、束支折返性室速227
一、引起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原因228
第十节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和治疗228
二、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229
三、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231
第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34
二、冠心病的死亡率235
一、冠心病的发病率235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235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236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防治236
三、冠心病的患病率236
二、危险因素评价237
三、整体危险评估240
四、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防治242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期及病理改变245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245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和稳定246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247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的细胞生物学机制248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的细胞生物学机制248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化的细胞生物学机制253
三、冠状动脉痉挛257
一、心肌缺血发病机制260
第五节 心肌缺血发病机制及后果260
二、心肌缺血后果264
一、常规心电图269
第六节 冠心病的诊断技术269
二、动态心电图272
三、运动试验273
四、心血管超声医学275
五、冠状动脉内镜284
六、医学影像技术285
七、心肌损伤标志物294
第七节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297
一、治疗原则298
三、药物治疗299
二、一般治疗299
四、血运重建术303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处理304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304
第八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及处理304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处理313
一、恢复期预后评价及处理328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及康复治疗328
二、二级预防329
一、主动脉根部病变与冠状动脉333
第十节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333
二、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334
四、冠状动脉栓塞及机械损伤335
三、冠状动脉血管瘤335
五、冠状动脉非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疾病336
第五章 高血压339
一、不同人群血压分布340
第一节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和预后340
二、高血压患病率342
二、高血压的自然病程及预后346
二、遗传标记348
一、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及遗传背景348
第二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高血压发病中的地位348
三、高血压的环境因素350
四、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352
第三节 高血压的特殊临床类型355
一、老年高血压356
二、妊娠期高血压358
三、“白大衣”高血压361
四、盐敏感性高血压362
一、高血压的病因学评估366
第四节 高血压的临床评估366
二、高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丛集367
三、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评估369
第五节 高血压患者的非药物治疗374
一、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意义与评价375
二、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376
第六节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383
三、降压药物的选择和AB/CD规则384
二、降压药物Laragh分类384
一、高血压的共同发病机理和分型384
四、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385
六、伴发不同疾病状态时的降压药物选用387
五、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387
七、降压药物选用的禁忌证388
一、关于血压的分类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89
第七节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其评价389
八、高血压急症的快速降压治疗389
三、阈值血压和治疗建议391
二、血压水平与危险因素量化分层391
第一节 晕厥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学分类396
第六章 晕厥与低血压396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397
第二节 反射介导的血管运动不稳定性晕厥397
二、状态性晕厥398
四、舌咽神经痛伴发晕厥399
三、颈动脉窦性晕厥399
一、血流受阻400
第三节 心性晕厥400
五、恐高性晕厥400
六、精神、心理障碍400
七、运动性晕厥400
八、神经介导的晕厥400
三、心律失常401
二、其他器质性心脏病401
三、癫痫402
二、偏头痛402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患402
一、脑血管病402
一、病因403
第五节 直立性低血压403
三、鉴别诊断404
二、临床表现404
一、肯定患者是否确有晕厥发生405
第六节 诊断评估405
三、诊断试验的选择应用406
二、危险分层406
四、诊断评估方法410
第七节 处理411
二、治疗选择412
一、入院检查412
一、风湿性心瓣膜病415
第一节 流行病学415
第七章 心脏瓣膜病415
二、退行性心瓣膜病416
一、先天发育异常417
第二节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学417
三、新出现的心瓣膜病417
二、获得性心瓣膜病418
一、二尖瓣狭窄419
第三节 心瓣膜病的临床419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425
三、主动脉瓣狭窄430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34
五、右心瓣膜病440
六、联合瓣膜病444
三、其他脏器损害的程度446
二、心功能状态446
第四节 心瓣膜病治疗决策446
一、病因446
一、低排综合征447
第五节 手术后特殊问题及处理447
四、年龄447
五、瓣膜病的病理形态447
二、急性呼吸衰竭448
三、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449
五、心包压塞450
四、瓣周漏450
七、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451
六、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451
八、脑损伤453
一、病毒性心肌炎455
第一节 心肌炎455
第八章 感染与心脏病455
二、白喉性心肌炎470
三、锥虫病472
四、莱姆心脏炎476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477
一、临床分类与病因478
三、病理与病理生理479
二、发病机理479
四、临床表现480
五、实验室检查48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483
七、治疗484
九、预防486
八、预后486
一、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487
第三节 艾滋病的心血管损害487
二、临床表现488
第四节 川崎病489
五、预防及预后489
三、辅助检查489
四、治疗489
三、病理490
二、病因、发病机制490
一、流行病学490
四、临床表现491
五、辅助检查及诊断技术493
六、诊断494
八、治疗495
七、鉴别诊断495
九、预后及管理497
第九章 心肌疾病499
第一节 心肌病的定义与分类500
第二节 扩张型心肌病5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503
三、临床表现506
二、病理506
四、实验室检查507
六、治疗508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508
第三节 肥厚型心肌病511
七、预后511
一、病因与发病学说512
三、临床表现513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513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514
六、治疗51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15
第四节 限制型心肌病518
四、临床表现519
三、病理生理519
一、分类519
二、病理519
五、辅助检查520
七、治疗52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521
九、常见继发性限制型心肌病522
八、预后522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523
一、流行病学523
第五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523
三、病理524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25
四、临床表现52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526
七、治疗527
一、流行病学528
第六节 克山病528
八、预后528
二、病因529
四、临床表现531
三、病理531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3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533
七、治疗534
一、发病机制536
第七节 酒精性心肌病536
八、预后536
九、预防536
三、临床表现537
二、病理537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538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38
二、病因539
一、流行病学539
六、治疗539
七、预防539
第八节 围生期心肌病539
五、临床表现540
四、病理生理540
三、病理540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541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41
八、治疗542
第九节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543
九、预后543
三、病理54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544
一、概述544
六、治疗54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45
四、临床表现545
一、尿毒症性心肌病546
第十节 少见心肌病546
二、心室肌致密化不全549
三、神经肌肉疾病与心脏病551
第十章 周围血管疾病560
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机理561
一、周围血管病的定义与分类561
第一节 周围血管病概述561
三、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562
四、周围血管检查565
五、周围血管疾病辅助检查技术567
第二节 主动脉瘤569
二、临床表现570
一、病因与机理570
三、检查571
五、治疗572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572
六、预后576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577
一、流行病学577
第三节 大动脉炎577
四、临床表现578
三、病理578
五、实验室检查579
六、诊断580
八、治疗581
七、鉴别诊断581
一、流行病学582
第四节 颈动脉狭窄582
九、预后582
四、临床表现583
三、颈动脉狭窄度的测定方法583
二、病理583
五、辅助检查584
六、诊断585
七、治疗586
一、病因及病理588
第五节 肾动脉狭窄588
三、诊断589
二、临床特征589
四、治疗590
一、病因和病理591
第六节 主动脉夹层591
二、临床表现593
三、辅助检查及诊断技术594
四、处理596
二、临床表现600
一、动脉的增龄变化600
第七节 非粥样硬化型动脉硬化600
一、病因601
第八节 周围动脉栓塞601
三、诊断601
四、治疗601
三、临床表现602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602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603
五、治疗604
六、预后606
一、介入心脏病学的历史和进展608
第一节 总论和基本技术608
第十一章 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608
二、心导管技术的应用范围611
三、介入心脏病学的基本技术615
四、心功能评定的心导管技术617
五、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623
一、适应证选择629
第二节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629
二、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的基本技术630
三、其他几种冠脉介入治疗方式635
四、PCI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及防治637
五、PCI术后再狭窄及防治进展641
六、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试验评价643
第三节 心脏起搏技术646
二、心脏起搏基础知识647
一、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简史647
三、起搏器的适应证651
四、起搏器植入技术656
五、起搏并发症及其处理657
六、起搏器的时间间期658
七、起搏参数的程控660
八、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665
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适应证667
一、射频电流的概念及基本特征667
第四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667
三、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668
四、房室旁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669
五、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671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672
七、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673
第五节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674
八、新的电生理标测技术674
二、经导管封堵术675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675
一、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683
第六节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683
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687
三、其他688
一、术前的评估和准备692
第一节 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692
第十二章 心脏病与外科手术692
三、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处理705
二、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律失常705
一、手术决策709
第二节 心脏手术病人的内科处理709
二、术前评估712
三、术中处理720
四、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处理721
一、心包的解剖731
第一节 概述731
第十三章 心包疾病731
三、心包腔压力与血流动力学733
二、心包的功能733
一、急性心包炎734
第二节 心包积液734
四、心包疾病的分类734
三、不伴心脏压塞的心包积液738
二、慢性和复发性心包炎738
四、心脏压塞740
五、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心包积液742
一、心包缩窄的病理生理755
第三节 心包缩窄755
二、心包缩窄的临床特征756
三、心包缩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757
四、心包缩窄的治疗758
五、缩窄性心包炎759
二、心包缺如760
一、心包囊肿760
第四节 先天性心包疾病760
一、甲状腺疾病与心脏763
第一节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的心血管表现763
第十四章 其他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763
二、嗜铬细胞瘤768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性心脏病769
四、皮质醇增多症性心脏病770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性心脏病771
六、肢端肥大症772
七、糖尿病与心脏病773
八、肥胖症的心血管表现777
九、维生素B1缺乏病与心脏病778
十、血色病的心血管表现779
第二节 风湿性疾病的心血管表现780
一、风湿性疾病的分类780
二、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基础782
三、各种风湿性疾病的心血管表现783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心血管表现792
一、慢性肾衰竭的心血管临床表现793
二、透析治疗的心血管并发症794
第四节 血液系统疾病的心血管表现796
一、贫血性心脏病796
二、白血病的心血管表现797
第五节 其他可能累及心血管的疾病798
一、包虫病798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心血管表现798
二、结节病799
三、莱姆病801
四、直背综合征802
第六节 心脏病与妊娠803
一、妊娠期、产褥期的心血管系统变化803
二、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804
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805
四、心脏病患者妊娠后可能的并发症805
五、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处理806
第一节 概论811
一、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分类811
第十五章 遗传与心血管疾病811
二、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821
三、致病基因的研究策略和方法822
四、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诊断826
五、遗传性心血管病的预防827
六、遗传性心血管病的治疗828
第二节 遗传与某些致心律失常疾病830
一、长QT间期综合征830
二、短QT间期综合征838
三、Brugada综合征839
四、家族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45
五、家族性心房颤动846
第三节 遗传与心肌病847
一、肥厚型心肌病847
二、扩张型心肌病850
三、限制型心肌病853
四、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854
五、继发于其他因素的心肌病854
第四节 遗传与高血压855
一、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855
二、原发性高血压857
第五节 遗传与冠心病859
一、冠心病的遗传基础860
二、冠心病候选基因及基因治疗前景862
第六节 遗传与先天性心脏畸形863
一、先天性间隔缺损863
二、心脏转位865
三、肺静脉异位回流866
四、左心发育畸形867
五、右心发育畸形868
六、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其他染色体位点868
第七节 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所致心血管损害869
一、Marfan综合征870
二、Ehlers-Danlos综合征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