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2996266.jpg)
- 杨学兵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43577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毛泽东思想-高等学校-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科学内涵7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8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9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3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21
一、毛泽东思想22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2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23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33
(四)在新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精神实质35
(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3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36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贯穿始终的精髓39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4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4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5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5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5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56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58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60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63
第四章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65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66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66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67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70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73
(一)适合和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73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其评价77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78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78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79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理论8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8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8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8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8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主要特征8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9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91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93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95
(一)社会主义本质95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9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01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04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04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06
(三)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07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1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1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14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115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16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1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19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19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20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22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24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24
(二)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127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128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35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3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136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38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140
(一)人民民主专政140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1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43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4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45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47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47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48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49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149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51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5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54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55
(一)文化和文化建设15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内涵156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59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159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任务161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6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65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任务166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方针167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68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168
(二)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169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71
第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73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74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174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76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177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180
(一)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181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181
三、创新社会管理184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184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185
第十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89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190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190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和重要意义192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194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94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95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196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96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197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198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99
第十一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203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意义204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204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207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209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与回归209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11
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12
(一)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213
(二)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215
第十二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19
一、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220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220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23
二、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225
(一)中国的国际战略226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32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3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39
(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39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41
(三)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43
(四)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44
(五)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24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46
(一)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246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52
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59
后记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