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3083407.jpg)
- 张仲涛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4275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1
一、实事求是是观念更新的前提1
(一)20世纪中国三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以观念变革为前提1
目录前言1
(二)坚持实事求是,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3
二、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情,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6
(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9
三、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10
(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第二次革命10
(二)实事求是与人的观念解放12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状况26
(一)社会的基本情况26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26
(二)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上的主要弊端28
(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弊端的原因分析30
二、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32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33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36
三、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41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41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45
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48
(一)前苏联改革与我国改革——两条道路,两种命运48
(二)改革的目的——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7
五、渐进式改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61
(一)渐进式改革与我国国情62
(二)渐进式改革的具体举措62
(三)渐进式改革的实践启示65
第三章 “经济建设中心论”是邓小平改革实践中首先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67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弊端分析67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弊端67
(二)“左”倾思想的根源分析76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88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8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中心论”的立论依据91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94
三、科教兴国与“经济建设中心论”10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科教兴国100
(二)科教兴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102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104
一、我国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104
(一)苏联模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蓝本105
(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06
(三)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109
二、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性110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根据110
(二)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运行体制112
(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114
(四)市场经济体制不决定社会的性质1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的确立及其辩证分析1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的确立117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分析126
第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29
一、民主与法制的产生及其作用129
(一)民主与法制是历史范畴129
(二)民主与法制: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131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历史回顾134
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34
(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39
(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42
(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4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个历史过程148
(一)社会历史条件与民主法制建设148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50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目标153
一、价值观与社会历史条件153
(一)价值与价值观、价值观念153
(二)价值观的本质156
(三)价值观与社会历史条件158
二、社会转型对价值观的影响160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及其评价160
(二)社会转型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16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174
(一)个人与集体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175
(二)个人与集体之间是一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双向关系176
四、建构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型价值观177
(一)“两个文明”一起抓177
(二)树立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179
(三)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目标183
第七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改革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19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主义19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91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分析195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及其重新认识197
(一)“二战”前姿本主义的历史状况及其对它的认识198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它的认识203
(三)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分析206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215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卓越贡献216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21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性的探索223
(一)社会主义的共性22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性225
第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3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231
(一)时代背景231
(二)基本内容233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中国共产党236
(一)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36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中国共产党241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246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246
第九章 社会主义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246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50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56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59
(一)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59
(二)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260
(三)诚信与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264
(四)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266
(五)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6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270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70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79
(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86
后记293
主要参考书目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