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络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络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3108738.jpg)
- 吴以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3892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16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1198页
- 主题词:经络-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络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络病学概论3
第一节 络病学的研究范围3
目录3
上篇 络病学总论3
第三节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4
第二节 络病学的研究性质4
一、《内经》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经络学说7
第一节 《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7
第二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7
二、“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12
三、首次论述了络脉与络病,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16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20
一、脏腑辨证21
三、络病证治22
二、六经辨证22
一、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23
第三节 清代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说23
三、记载络病表现24
二、将络病理论用于温热病,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24
四、发展络病治法用药28
一、理论研究30
第四节 当代的继承与发展30
二、临床研究31
三、实验研究32
第三章 中医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35
一、网络层次36
第一节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36
二、空间位置37
三、络脉的结构特点38
一、时速与常度40
第二节 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40
二、络脉气血运行特点41
第三节 络脉的生理功能42
一、经络之络运行经气43
二、脉络之络运行血液49
第四节 气血相关的中医络脉理论特色56
二、血为气之母57
一、气为血之帅57
第五节 中医络脉理论的核心学术价值58
一、经络研究的现状与问题60
附: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60
二、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62
第一节 络病病因65
第四章 络病病因病机65
一、外邪袭络66
二、内伤七情70
三、痰瘀阻络71
四、久病入络72
第二节 病机特点73
五、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73
三、易积成形74
二、易入难出74
一、易滞易瘀74
一、络气郁滞75
第三节 病理机制75
三、络脉绌急76
二、络脉瘀阻76
五、络息成积77
四、络脉瘀塞77
六、热毒滞络78
七、络脉损伤79
八、络虚不荣80
一、病程阶段的连续性81
第四节 络病病机研究的整体观念及气血相关的理论特色81
三、气病血病的相关性82
二、病理类型的交叉性82
第五节 络病是与血瘀证不同的新学术研究领域83
附:络病的现代病理学基础85
一、气络病变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86
二、“脉络—血管系统病变”与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93
三、气络病变对脉络病变的影响110
一、络病辨证历史发展过程113
第一节 络病辨证的历史发展及与传统辨证方法的关系113
第五章 络病辨证113
二、络病辨证与传统辨证方法的关系114
一、辨发病因素115
第二节 络病辨证八要115
二、辨病程久暂118
四、辨寒热虚实120
三、辨阴阳表里120
五、辨气病血病121
六、辨络形络色122
七、辨脏腑病机125
八、辨理化检查137
第三节 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51
二、痹证152
一、疼痛152
三、麻木153
四、痿废154
六、症积155
五、瘫痪155
七、青筋156
九、水肿157
八、出血157
十、斑疹158
第一节 治疗原则——络以通为用159
第六章 络病治疗159
二、虫药通络160
一、辛味通络160
第二节 通络治疗用药特点160
四、络虚通补161
三、藤药通络161
三、络脉绌急162
二、络脉瘀阻162
第三节 络病辨证论治162
一、络气郁滞162
五、络息成积163
四、络脉瘀塞163
七、络脉损伤164
六、热毒滞络164
八、络虚不荣165
一、心络病辨证论治166
第四节 脏腑络病辨证论治166
二、肺络病辨证论治168
三、肝络病辨证论治170
四、脾(胃)络病辨证论治171
五、肾络病辨证论治173
六、脑络病辨证论治174
一、辛香理气176
第一节 流气畅络176
第七章 常用络病治疗药物176
二、辛温通络179
三、辛香开窍185
四、辛窜通络189
第二节 化瘀通络193
一、养血和血通络194
二、辛润活血通络200
三、搜剔化瘀通络202
第三节 软坚散结通络208
一、祛风痰通络216
第四节 祛痰通络216
二、祛湿痰通络218
三、祛热痰通络221
一、息风通络224
第五节 祛风通络224
二、搜风通络230
三、散风通络238
第六节 解毒通络244
第七节 荣养络脉247
第一节 历代医家通络治疗的代表方剂262
一、旋覆花汤262
第八章 络病治疗的代表方剂262
二、大黄?虫丸264
三、鳖甲煎丸267
四、小活络丹269
六、安宫牛黄丸270
五、大活络丹270
七、补阳还五汤273
八、牵正散275
九、活络效灵丹276
一、通心络胶囊277
第二节 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代表药物277
十、补络补管汤277
二、参松养心胶囊281
三、芪苈强心胶囊283
一、养正消积胶囊286
第三节 通络治疗其他疾病的代表药物286
二、重肌灵片289
三、肌萎灵294
四、连花清瘟胶囊298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0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05
中篇 络病理论临床应用305
第一章 心绞痛305
概述305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306
第一节 病因病机306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307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09
一、临床表现309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309
三、诊断标准310
五、治疗311
四、诊断要点311
三、辨证治疗315
二、治疗原则315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315
一、辨证要点315
四、其他疗法317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318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319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322
第一节 病因病机322
第二章 心律失常322
概述322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22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22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323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26
一、临床表现326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326
五、治疗327
四、鉴别诊断327
三、诊断要点327
一、辨证要点33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330
三、辨证治疗331
二、治疗原则331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334
四、其他治疗334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335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339
第一节 病因病机339
第三章 充血性心力衰竭339
概述339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39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39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343
一、临床表现344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344
三、诊断要点346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46
四、鉴别诊断347
五、治疗348
三、辨证治疗350
二、治疗原则35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350
一、辨证要点350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353
四、其他治疗353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354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56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56
第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356
概述356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357
第一节 病因病机357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358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60
一、临床表现360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360
四、鉴别诊断361
三、诊断要点361
五、治疗362
一、辨证要点364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364
三、辨证治疗365
二、治疗原则365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367
四、其他治疗367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368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73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73
第五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73
概述373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374
第一节 病因病机374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375
一、临床表现376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376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77
四、鉴别诊断378
三、诊断要点378
五、治疗379
一、辨证要点38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380
三、辨证治疗381
二、治疗原则381
四、其他治疗383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384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384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86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86
第六章 高血压病386
概述386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388
第一节 病因病机388
一、临床表现392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392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392
二、临床类型393
四、诊断要点394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94
六、治疗396
五、鉴别诊断396
二、治疗原则399
一、辨证要点399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399
三、辨证治疗400
四、其他治疗402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404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405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408
第一节 病因病机408
第七章 高脂血症408
概述408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08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08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409
三、诊断要点411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411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411
一、临床表现411
五、治疗412
四、鉴别诊断412
一、辨证要点413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413
二、治疗原则414
三、辨证治疗415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417
四、其他治疗417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419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22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22
第八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422
概述422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423
第一节 病因病机423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426
一、临床表现429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429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430
四、治疗43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432
一、辨证要点434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434
三、辨证治疗435
二、治疗原则435
四、其他治疗438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440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440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50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50
第九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
概述450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451
第一节 病因病机451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452
一、临床表现454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454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455
四、鉴别诊断456
三、诊断要点456
五、治疗457
二、治疗原则459
一、辨证要点459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459
三、辨证治疗460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463
四、其他治疗463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464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69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69
第十章 雷诺病和雷诺征469
概述469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470
第一节 病因病机470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472
一、临床表现473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473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474
五、治疗475
四、鉴别诊断475
三、诊断要点475
一、辨证要点477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477
三、辨证治疗478
二、治疗原则478
四、其他治疗481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483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483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485
第一节 病因病机485
第十一章 红斑性肢痛症485
概述48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85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85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486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487
一、临床表现487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487
四、鉴别诊断488
三、诊断要点488
五、治疗489
二、治疗原则490
一、辨证要点49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490
三、辨证治疗491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494
四、其他治疗494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495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98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498
第十二章 运动神经元疾病498
概述498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00
第一节 病因病机500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04
一、临床表现505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05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06
四、鉴别诊断507
三、诊断要点507
五、治疗508
一、辨证要点509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509
三、辨证治疗510
二、治疗原则510
四、其他治疗514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515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515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22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22
第十三章 格林—巴利综合征522
概述522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23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23
第一节 病因病机523
一、临床表现524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24
三、诊断要点525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25
四、鉴别诊断526
五、治疗527
一、辨证要点528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528
三、辨证治疗529
二、治疗原则529
四、其他治疗531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532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533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35
第一节 病因病机535
第十四章 脊髓空洞症535
概述53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35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35
一、临床表现537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37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37
三、诊断要点538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38
五、治疗539
四、鉴别诊断539
三、辨证治疗540
二、治疗原则54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540
一、辨证要点540
四、其他治疗542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543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543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47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47
第十五章 重症肌无力547
概述547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48
第一节 病因病机548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50
一、临床表现552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52
三、诊断要点553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53
五、治疗554
四、鉴别诊断554
一、辨证要点556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556
三、辨证治疗557
二、治疗原则557
四、其他治疗559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560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560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62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62
第十六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562
概述562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63
第一节 病因病机563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64
一、临床表现566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66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70
三、诊断要点571
五、治疗575
四、鉴别诊断575
三、辨证治疗576
二、治疗原则576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576
一、辨证要点576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578
四、其他治疗578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579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80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80
第十七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580
概述580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81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81
第一节 病因病机581
一、临床表现582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82
三、诊断要点584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584
四、鉴别诊断585
五、治疗586
一、辨证要点588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588
三、辨证治疗589
二、治疗原则589
四、其他治疗591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592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592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9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595
第十八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595
概述595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596
第一节 病因病机596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598
一、临床表现599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599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02
四、鉴别诊断605
三、诊断要点605
五、治疗606
一、辨证要点61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610
三、辨证治疗611
二、治疗原则611
四、其他治疗613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615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616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18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18
第十九章 皮肌炎618
概述618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619
第一节 病因病机619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620
一、临床表现621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621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22
三、诊断要点624
五、治疗625
四、鉴别诊断625
一、辨证要点626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626
三、辨证治疗627
二、治疗原则627
四、其他治疗629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630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631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34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34
第二十章 硬皮病634
概述634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635
第一节 病因病机635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636
一、临床表现637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637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39
五、治疗640
四、鉴别诊断640
三、诊断要点640
一、辨证要点642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642
三、辨证治疗643
二、治疗原则643
四、其他治疗645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646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646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650
第一节 病因病机650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肾病650
概述650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50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50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652
一、临床表现653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653
三、诊断要点654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54
五、治疗655
四、鉴别诊断655
一、辨证要点656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656
三、辨证治疗657
二、治疗原则657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660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660
四、其他治疗660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665
第一节 病因病机665
第二十二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65
概述66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65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65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666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68
一、临床表现668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668
三、诊断要点669
四、治疗670
三、辨证治疗673
二、治疗原则673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673
一、辨证要点673
四、其他治疗675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676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676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80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80
第二十三章 慢性胃炎680
概述680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681
第一节 病因病机681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682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84
一、临床表现684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684
三、诊断要点686
五、治疗687
四、鉴别诊断687
一、辨证要点688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688
三、辨证治疗689
二、治疗原则689
四、其他治疗691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693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693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9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695
第二十四章 肝硬化695
概述695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696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696
第一节 病因病机696
一、临床表现697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697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699
三、诊断要点700
五、治疗701
四、鉴别诊断701
二、治疗原则702
一、辨证要点702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02
三、辨证治疗703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05
四、其他治疗705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06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08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08
第二十五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708
概述708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709
第一节 病因病机709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710
一、临床表现713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713
五、治疗716
四、鉴别诊断716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716
三、诊断要点716
三、辨证治疗719
二、治疗原则719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19
一、辨证要点719
四、其他治疗723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24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24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27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27
第二十六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727
概述727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728
第一节 病因病机728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729
一、临床表现732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732
三、诊断要点733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733
五、治疗734
四、鉴别诊断734
一、辨证要点736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36
三、辨证治疗737
二、治疗原则737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41
四、其他治疗741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42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45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45
第二十七章 肾病综合征745
概述745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746
第一节 病因病机746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747
一、临床表现749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749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750
五、治疗751
四、鉴别诊断751
三、诊断要点751
一、辨证要点753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53
三、辨证治疗754
二、治疗原则754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57
四、其他治疗757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58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61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61
第二十八章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761
概述761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762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762
第一节 病因病机762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763
一、临床表现763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763
五、治疗764
四、鉴别诊断764
三、诊断要点764
二、治疗原则766
一、辨证要点766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66
三、辨证治疗767
四、其他治疗769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70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70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73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73
第二十九章 紫癜性肾炎773
概述773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774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774
第一节 病因病机774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776
一、临床表现776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776
五、治疗777
四、鉴别诊断777
三、诊断要点777
一、辨证要点778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78
三、辨证治疗779
二、治疗原则779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81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81
四、其他治疗781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86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786
第三十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786
概述786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787
第一节 病因病机787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788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790
一、临床表现790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790
四、鉴别诊断791
三、诊断要点791
五、治疗792
二、治疗原则795
一、辨证要点795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795
三、辨证治疗796
四、其他治疗798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799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799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01
概述801
第三十一章 突发性耳聋801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02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804
第一节 病因病机804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806
一、临床表现807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807
四、鉴别诊断808
三、诊断要点808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808
五、治疗809
三、辨证治疗812
二、治疗原则812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812
一、辨证要点812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814
四、其他治疗814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815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16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16
第三十二章 面神经炎816
概述816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817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817
第一节 病因病机817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818
一、临床表现818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818
四、鉴别诊断819
三、诊断要点819
五、治疗820
三、辨证治疗821
二、治疗原则821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821
一、辨证要点821
四、其他治疗823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825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825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830
第一节 病因病机830
第三十三章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830
概述830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30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30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833
一、临床表现834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834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835
五、鉴别诊断837
四、重症病例诊断标准837
三、诊断要点837
六、治疗838
二、治疗原则840
一、辨证要点840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840
三、辨证治疗841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846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48
一、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848
第三十四章 乳腺增生病848
概述848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849
一、西医学病因病理849
第一节 病因病机849
一、临床表现850
第二节 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850
四、鉴别诊断851
三、诊断要点851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851
五、治疗852
三、辨证治疗853
二、治疗原则853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853
一、辨证要点853
四、其他治疗855
第四节 预后与调护856
附: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857
第一节 通心络的研发过程861
第一章 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防治代表方药——通心络861
下篇 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防治血管病变研究861
第二节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的理论探讨862
第二章 通心络防治血管病变作用研究867
血管内皮NO系统与“络以通为用”868
通心络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内皮功能损害及其机制的研究871
通心络对高胆固醇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VCAM-1 mRNA表达量的影响875
通心络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生内皮功能的影响879
通心络对兔实验性动脉硬化引起内皮功能失调的保护作用881
通心络抑制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883
MMPs/TIMPs在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和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887
通心络对实验家兔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的抑制作用890
通心络对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修复作用896
通心络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898
通心络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阻力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影响900
通心络对高血压大鼠血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902
通心络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904
通心络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眼底病变的疗效观察907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斑块组织学构成机理的临床研究909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AG及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913
实验家兔血管球囊损伤后VSMC增殖、迁移及通心络作用研究915
通心络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MAPK表达的影响及机制919
通心络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和血管重构的影响923
通心络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926
通心络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研究930
通心络对家兔主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934
通心络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936
通心络胶囊对血脂及血黏状态的临床研究939
第三章 通心络防治心血管病研究942
通心络改善缺血心肌供血的N0机制研究943
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946
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影响的临床研究950
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952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956
低分子肝素联合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959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指标的影响961
通心络胶囊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甲襞微循环的观察962
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96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966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968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量效时效的临床观察970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973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的影响974
通心络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976
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干预978
通心络胶囊抑制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980
通心络、卡维地洛及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983
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血管内皮和微血管功能保护的对比研究985
通心络胶囊在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989
通心络胶囊对心肌顿抑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992
通心络胶囊对心肌顿抑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作用的观察994
通心络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疗效的分析997
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999
通心络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1001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改变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1003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循环—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1007
通心络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ase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1010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影响1013
通心络胶囊对青壮年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1015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的研究1016
通心络胶囊对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1018
通心络对冠心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1020
通心络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栓素B2及脂质水平的影响1022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1023
通心络与硝酸甘油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分析1025
通心络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1027
通心络胶囊对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及意义1028
通心络胶囊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1030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1033
通心络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电图缺血性改变98例1034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通心络治疗对血清sCD40L的影响1036
通心络胶囊治疗病窦综合征的临床观察1038
第四章 通心络防治脑血管病研究1041
SPECT脑灌注显像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小灶性脑梗死临床疗效1042
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1045
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1050
通心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1053
通心络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1057
通心络对大鼠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1059
通心络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1062
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微血管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1065
通心络预处理对海马脑片缺氧损伤的影响1068
通心络促脑缺血后毛细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1072
应用SPECT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1075
通心络胶囊对麻醉犬脑血管的影响1077
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一氧化氮的影响1079
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1081
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082
通心络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对照研究1085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患者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观察1087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1091
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临床作用的研究1093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Plg、AT-Ⅲ含量的影响1095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1097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1099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外周血粒细胞CDll/CDl8表达的临床研究1103
通心络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研究的报告1105
通心络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1107
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的疗效1109
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和TCD研究1110
通心络胶囊联合维脑路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1112
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1113
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160例1115
第五章 通心络防治周围血管病变研究1117
通心络胶囊对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影响1117
第六章 通心络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研究1125
PAI-1 mRNA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及通心络胶囊对其干预作用研究1125
蛋白C在鼠糖尿病模型中的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干预观察1128
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1130
通心络减少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尿白蛋白的临床研究1133
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1135
通心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1138
通心络胶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1139
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伴高黏滞血症血小板粘附和细胞因子的影响1142
第七章 通心络其他研究1145
通心络胶囊毒理学实验1145
通心络胶囊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148
通心络胶囊缓解高血压病神经症状疗效分析1151
通心络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0例1153
通心络胶囊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