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佃贵,陈忠义主编;王艳君,魏玮,李培富,王海成,胡剑北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95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中医学-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6
四、中西医学之比较6
上篇 基础理论10
第1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1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第三节 精气学说16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16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6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7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相互关系18
第2章 藏象20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20
第二节 脏腑21
一、五脏21
二、六腑25
三、奇恒之府26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27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29
一、精29
二、气29
三、血31
四、津液31
五、神32
第3章 经络33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33
一、经络的概念3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33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36
一、经络的功能36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37
第4章 病因病机38
第一节 病因38
一、六淫38
二、七情内伤41
三、饮食失宜41
四、其他因素41
第二节 病机43
一、邪正盛衰43
二、阴阳失调43
三、升降失常45
第5章 诊法47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47
一、基本原理47
二、运用原则47
第二节 四诊48
一、望诊48
二、闻诊54
三、问诊55
四、切诊58
第6章 辨证62
第一节 八纲辨证62
一、阴阳62
二、表里63
三、寒热63
四、虚实64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64
第二节 脏腑辨证6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6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66
三、脾与胃病辨证67
四、肝与胆病辨证6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69
六、脏腑兼病辨证70
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71
一、气病辨证71
二、血病辨证72
三、气血同病辨证72
四、痰饮辨证73
第四节 六经辨证73
一、太阳病证73
二、阳明病证74
三、少阳病证74
四、太阴病证74
五、少阴病证74
六、厥阴病证74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74
一、卫分证75
二、气分证75
三、营分证75
四、血分证75
第六节 三焦辨证76
第7章 治则与治法77
第一节 治则77
一、治病求本77
二、扶正祛邪78
三、调整阴阳79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9
第二节 治法80
第8章 中药8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82
一、中药的炮制82
二、中药的性能82
三、中药的用法83
第二节 常用中药85
一、解表药85
二、清热药87
三、泻下药91
四、祛风湿药92
五、芳香化湿药93
六、利水渗湿药94
七、温里药95
八、理气药96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96
十、止血药98
十一、活血化瘀药99
十二、平肝息风药100
十三、安神药101
十四、收涩药101
十五、补益药102
十六、开窍药106
十七、消食药107
十八、驱虫药108
十九、催吐药108
二十、外用药109
第9章 方剂111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111
一、方剂的组成111
二、方剂的剂型112
第二节 常用方剂113
一、解表剂113
二、治风剂115
三、祛湿剂116
四、清热剂118
五、和解剂120
六、泻下剂121
七、消导剂122
八、祛痰剂122
九、温里剂123
十、理气剂124
十一、理血剂124
十二、补益剂126
十三、安神剂128
十四、开窍剂129
十五、固涩剂130
第10章 针灸学143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143
一、针法143
二、灸法150
三、取穴法152
第二节 腧穴153
一、十四经穴153
二、经外奇穴176
第三节 其他针法181
一、三棱针181
二、皮肤针182
三、皮内针182
四、耳针183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185
一、治则185
二、特定穴位的运用186
三、常用针灸处方189
下篇 临床部分192
第11章 内科病证192
第一节 感冒192
第二节 咳嗽193
第三节 哮证195
第四节 喘证196
第五节 血证198
第六节 心悸202
第七节 胸痹204
第八节 不寐205
第九节 郁证207
第十节 癫狂209
第十一节 痫证210
第十二节 胃痛212
第十三节 呕吐214
第十四节 泄泻215
第十五节 痢疾217
第十六节 腹痛219
第十七节 便秘221
第十八节 胁痛223
第十九节 黄疸224
第二十节 积聚226
第二十一节 臌胀227
第二十二节 头痛229
第二十三节 眩晕231
第二十四节 中风233
第二十五节 腰痛236
第二十六节 水肿237
第二十七节 淋证240
第二十八节 消渴242
第二十九节 痹证243
第三十节 痿证245
第三十一节 内伤发热246
第12章 外科病证250
第一节 总论250
一、病因病机250
二、辨证250
三、治法252
第二节 各论254
一、痈254
二、疖255
三、疔255
四、乳痈256
五、瘰疬257
六、缠腰火丹258
七、脱疽258
第13章 妇科病证260
第一节 月经病260
一、月经先期260
二、月经后期261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262
四、月经过多263
五、月经过少263
六、痛经264
七、闭经265
八、崩漏266
第二节 带下病267
第三节 妊娠病268
一、妊娠恶阻269
二、妊娠腹痛269
三、胎漏、胎动不安270
四、堕胎、小产、滑胎271
五、妊娠肿胀272
第四节 产后病273
一、产后血晕273
二、产后恶露不绝273
三、产后发热274
四、产后身痛275
五、缺乳276
第五节 妇科杂证277
一、癥瘕277
二、不孕症278
三、妇人腹痛279
四、阴痒280
第14章 儿科283
第一节 肺炎喘嗽283
第二节 小儿惊风285
第三节 水痘288
第四节 百日咳289
第五节 痄腮290
第六节 厌食291
第七节 疳积292
第八节 紫癜293
第九节 遗尿294
第十节 夜惊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