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政通鉴 2 力学卷、治政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政通鉴 2 力学卷、治政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3156911.jpg)
- 徐颂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80146639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政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政通鉴 2 力学卷、治政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卷 力学3
导论3
第一篇 力学致圣8
学习可以改变人生8
孔子论学习10
人不可以不学12
仕而优则学12
不务学问,不能致圣15
学才能安国保民17
不广泛学习就会闭目塞听18
不学习不能提高自身修养18
人之有学,犹物之有治19
学习可增长才智20
博学有利于事业21
为人大须有学问22
做官要有学问23
学习使人有区别25
不学无术乏大体26
第二篇 尊师重教28
人求多闻尽其才28
贤者无常师29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9
通学问贵在能虚己下人31
不耻下问是求知根本32
帝王当以臣子为师33
汉明帝尊师重教34
樊准倡导儒家学风35
要多听取朋友的建议37
慕容廆重学以为用38
立教虽殊而成人同39
以废学为耻,以勤学为贤40
范仲淹捐园兴学41
风俗成则人材出42
身为学者,师表数十年43
培养人才必先正学校44
兴学校则祸乱不生46
学贵得师友帮助47
为政当咨问耆老48
要爱护青年学子49
第三篇 学以致用51
学者所学,宜国家之用51
学以致用真学者52
读书当务其急53
博学有利于政务54
能守一职便可无愧55
德才学乃为政急务57
学通在身实际在用58
官事可习而学问为本59
学以修身致用60
先躬行而后文艺61
物格而后知62
亲见亲历,始得确实63
长官宜习练公事65
从公务中学是真学66
仕宦须学习簿书67
律例必熟习67
律例不可不读68
酷吏传不可不读70
学则闻道,所措必当71
第四篇 解蔽明理72
不好学的六种弊病72
去小智而大智明73
致虚守静溶自然74
投机取巧难成事75
不可局限于片面认识75
博学之人非富者可比77
闲谈莫论他人非78
学习是使人求于内心80
谨防沽名钓誉81
文章可成名亦可败名82
学贵变化气质83
士人要知礼义廉耻84
遇事三思而后行86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88
学必有道在于求91
要多了解先贤的嘉言善行91
事事都从读书起92
第五篇 学无止境94
人有终极,学无止境94
好学无早晚94
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95
勤学数年,免受一生愧辱96
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不能98
寿命短而学无涯99
学贵精研不在仕途101
书籍之利无穷尽103
疑而深思,多有领悟104
不以名望怠于学105
在官也不可废学106
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不及人108
第六篇 勤学有法109
学不求同求独有109
学习要全神贯注110
古人勤学各有法111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112
文章的义理情调113
读书不可急躁114
学习须专一115
读书有先后缓急116
神童也需勤学习118
为文不蹈袭古人119
为学必须用力于根本120
学不惮劳不耻后121
成就学业在于力学不倦122
读书的四种方法124
窥月·望月·玩月126
为学之功有三等126
骄傲有害于学问128
学必由博而致约129
人之为学,不进则退130
广泛学习,不忘宗旨131
第七篇 苦学成才132
有志才能锥刺骨132
布衣之士用志精134
匡衡勤学,穿壁引光135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36
浪子回头金不换137
自课百日习一经137
闻鸡起舞为报国139
欲与名家并驾齐驱140
读书不辍乃知有余141
君臣上下齐读史142
国家治乱应知史143
范仲淹苦学成才145
奔走数百里借书146
遍访名师多读书147
毅然以天下为己任149
第四卷 治政153
导论153
第一篇 政务爱民159
任用贤良,爱护百姓159
圣王以天下为忧160
令苛民易乱161
要同百姓息息相通16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63
治民先治心165
因时施政,令行禁止166
为民不计名利167
兴利除弊,造福一方168
务在积蓄于民171
量入为出,节用爱人172
一道德而同风俗173
兴修水利,除灾富民173
为国为民百折不挠175
先百姓之劳而劳176
政在惠民于生计177
鞠躬尽瘁治黄河179
佐理国事,为国分忧180
宽厚能得众人心181
政尚宽和,民乐从命182
为官岂能丧天良183
用富余财力以工赈灾184
亲自领导百姓生产脱贫185
爱国忧民,惟日不足187
拳拳于民生风俗188
做百姓的仆佣189
第二篇 治政方略191
天地人合,经国长规191
为政策略要合乎天道193
谨听节俭,众民之术194
执政好比上琴弦195
治国之道莫大于无为196
勤俭兴国,骄奢误国198
积贮决定国家存亡199
为政之道,务崇宽惠201
为政宽猛,以宽为先201
言而不行不能治国安民202
不可究小而忘大203
用好自然力、国力、人力205
治国本于财用207
程明道为官之术208
施政要因地制宜209
精核吏事,治尚严肃210
治事应留余地211
初政宜严不宜宽212
强本节用,理财精要214
第三篇 以德治政216
修德以治天下216
慎身,知人,安民217
孔子论为政以德219
尊五美,屏四恶221
仁则荣,不仁则辱222
以不忍人之心行政224
礼制兴而王道成225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227
天之历数在汝躬229
以仁德治天下230
用礼义安定国家232
先德化而后刑罚233
以权位行德政234
推行王道,天下大治235
仁义为丽,道德为威235
正心是立国之本237
七政以齐,风雨不迷238
为国之道在仁信239
积德累业,恩结人心240
天道清明,地道安宁241
不施实惠不可言宽仁243
不浚民以奉上244
仁政不可背离法律246
第四篇 政遵法度248
任可以行法之人248
法令行则国治249
有法不用不如无法250
用律法治政,以礼教爱民251
治理天下要顺应法则255
墨子的为政三原则256
屏“四患”,兴“五政”258
为政不可失信259
逢纪公私分明260
治国二柄赏与罚260
法术明而治势成261
刑罚与德教用得其宜262
崇尚德治,慎施严刑263
执法如山无例外265
秉公断案不唯上268
执法不避权贵269
疾恶纠案,无所顾忌271
言必行,法必举,功必成272
省并官员,各当所任273
省事不如省官274
宁违圣旨,不废成宪276
当官应谙熟法律277
执法犯法受重刑279
法度在于人实施280
第五篇 勤政敬业282
清心勤政,事无不理282
居官以勤字为要283
称职无不恃乎勤285
鉏麑不杀赵宣子286
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287
刘义康敬业勤政288
勤于政事,端正官风289
陶侃朝暮运百甓290
勤于民事功自成291
执事勤谨,昼夜孜孜293
勤于听断,勿委他人294
三公勤于理讼295
居官要清、慎、勤296
官须自做,权不旁落297
事不躬亲,必遭蒙蔽298
为政在勤,勤能补拙299
莅事以勤民少害300
勤政尽职,身体力行301
处理政事不可稽压302
怠惰之祸人有甚于贪酷303
勤以补拙,问以求助305
治政要纤悉周密306
当官不应怕麻烦307
居官要能耐纷烦308
谨守职份,不忽细微309
不可苟且于职事311
居官不可图安逸312
居大位者应精力充沛314
崇实效,去虚文315
第六篇 公平慎政316
慎终如始无败事316
为政不可不慎317
公则天下平矣318
不平则天下倾320
至公无私则天下治321
官有职守应尽责322
居官者不可逃避责任323
思危而危不至325
治乱的根源有三条326
姜太公论治政328
喜怒之时不可妄行328
官员各有其责330
君臣为政之难331
为政应注意防微杜渐332
理国要道,实在公平333
居上位者慎言335
居安思危真宰相336
静而无心故知真337
政事及物,不可轻忽338
履正奉公不媚上339
处事当如持衡341
当官处事以忍为先务342
时刻警惕亡国之道343
欧阳修宽简治开封344
明法律而慎用刑345
第七篇 博采众议347
治国要依靠左右臣贤347
为政之要,务于多闻348
详察“六反”知政理350
内正立而四方定353
不因位高掩己过354
广开言路,听取直谏356
废除“妖言”之罪359
纳谏得天下360
博采众议,公道存焉362
明君兼听纳下365
直词正谏,论道佐时367
天下事不可一人独揽368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370
极治则安,至乱则危371
第八篇 守正不阿372
立政之本在修身372
君欲治,从身始373
正人先正己374
为官不能放纵享乐375
为贫而仕当辞尊居卑378
正确对待“三利三患”379
为官要防止五种过失380
报效国家的四种途径381
正身是治民之本382
黄琼处事刚正不阿382
对上敢于直言384
好忠直,则忠直之言不求而至388
为国远虑,虽死何伤389
忍小忿而存大信390
做君主的十条鉴戒391
不为私利,不阿主上392
政贵以诚相待393
治生于危心,乱生于肆志394
平心处事莫求名396
心地坦诚不媚上397
建功立业,君子之责398
为政之先要立志399
居官不可忽谦401
治政务求其实402
后记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