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罪与刑的探索之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亚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410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刑法-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罪与刑的探索之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区别的界限1
一、确定界限的理论依据 2
二、行为状态是区别“两罪”的界限 3
三、可能结果是“界限”上的质点 4
四、其他方面的确定及其在“区别”中的作用 9
五、几种较难认定的情况 11
论刑法关系及其转化17
一、刑法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17
二、犯罪关系的形成及其主体 20
三、刑法关系和犯罪关系中的意志因素 22
四、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 23
五、犯罪的因果关系 26
六、犯罪主体负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 29
七、刑罚关系的建立和刑法关系的恢复 32
试论刑事法律关系34
一、刑事法律关系的三种类型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34
二、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 36
论法条竞合的从重选择45
附录:法条竞合不能从重选择——与冯亚东同志商榷52
法条竞合可以从重选择——与肖开权同志再商榷56
论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61
一、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决定性因素 61
二、间接故意犯罪结果的形态 63
三、间接故意犯罪的目的和意志中的主导倾向 64
四、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法律评断 67
五、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认定 68
一、主观结果的存在 72
析故意犯罪的主观结果72
二、主观结果与客观结果之区别与联系 73
三、主观结果是犯罪意志中的核心因素 73
四、主观结果对犯罪性质的决定性意义 74
五、主观结果与犯罪目的之联系与区别 75
六、主观结果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77
析海关法中有关走私罪条款的适用80
一、海关法对走私罪罪状的补充和修改 80
二、海关法规定法人和自然人可同时成为走私罪的主体 82
三、海关法对走私罪的法定刑补充规定了罚金 85
我国刑法中法定刑的规定方式新析87
一、关于刑种的规定方式 88
二、关于幅度的规定方式 90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探疑92
一、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划分采取的是双重三分制 92
二、刑事责任能力包括犯罪能力和受罚能力两个方面 95
试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罪100
一、关于《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的罪名问题 101
二、关于该罪犯罪构成的要件 102
三、几个有关的具体问题 108
再论犯罪的本质——兼谈刑罚的有效性问题111
一、传统理论未能揭示出犯罪同一般违法行为的“质差” 112
二、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质差在于制裁手段的不同 114
三、关于刑罚同犯罪的先后制约关系 118
四、对犯罪概念的定义及特征的表述 120
五、应受刑罚惩罚性同法律后果是有严格区别的 123
六、由应受刑罚惩罚性的本质所引起的一些思考 126
谈谈模糊语言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133
一、由于案件的事实未能查证清楚而使用模糊语言 135
二、由于考虑司法文书的语言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使用模糊语言 137
再论工人能否成为贪污罪主体的问题140
立法只能是一种超前的活动146
法律控制与宽容精神149
刑法之罪与道德之恶155
一、形式上的刑事违法 162
刑事违法性与犯罪构成162
二、法定犯罪构成的理论化倾向 163
三、犯罪构成的分解及其要件 168
论严格责任原则171
试论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177
一、持有型犯罪的基本含义及种类 177
二、关于拒不说明型的持有型犯罪 178
三、关于单纯持有型犯罪 181
析受贿罪与渎职罪的竞合问题184
一、问题的提出 184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 185
三、关于法条竞合问题 187
四、关于受贿罪与渎职罪竞合的具体处理 191
论奸淫幼女罪的“明知”问题——兼论幼女标准的确定193
一、关于“幼女”的确定标准及年龄规定 193
二、奸淫幼女罪是否应以“明知”为条件 196
三、对奸淫幼女案的个案处理 202
关于刑法学研究的层面划分问题206
一、问题的提出 206
二、关于注释刑法学 208
三、关于概念刑法学 216
四、关于理论刑法学 226
关于死刑限制适用的一点思考235
犯罪既遂标准新论——以刑法目的为视角的剖析238
一、既有学说之评析 238
二、当代刑法应有之观念及犯罪未遂的立法根据 242
三、犯罪既遂的确认标准:犯罪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造成实害 244
四、犯罪既遂类型的界说 247
第一个问题:问题意识的形成 253
刑法中的价值论方法253
第二个问题:关于事实价值二元论 255
第三个问题:对社会危害性的规范性评价 263
第四个问题:关于临界点和模糊学的问题 265
论抢劫罪客体要件之意义273
一、犯罪客体的功能与作用 273
二、抢劫罪犯罪客体的内部逻辑构造 276
三、抢劫罪双重犯罪客体对其行为方式认定的影响 278
四、客体理论在抢劫罪其他问题上的应用 284
刑法因果关系再探讨287
一、刑法评价对象的确定化:因果关系之机能剖析 288
二、因果关系学说纷乱揭秘:我国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批判 294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再构造 296
四、罪过:确定刑法评价对象的主观侧面 303
五、几种犯罪类型之因果关系 305
再谈刑法的解释问题309
一、刑法的实际运作过程与刑法解释的有限范围 309
二、刑法解释的机理:解释中的悖论 313
三、刑法解释的统一性与案件结论的惟一性 316
四、刑法解释的统一标准:法的精神 319
再谈对未成年被害人年龄的明知问题——一种刑事一体化及刑事政策的分析思路329
一、问题的提出 329
二、问题的症结 332
三、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 334
四、问题的解结:罪过原则的例外 336
五、普林斯规则的窘境与启示 340
六、平衡与补救 343
犯罪构成模型论346
一、关于犯罪构成属性之观点概览 347
二、犯罪构成的源与流 348
三、犯罪构成属性之己见——模型论 350
四、犯罪构成“四要件”体系之辩说 355
五、不同法系犯罪构成之方法论意义 358
犯罪构成之“模型”意义解析364
一、为什么把犯罪构成看做一种“模型” 364
二、犯罪构成的本体属性问题 367
三、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分解 375
四、苏式体系的缺陷和弥补 380
平等观念与中国社会393
一、平等中的“不平等”悖论 393
二、世俗生活中平等的安排 394
三、平等氛围中的“和谐” 396
四、“造反有理”的义理及传统 398
五、“平政爱民”与循环怪圈 400
六、“存天理,灭人欲” 403
价值冲突与自然法的诞生407
一、平等与自由的初始含义 407
二、生存方式与观念形态 409
三、反自然的自然法 412
四、价值冲突中蕴构的自然法 416
五、私法文化及权利观念 423
六、自然法的厄运 429
七、自然法的真精神 433
黄土地上的想像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