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
  • 周宜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198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乡村医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概况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二、中医学术的现代研究7

三、中医学术的对外交流8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9

一、整体观念9

二、辨证论治10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11

一、主要内容11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17

一、主要内容18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及正确运用24

第3章 脏象26

第一节 脏腑26

一、五脏27

二、六腑36

三、奇恒之府39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39

第二节 气、血、津液43

一、气43

二、血46

三、津液47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9

第4章 病因51

第一节 六淫51

一、风52

二、寒52

四、湿53

三、暑53

六、火(热)54

五、燥54

第二节 疠气55

一、致病特点55

二、疫疠发生与流行的有关因素55

第三节 七情56

一、与内脏气血的关系56

二、致病特点56

第四节 饮食与劳逸57

一、饮食致病57

二、劳逸致病58

第五节 寄生虫与外伤58

一、寄生虫58

第六节 痰饮与瘀血59

一、痰饮59

二、外伤59

二、瘀血60

第5章 诊法62

第一节 望诊62

一、望神62

二、望色63

三、望形态64

四、望头与发65

五、望五官65

六、望皮肤66

七、望舌67

八、望排泄物与分泌物70

九、望小儿指纹70

第二节 闻诊71

一、听声音71

二、嗅气味72

一、问诊的方法73

第三节 问诊73

二、问诊的内容74

附:十问歌79

第四节 切诊80

一、脉诊80

二、按诊84

第6章 辨证86

第一节 八纲辨证86

一、表里87

二、寒热88

三、虚实90

四、阴阳91

五、八纲的相互关系92

第二节 脏腑辨证92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93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94

三、脾与胃病辨证96

四、肝与胆病辨证9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00

六、脏腑兼病辨证102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105

一、卫分证105

二、气分证105

三、营分证106

四、血分证106

第四节 六经辨证107

一、太阳病证107

二、阳明病证108

三、少阳病证108

四、太阴病证108

五、少阴病证108

六、厥阴病证109

一、未病先防110

第7章 预防与治则治法110

第一节 预防110

二、既病防变111

第二节 治则111

一、治病求本111

二、扶正祛邪113

三、调整阴阳114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15

第三节 治法116

一、汗法116

二、吐法116

三、下法116

四、和法116

七、消法117

八、补法117

六、清法117

五、温法117

第8章 中药119

第一节 基本知识119

一、中药的炮制119

二、中药的性能121

三、中药的应用124

一、解表药127

第二节 常用中药127

二、清热药131

三、泻下药138

四、祛风湿药140

五、芳香化湿药143

六、利水渗湿药144

七、温里药146

八、理气药147

九、消食药149

十、活血祛瘀药150

十一、止血药154

十二、补益药156

十三、止咳平喘化痰药164

十四、安神药168

十五、平肝熄风药170

十六、开窍药173

十七、固涩药174

十八、驱虫药177

十九、外用药178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180

第9章 方剂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89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89

三、方剂的剂型190

第二节 常用方剂191

一、解表剂191

二、泻下剂193

三、和解剂195

四、清热剂196

五、温里剂200

六、补益剂202

七、安神剂205

八、开窍剂206

九、理气剂207

十、理血剂209

十一、治风剂210

十二、祛湿剂212

十三、祛痰剂214

第10章 经络217

第一节 概述217

一、经络的概念217

一、名称与分布规律218

第二节 十二经脉21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21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218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219

三、表里关系219

四、流注次序220

第三节 奇经八脉220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221

一、说明病理变化221

二、指导诊断221

三、指导治疗222

四、指导预防222

第11章 针灸223

第一节 腧穴概论223

一、腧穴与经络的关系223

二、腧穴的分类223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223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224

第二节 十四经循行及常用腧穴227

一、手太阴肺经穴227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228

三、足阳明胃经穴230

四、足太阴脾经穴232

五、手少阴心经穴233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234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235

八、足少阴肾经穴238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239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240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242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244

十三、任脉穴245

十四、督脉穴246

十五、经外奇穴248

第三节 针灸方法249

一、针法249

二、灸法254

第四节 针灸治疗256

一、选穴原则256

二、选穴方法256

附:拔火罐257

第12章 推拿260

第一节 概述260

第二节 推拿方法261

一、推拿手法261

二、推拿介质264

附1:捏脊264

附2:刮痧266

一、感冒269

第一节 内科病证269

第13章 常见病证治269

二、咳嗽272

三、喘证275

四、胃痛279

五、呕吐283

六、痢疾286

七、泄泻289

八、黄疸292

九、胁痛295

十、水肿297

十一、淋证301

十二、痹证304

十三、心悸307

十四、胸痹310

十五、头痛314

十六、眩晕317

十七、中风319

十八、消渴324

十九、内伤发热327

二十、郁证330

第二节 外科病证334

一、湿疹334

二、瘾疹336

三、乳痈338

四、肠痈341

五、烧伤343

第三节 妇科病证345

一、痛经345

二、闭经348

三、崩漏351

四、绝经前后诸证353

五、带下病355

六、妊娠恶阻357

七、滑胎359

八、产后发热360

九、缺乳362

十、不孕症363

第四节 儿科病证365

一、麻疹365

二、惊风368

三、疳证374

四、痄腮377

五、顿咳379

六、厌食381

七、遗尿383

八、虫证385

九、小儿夏季热389

十、小儿泄泻390

常见病证治方剂索引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