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药理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药理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2866114.jpg)
- 李家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27053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1496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15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药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1章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3
1 临床药理学的兴起与发展3
1.1 什么是临床药理学3
1.2 为什么需要临床药理学3
1.3 临床药理学迅速发展的原因5
1.4 中国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5
1.5 促使中国临床药理学迅速发展的因素6
2 临床药理学的任务7
2.1 新药研究与评价7
2.2 市场药物再评价7
2.3 药物不良反应监察8
2.4 治疗药物应用与病人会诊9
2.5 教学与培训10
2.6 技术与咨询服务11
3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12
3.1 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12
3.2 药物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13
3.3 药物治疗学正在经历的革命14
3.4 临床药理学是药物治疗学的科学基础16
3.5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17
第2章 药物制剂、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的关系20
1.2 控释剂型21
1.1 常用剂型21
1 药物制剂21
1.3 透皮给药系统24
1.4 贮库制剂24
1.5 靶向给药系统25
1.6 毫微粒27
1.7 前体药28
2 给药途径28
2.1 注射给药28
2.2 胃肠道给药29
2.6 透皮给药30
2.5 吸入给药30
2.4 直肠给药30
2.3 舌下及颊粘膜吸收30
2.7 其他给药途径31
3 生物利用度与制剂关系31
3.1 生物利用度的概念31
3.2 生物利用度的测定32
3.3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33
4 制剂的生物等效性34
4.1 生物等效性试验35
4.2 需做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药物36
第3章 药物吸收、体内分布和细胞膜屏障作用39
1 细胞膜与生物膜39
1.1 生物膜40
1.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41
1.3 药物跨膜转运42
2 药物的吸收44
2.1 口服给药的吸收45
2.2 肌内注射的吸收46
2.3 皮下注射的吸收46
2.4 直肠内给药的吸收47
2.5 肺部的药物吸收47
2.6 皮肤或粘膜搽贴药物的吸收47
3 药物的分布48
3.1 分布的情况48
3.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50
3.3 药物在组织的分布54
3.4 体内特殊屏障与药物的分布关系56
第4章 药物的生物转化62
1 药物生物转化的化学途径及部位63
1.1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微粒体药物代谢系统)64
1.2 微粒体药物氧化反应类型举例69
1.3 其他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70
1.4 结合反应(Ⅱ相反应)71
1.5 药物代谢酶的抑制73
1.6 酶诱导作用75
2 药物代谢的过程和结果75
2.1 直接转化而失去药理活性75
2.3 药理活性经代谢转化而改变76
2.2 经代谢而产生具药理活性的药物76
3 药物代谢在临床上的重要性77
3.1 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性在新药临床研究中的意义77
3.2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在临床上的意义80
3.3 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81
3.4 药物与内源性物质的结合反应82
3.5 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82
3.6 年龄和性别对药物代谢的影响83
第5章 药物的肾脏排泄85
1 药物的肾脏排泄过程85
1.1 肾小球的滤过85
1.2 肾小管的排泌86
1.3 肾小管的重吸收87
2 肾脏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88
2.1 对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88
2.2 对药物分布的影响88
2.3 对血浆蛋白全结合的影响88
2.4 对药物代谢的影响89
2.5 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89
2.6 药物从肾脏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92
3 肾脏病时药物的应用93
3.1 抗微生物药物93
3.2 心血管系统的药物94
3.3 降糖药96
3.4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96
3.6 麻醉药97
3.10 环孢素A98
3.9 别嘌呤醇98
4 药物引起肾脏的不良反应98
3.8 西咪替丁,呋喃硝胺98
3.7 氯贝丁酯98
4.1 非甾体抗炎药99
4.2 抗微生物药物99
4.3 其他药物100
4.4 影响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药物100
5 肾功能不良时药物剂量的调整101
5.1 用计算图估计药物消除的参数101
5.3 肾功能的估算102
5.4 一些药物的剂量特殊估算102
5.2 病人的给药方案102
5.5 应用计算图的注意事项103
第6章 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105
1 影响血药浓度的药代动力学因素107
2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108
2.1 药代动力学中的动力学过程108
2.2 房室模型110
2.3 药物的体内分布112
2.4 药物的消除113
2.5 药物的清除率115
2.6 药物吸收动力学119
3 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及实例126
3.1 一室模型127
3.2 二室模型128
3.3 三室模型130
3.4 尿药排泄量作药代动力学分析130
4 图解法求药代动力学参数133
4.1 主算图的运用原则134
4.2 肾衰副算图136
4.3 积蓄副算图137
5 药代动力学的非房室模型分析统计矩138
5.1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138
5.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139
6 非线性动力学141
6.1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142
6.2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的制定144
7 临床药代动力学中群体参数的计算145
7.1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定义146
7.2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147
7.3 群体药代动力学估计所需的特殊数据148
7.4 群体药代动力学中的数据分析148
8 隐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150
8.1 静脉输注150
8.2 经静脉多次给药151
8.3 理论及实际的给药方案152
8.4 多次口服给药153
8.5 积累比154
9 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实验设计154
10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156
10.1 生物利用度的概念156
10.2 生物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157
10.3 单剂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158
10.4 需要观察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159
10.5 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159
10.6 多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比较试验164
11 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在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164
11.1 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165
11.2 PCNONLIN166
11.3 其他临床药理应用程序库166
1 特殊情况下经常受到影响的PK重要环节及其研究方法170
1.1 肾清除率170
第7章 特殊情况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70
1.2 肝清除率173
1.3 血浆蛋白结合率176
1.4 心力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改变178
1.5 给药方案设计示例180
2 几种较新、较重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81
2.1 生理模型181
2.2 NONMEM程序与PK的群体参数185
2.3 决策分析法188
1.2 药效动力学与临床药理学192
1.1 药效动力学的意义192
2 药物作用的水平与影响因素192
2.1 药物作用的水平192
1 药效动力学概述192
第8章 药效动力学基本理论及量效关系192
2.2 影响药效作用的几种特殊因素193
2.3 药效动力学与受体学说195
3 量反应型量效关系199
3.1 量效曲线及受体结合曲线199
2.4 受体学说的临床意义199
3.2 量反应型量效曲线的直线化计算参数200
3.3 量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主要参数202
3.4 多条量效曲线的分析和对比203
3.5 量效关系的三维研究及系列线图204
3.6 竞争性拮抗剂及拮抗指数(pA2)205
3.7 非竞争性拮抗剂及减活指数(pD′2)206
4 质反应型量效关系207
4.1 质反应型量效曲线及概率单位207
3.8 量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207
4.2 半数效量(ED50)及半数致死量(LD50)208
4.3 两种S型量效曲线的比较分析209
4.4 质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210
5.2 时反应型量效曲线及泛双曲线模型213
5.1 时反应型量效关系的特殊性213
5.3 时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213
5 时反应型量效关系213
6 药效的剂量依赖性及量效相关性214
6.1 量效曲线分析214
6.2 两步显著性检验215
6.3 散点数据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215
第9章 遗传药理学与影响药物处置和药效的因素216
1 遗传药理学217
1.1 遗传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18
1.2 遗传因素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220
1.3 遗传因素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233
2 生理、病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36
2.1 年龄和性别236
2.2 病理因素237
2.4 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239
2.5 时间节律因素的影响239
2.3 营养状态239
1 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相互作用242
1.1 影响药物的吸收242
第10章 药物相互作用242
1.2 影响药物的分布248
1.3 影响药物的代谢250
1.4 影响药物的排泄252
2 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254
2.1 影响药物对靶位的作用254
3 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256
2.3 作用于同一生理系统或生化代谢系统256
3.1 药物配伍禁忌256
2.2 改变电解质平衡256
3.2 生物利用度的变动260
第11章 新药临床前药理、毒理评价原则与研究方法263
1 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264
1.1 药效学研究264
1.2 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269
2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270
2.1 全身性用药的毒性270
2.2 局部用药的毒性278
2.3 特殊毒性278
1.2 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与评价286
1.1 药品管理法与新药审批办法286
1.3 新药临床试验分期286
1 新药临床药理评价与审批过程286
第12章 新药临床药理评价与临床试验规范286
2 临床试验规范(GCP)288
2.1 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288
1.4 我国新药审批程序288
2.2 GCP的产生及国际推行现状289
2.3 赫尔辛基宣言的基本原则289
2.4 GCP的基本内容与对有关人员的职责规定290
2.5 实施临床试验规范(GCP)所需的基本条件293
3 各期临床试验设计与要求297
3.1 Ⅰ临床试验297
3.2 Ⅱ期临床试验300
3.3 Ⅱ期临床试验设计303
3.4 新药上市后临床试验316
1 我国的新药审批与管理321
1.1 新药的概念及分类321
第13章 新药审批与管理321
1.2 新药管理在药政管理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及其重要性322
1.3 新药管理办法沿革及发展323
1.4 新药审批管理的重点324
1.5 新药审批与临床药理328
1.6 新药审批与其技术审查及咨询机构331
1.7 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332
2 国外的新药管理概况333
2.1 美国的新药管理333
1.8 国外药品在中国注册、进口及临床试验的有关规定333
2.3 英国的新药管理337
2.4 加拿大的新药管理337
2.2 日本的新药管理337
2.5 国际协调338
第14章 治疗药物监测340
1 什么情况下进行TDM?340
2 TDM工作的开展341
2.1 TDM实验室的建立341
2.2 TDM的咨询服务342
2.3 TDM流程343
3 药物浓度测定344
3.1 测定什么?344
3.2 测定方法346
3.3 药物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346
4.1 稳态一点法347
4.2 血药浓度随访测定法347
4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347
4.4 多点法348
5 Bayesian反馈法和群体药代动力学348
4.3 诺模算图348
5.1 群体药代动力学简介349
5.2 Bayesian反馈法351
5.3 群体药代动力学与Bayesian反馈法两者的关系351
6 临床药效学352
7 TDM的局限性及前途353
第15章 常用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和体内药物分析355
1 常用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355
1.1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必备条件356
2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与荧光发射光谱法357
2.1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概念357
1.2 测定血药浓度的基本知识357
2.2 荧光发射光谱法的基本概念359
3 色谱法361
3.1 气相色谱法361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365
3.3 薄层扫描法369
3.4 超临界流体色谱370
4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372
4.1 质谱法的基本概念372
4.3 色谱-质谱法的定量分析374
4.4 色谱-质谱法在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374
4.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374
5.1 类型375
5.2 基本概念375
5 免疫测定法375
5.3 免疫测定法在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377
6 微生物测定法378
6.1 材料和试剂378
7 生物试样的前处理379
6.4 微生物测定法在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379
7.1 生物试样的特点379
6.3 定量测定379
6.2 加样方法379
7.2 生物试样的简单前处理380
7.3 生物试样的净化381
8 体内药物分析382
8.1 各类药物的测定382
8.2 游离药物浓度的测定384
8.3 药物代谢物的测定385
9 体内药物分析的质量控制386
9.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387
9.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388
1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其危害性391
1.1 药源性疾病发生过程391
第16章 药源性疾病391
1.2 药源性疾病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392
2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392
3.2 遗传药理学的差异393
3.1 药物制剂学的差异393
3.3 肝脏疾病393
3 量效关系密切型药源性疾病393
3.7 水和电解质平衡失凋394
3.6 甲状腺疾病394
4 量效关系不密切型的药源性疾病394
3.5 心脏病394
3.4 肾脏疾病394
4.2 药物变态反应的机制和类型395
5.1 机体适应性397
5 长期用药致病型397
5.2 反跳现象397
4.3 遗传药理学的变异引起毒性反应与剂量无关397
6 药后效应型398
5.3 其他398
6.1 药物的致癌性398
6.2 药物的生殖毒性399
6.3 乳汁中药物的不良反应401
7 药源性肝脏疾病401
7.2 胆汁郁积性肝病402
7.1 中毒性肝病402
7.3 病毒性肝炎样肝损伤402
8 新的药源性疾病403
7.5 慢性活动性肝病403
8.1 喹诺酮类药物403
8.2 生物工程药物403
7.4 胆红素代谢障碍403
9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405
10 药源性疾病的监督405
1 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设计中的应用407
第17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407
1.1 病例报告法407
1.4 队列研究408
1.3 长期趋势的分析408
1.5 病例对照研究408
1.2 相同病例系列法408
1.6 随机化临床试验410
2 同际上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410
2.1 自发呈报系统410
2.2 集中监测系统412
2.3 记录联结413
2.4 记录应用414
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存在的问题414
4 监测实例416
4.1 法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416
4.2 澳大利亚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简况418
4.3 英国的黄卡系统和“处方事件监测”系统419
4.4 WHO国际药品监测计划420
4.5 我国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情况简介422
第18章 临床药理咨询服务发425
1 临床会诊和咨询425
1.2 出现药物异常反应时的会诊427
1.1 药物治疗中的最适用量问题427
1.3 对临床上已经公认的标准进行重新评价428
1.5 监测药物选择和处方习惯429
1.4 帮助说明临床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429
1.6 确定或排除药物的不良反应429
1.7 重要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方案的咨询432
1.8 临床会诊举例434
2 为制药工业发展新药和临床试验提供咨询服务435
3 对药政管理及新药评价提供咨询436
5.1 药物情报的来源437
5 提供药物信息437
5.2 有关临床实践的药物信息437
5.3 临床药理学在提供药物信息中的作用437
4 临床前药理和临床研究相互关系的协调437
6 其他438
第19章 药物依赖性与药物滥用441
1 概述441
2 毒品形势443
3 药物滥用的危害性444
3.1 对个人和家庭的损害444
4 药物滥用的管制445
3.2 对社会的危害445
4.1 国际禁毒公约446
4.2 国际禁毒机构455
4.3 国际禁毒活动457
4.4 我国近年来的各项禁毒措施457
5.1 阿片类459
5 药物的依赖性表现特征459
5.2 可卡因460
5.4 镇静催眠药461
5.3 大麻461
5.5 中枢兴奋剂461
5.6 致幻剂462
6 药物滥用的预防和药物依赖性的治疗462
6.1 药物滥用的预防462
6.2 药物依赖性的治疗463
1 母体-胎盘-胎儿组合的单位466
第20章 妊娠期及哺乳期临床药理466
2 药物在胎盘的转运与代谢466
2.1 胎盘的结构及发育466
2.2 胎盘对药物转运过程467
3 妊娠期临床用药468
2.4 药物在胎盘的代谢468
3.1 母体生理变化与药物作用的关系468
2.3 影响药物通过胎盘的因素468
3.2 妊娠期药理469
3.3 妊娠期用药与致畸470
3.4 妊娠期常用药的选择471
4 胎儿的药物代谢475
3.5 妊娠期合理用药的条件475
5 哺乳期临床用药476
1 概述483
第21章 老年临床药理483
2 老年期药代动力学特点483
2.1 药物吸收484
2.2 药物分布485
2.3 药物代谢486
2.4 药物排泄487
2.5 药物效应487
3 老年人药物治疗中的药效问题489
2.6 年龄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反应489
3.1 药物相互作用489
3.2 药物不良反应490
4 老年人用药491
5.1 抗生素492
5 老年人常用药物的注意点492
5.2 消炎止痛药492
5.3 地高辛493
5.4 降压药493
5.5 利尿药493
4.1 药物的变态反应494
5.6 抗心律失常药494
5.7 抗凝血药494
5.8 β-受体阻滞剂494
5.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95
5.10 抗癫痫药495
5.11 精神药物495
第22章 临床药物急性中毒的解救499
1 概述499
1.1 诊治原则499
1.2 中毒情况判断499
1.4 实验室检查501
1.3 病史和体检501
1.5 处理原则502
2 临床常用药物急性中毒的解救504
2.1 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中毒504
2.2 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中毒513
2.3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516
2.4 治疗胃肠系统疾病的常用药517
2.5 退热镇痛剂518
2.6 可以引起肾脏中毒的药物519
2.7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519
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521
1.1 无效假设与显著性水平521
第23章 统计学在临床药理学的应用521
1.2 Ⅰ、 Ⅱ型错误及检验功效522
1.3 单侧与双侧检验523
1.4 病例数的估计523
2 统计方法525
2.1 均数比较的t检验525
2.2 多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526
2.3 两组频数或率的比较527
2.4 多组频数或率的比较529
2.5 两组频数比较的确切概率计算法531
2.6 相对危险度532
2.7 分层比较533
2.8 非参数方法534
2.9 线性相关与直线回归536
2.10 交叉试验538
2.11 拉丁方设计539
2.12 析因试验(2×2设计)541
2.13 ridit分析542
2.14 序贯试验543
3 结束语545
第24章 电子计算机在临床药理的应用547
1 电子计算机基本功能547
2 电子计算机的种类548
3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方式及有关问题548
3.2 换能器549
3.3 电子计算机本身的问题549
3.1 模拟信号549
3.4 脱机应用550
4 临床药理研究分期与电子计算机技术552
4.1 临床前药理阶段552
4.2 临床药理研究Ⅰ期553
4.3 临床药理研究Ⅱ期554
4.4 Ⅲ期临床试验555
5 微型计算机的选择556
1 总论561
第25章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561
1.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561
第二篇 各论561
1.2 细菌耐药性567
1.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586
2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594
2.1 青霉素类595
2.2 头孢菌素类与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612
2.3 氨基糖苷类643
2.4 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651
2.5 万古霉素658
2.6 喹诺酮类抗菌药661
1 概述678
2 外用抗真菌的药物678
第26章 抗真菌药物678
3 系统性抗真菌的药物680
3.1 抗真菌抗生素680
3.2 合成药物683
3.3 其他690
第27章 治疗结核病的药物691
1 概述691
2 抗结核病药692
2.1 第一线抗结核病药692
2.2 第二线抗结核病药701
3 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原则703
3.1 基本原则703
3.2 肺结核化疗方案704
3.3 结核化疗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705
1 概述709
2 抗疟药709
第28章 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709
3 抗血吸虫病的药物718
4 抗丝虫病的药物721
5 抗阿米巴病的药物722
6 抗蠕虫病的药物724
第29章 抗病毒药物728
1 概述728
2 核苷类抗病毒药730
3 非核苷类抗病毒药752
4.1 干扰素在细胞内诱导、产生和作用过程756
4.2 干扰素的种类756
4 生物抗病毒药物756
5 95年后发展的新抗病毒药758
1 总论765
1.1 肿瘤内科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765
第30章 抗肿瘤药765
1.2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68
1.3 细胞增殖动力学与合理用药770
1.4 当前肿瘤化疗可能取得的疗效774
1.5 常见不良反应与剂量的调整776
1.6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方法780
1.7 护理781
2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理783
2.1 烷化剂783
2.2 抗代谢药794
2.3 抗肿瘤抗生素799
2.4 抗肿瘤植物药804
2.5 抗肿瘤激素类813
2.6 其他抗肿瘤药816
第31章 治疗心血管病药物的合理应用827
1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827
1.1 药物治疗高血压的适应证827
1.2 药物治疗的方案828
1.3 如何选用药物829
1.4 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830
2.1 心律失常的用药决策831
2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831
2.2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注意的事项831
1.5 高血压危象的治疗831
2.3 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832
3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835
3.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835
3.2 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839
4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839
4.1 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840
4.3 初发性心绞痛841
4.4 自发型及变异型心绞痛841
4.2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841
5.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般治疗842
5.2 AMI溶栓治疗842
5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842
5.3 AMI的其他治疗844
5.4 AMI并发症的治疗844
1 概述847
1.1 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847
第32章 治疗高血压病药物847
1.2 治疗高血压病药物的作用方式848
2 治疗高血压病药849
2.1 利尿降压药849
1.3 抗高血压药应具备的特性849
2.2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850
2.3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853
2.4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854
2.5 血管舒张药856
2.6 钙拮抗剂859
2.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863
3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865
3.1 基本原则865
3.2 轻度高血压的治疗866
3.3 中度与重度高血压的治疗866
3.5 有合并症的高血压病选药867
3.6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867
3.4 高血压意外的治疗867
1 概述870
1.1 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870
第33章 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抗心绞痛药870
1.2 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872
2 抗心肌缺血药物872
2.1 硝酸酯类药物873
2.2 β受体阻滞剂878
2.3 钙拮抗剂882
3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886
3.1 腺苷增强剂886
3.2 其他血管扩张剂887
4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887
2 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891
1 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891
2.1 第Ⅰ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891
第34章 治疗心律失常药891
3.5 抗凝药897
2.2 第Ⅱ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903
2.3 第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904
2.4 第Ⅳ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906
第35章 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910
1 强心药911
1.1 强心甙类911
1.2 强心双吡啶类921
1.3 拟交感胺类药物923
2 血管扩张药925
2.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925
2.2 直接血管扩张药926
2.3 血管扩张药的临床评价及注意事项927
第36章 抗休克药930
1 概述930
2 临床常用的抗休克药931
2.1 常用于抗休克的扩血管药931
2.2 常用于抗休克的缩血管药935
2.3 非强心甙类强心剂937
2.4 糖皮质激素制剂938
3 用于休克的研究性药938
3.1 内啡肽受体调整剂938
3.2 凝栓质A2(TXA2)拮抗剂939
3.3 LTD4受体拮抗剂940
3.4 其他941
4 常见类型休克的治疗选择941
4.1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942
4.2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942
4.3 神经源性休克的治疗943
4.4 感染性休克943
第37章 调血脂药物及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945
1 调血脂药物作用的生化基础945
1.1 脂蛋白及其运转途径945
2.1 高脂蛋白血症类型947
1.2 高脂蛋白血症的病理生理947
2 调血脂药物的治疗原则947
2.2 调血脂药物应用的原则948
3 常用调血脂药物949
3.1 苯氧乙酸衍生物949
3.2 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953
3.3 胆汁酸结合树脂956
3.4 烟酸类957
3.5 其他降血脂药959
2 抗血小板药963
2.1 血小板的生理学、生物化学、超微结构及病理生理学963
1 概述963
第38章 治疗各种血栓病的药物963
2.2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作用原理及分类967
2.3 各种抗血小板药物968
3 抗凝血药977
3.1 凝血系统及凝血机制979
3.2 各种抗凝血药979
4 纤维蛋白溶解药和血栓溶解药981
4.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蛋白溶解过程982
4.2 各种纤维蛋白溶解药和血栓溶解药982
第39章 治疗血液病的药物986
1 概述986
2 治疗贫血的药物986
3 促进白细胞增加的药物993
4 治疗白血病的药物995
4.1 烷化剂996
4.2 抗代谢药997
4.3 抗肿瘤抗生素999
4.4 抗肿瘤植物药1001
4.5 杂类1003
5 止血药1003
5.1 维生素K类1004
5.2 纤溶抑制剂1005
5.3 其他1008
第40章 治疗内分泌疾病的药物1014
1 下丘脑激素及有关药物1014
2 垂体激素及有关药物1018
3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1024
4 甲状旁腺素及降钙素1027
5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及胰高血糖素1028
6 肾上腺皮质激素1034
7 皮质激素抑制剂1040
第41章 避孕药及抗早孕药物1045
1 概述1045
1.1 生殖过程的神经内分泌调控1045
1.2 阻断或终止生育的途径1046
2 女用甾体激素避孕药1048
2.1 甾体激素避孕药的基本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1049
2.2 复方短效口服甾体避孕药1055
2.3 探亲甾体避孕药及低剂量纯孕激素口服避孕片1066
2.4 长效甾体口服避孕药1067
2.5 长效甾体避孕针1069
2.6 长效缓释避孕系统1077
2.7 含药阴道避孕环1082
3 抗早孕药和事后避孕药1085
3.1 甾体类抗早孕药物1085
3.2 前列腺素1092
3.3 事后避孕药1101
4 男用避孕药1103
4.1 甾体激素类男性避孕药1103
4.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1106
4.3 棉酚1108
第42章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1114
1 平喘药1114
1.1 抗炎性平喘药1114
1.2 抗过敏平喘药1116
1.3 呼吸道扩张药1118
1.4 慢性支气管哮喘的阶梯治疗1128
2 镇咳药1128
2.1 中枢性镇咳药1129
2.2 外周性镇咳药1131
3 祛痰药1131
3.1 恶心性祛痰药1132
3.2 刺激性祛痰药1132
3.3 粘痰溶解药1132
4 呼吸兴奋药1134
第43章 治疗溃疡病药和止吐药1138
1 治疗溃疡病药1138
1.1 概述1138
1.2 抗酸剂1140
1.3 H2受体拮抗剂1141
1.4 乙酰胆碱拮抗剂1145
1.5 胃泌素拮抗剂1146
1.6 质子泵抑制剂1147
1.7 胃粘膜保护剂1150
1.8 杀幽门螺杆菌药1152
2 止吐药1155
2.1 概述1155
2.2 抗胆碱能药1157
2.3 抗组胺药1157
2.4 吩噻嗪类药1157
2.5 促动力药物1158
2.6 5-羟色胺拮抗剂1160
1 缓泻药1166
1.1 容积性泻药1166
第44章 缓泻药、止泻药、高能营养药1166
1.2 刺激性泻药1167
1.3 膨胀性泻药1168
1.4 滑润性及湿润性泻药1169
1.5 缓泻药的临床应用1170
2 止泻药1170
2.1 改变胃肠道运动功能的药物1170
2.2 吸附剂1172
2.3 促动力剂1173
3 高能营养药1174
3.1 临床常用的高能营养药物1176
3.2 高营养治疗时维生素及电解质、微量元素注射液添加剂1179
第45章 治疗肝胆疾病药物1181
1 概述1181
2 治疗肝胆疾病药物1182
3 肝胆疾病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1187
3.1 根据病因诊断选用和评价药物1188
3.2 自然史及自限性病程对评价药物疗效的影响1188
3.3 确定适应证评价药物疗效1188
3.4 治疗肝性脑病药物的再评价1189
3.5 胆结石的形成机制和应用利胆剂治疗胆石效果的有限性1190
第46章 利尿药1192
1 利尿药作用部位和分类1192
2 常用的利尿药1193
2.1 噻嗪类及有关的利尿药1193
2.2 髓袢利尿药1198
2.3 留钾利尿药1202
2.4 渗透性利尿药1204
2.5 碳酸酐酶抑制剂1205
2.6 排尿酸利尿药1206
3 利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1207
3.1 利尿药应用的适应证1207
3.2 利尿药的抗药性1207
3.3 利尿药的合理选用1208
第47章 镇静、催眠药物1211
1 概述1211
2 各类镇静、催眼药物1213
2.1 苯二氮?类1213
2.2 巴比妥类1218
2.3 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1221
第48章 抗癫痫药1223
1 概述1223
2.1 乙内酰脲类1227
2 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1227
2.2 巴比妥类1230
2.3 亚芪胺类1233
2.4 支链脂肪酸类1235
2.5 琥珀酰亚胺类1238
2.6 苯二氮?类1238
2.7 新抗癫痫药1245
2.8 其他抗癫痫药物1249
第49章 麻醉药1254
1 全麻药1254
1.1 吸入全麻药1254
1.2 静脉全麻药1259
2 局麻药1266
2.1 概述1266
2.2 临床常用的局麻药1269
1 帕金森病1273
1.1 概述1273
1.2 临床常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1273
第50章 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1273
2 治疗亨廷顿病与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1284
2.1 治疗亨廷顿病(遗传性舞蹈病)的药物1284
2.2 治疗小舞蹈症和妊娠舞蹈症的药物1284
2.3 治疗投掷状态和肌张力障碍的药物1285
2.4 治疗慢性多发性抽搐和迟发性多动症的药物1285
2.5 治疗生理性姿势性震颤的药物1285
3 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1285
4 肌肉松弛剂1286
1.1 概述1290
1.2 抗精神病药1290
1 抗精神病药物1290
第51章 治疗精神障碍药物1290
2 抗抑郁药物1295
2.1 概述1295
2.2 抗抑郁药1296
3 抗躁狂药物1300
4 抗焦虑药物1302
4.1 概述1302
4.2 抗焦虑药1302
第52章 抗炎免疫药物1307
1 概述1307
1.1 抗炎免疫药建立的基础1307
1.2 抗炎免疫药的分类与现状1307
2.1 非甾体抗炎免疫药1310
2 临床常用的抗炎免疫药1310
1.3 抗炎免疫药临床应用中的时间药理学1310
2.2 甾体抗炎免疫药1319
2.3 疾病调修药1325
第53章 治疗皮肤病的药物1344
1 概述1344
1.1 皮肤的生理和外用药物1344
2 经皮吸收1344
2.1 经皮吸收的基本概念1344
2.2 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1345
2.3 经皮吸收的临床意义1346
3 外用药的剂型与分类1346
3.1 外用药的剂型1346
3.2 外用药的分类1347
4 局部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349
5 几种常用的内服药1351
5.1 抗组胺药1351
5.2 维甲酸类药1356
5.3 光化学治疗药1357
5.4 皮肤病旧药的新用1358
第54章 放射性药物1360
1 概述1360
2 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放射性药物1361
2.1 甲状腺诊断治疗药1361
2.2 神经系统诊断药1364
2.3 心血管系统诊断药1367
2.4 消化系统诊断药1371
2.5 泌尿系统诊断药1372
2.6 肾上腺诊断药1374
2.7 呼吸系统诊断药1375
2.8 骨诊断药1376
2.9 血液淋巴系统诊断治疗药1377
2.10 其他肿瘤诊断治疗药1378
3 药物-放射性药物相互作用1380
第55章 解毒药1382
1 金属中毒的解毒药1382
2 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毒药-胆碱酯酶重活比剂1387
3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解毒药1389
4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1390
4.1 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1390
4.2 供硫剂1392
4.3 其他解氰药1392
5 有机氟中毒解毒药1393
6 肼类中毒解毒药1394
第56章 中药的临床药理1397
1 中药学的发展与中药分类1397
2 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注意点1397
3 影响中药临床效果的因素1398
4 常用中药1399
附录1 药代动力学名词及译名1424
附录2 新药临床研究申请表1430
附录3 新药生产申请表1432
附录4 新药(西药)申报资料项目1434
附录5 新药(中药)申报资料项目1436
药名索引(中文)1437
药名索引(英文)1459
主题词索引(中文)1478
主题词索引(英文)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