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
  • 何裕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468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心理问题的中国传统认识17

第一节 中国心理认识的源流17

一、中国心理思想的发源17

二、《内经》的奠基性作用17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传统认识18

一、神18

二、精神魂魄18

三、意和志19

四、感知觉20

五、忆与思21

六、情与欲22

七、性23

八、睡眠23

第三节 关于心身相关的传统认识24

一、先天形生神24

二、神形相互依附25

三、形气神(精气神)学说25

四、形质神用,后天神可御形25

五、“心”整合着形神机能26

第四节 现代中国学者的见解及归纳27

一、潘菽的心身理论27

二、心身层次相关论28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西方认识29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简史29

一、从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29

二、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演变29

第二节 心理现象——过程与个性31

一、心理概述31

二、心理现象31

第三节 个体的心理发展——从出生到老年35

一、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5

二、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发展36

三、青春期的心理发展36

四、青年期的心理发展37

五、中年与老年期的心理发展37

第四节 心理健康——源流与标准37

一、心理健康的历史与发展3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9

第五节 心理诊断——主观判断与客观测量40

一、心理诊断的程序40

二、心理诊断的分类41

三、心理测验42

第六节 心理咨询的概况43

一、心理咨询的要素43

二、心理咨询的方案制定与实施44

第三章 西方对心身关系的认识45

第一节 心身(脑)关系的各种假说45

一、早期的心身二元思想45

二、近现代的心身二元思想46

三、绝对的一元论47

四、辩证的一元论49

第二节 心理致疾的不同学说51

一、不同学科和学派的观点51

二、不同的理论与学说55

第三节 心身相关的现代研究62

一、心身关系的心理学研究62

二、心身相关的生物学研究65

三、心理致病的病因及机理研究67

第四章 中医心身医学思想述要70

第一节 个性与体质学说70

一、关于体质的经典认识70

二、关于气质的经典认识71

第二节 关于“本能”的中医认识78

一、一些基本概念78

二、郁为百病之源80

三、多重防范约束机制81

四、朱丹溪与弗洛伊德82

第三节 中医学的心理结构说83

一、元神、欲神与识神说83

二、心身关系层次论84

第四节 七情内伤——中医学的心理致病说85

一、心理致病说的历史演变85

二、情志病因的特点88

三、诱发情绪异常的因素89

第五节 情志致病的机理91

一、干扰气机91

二、生痰成瘀93

三、伤及脏腑精血93

四、影响其他心理过程94

第五章 临床心理问题与心身医学95

第一节 心理问题与心身疾病95

一、疾病认识的历史演变95

二、泛化了的临床心身难题97

三、疾病的心身关系分类97

四、心身病症的分类99

第二节 现代心身医学述要103

一、学科的近现代史及其发展103

二、学科的广义与狭义理解107

三、学科的研究范畴109

四、心身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11

第三节 个性与疾病关系研究113

一、艾森克的相关理论113

二、米隆的经典认识114

三、A型行为(个性)研究115

四、C型个性行为研究116

五、其他代表性研究117

第四节 国外常用的心身疗法119

一、简易性短程心理治疗119

二、自律训练法120

三、精神药物疗法121

四、三法组合成的普及型心身综合疗法121

五、生物反馈疗法122

六、其他心理治疗方法123

第六章 中医诊治中的心身兼治思想130

第一节 上工守神:中医临床的精华130

一、中医学的“上工守神论”130

二、心身兼治的中医临床原则及要点131

三、调治心身病症的环节与阶段性特点133

第二节 中医诊断中的心身兼顾精神134

一、对诊断心理的理论认识134

二、望诊中的诊断心理135

三、闻诊中的诊断心理136

四、问诊中的诊断心理136

五、切诊中的诊断心理137

六、五脏相音中的诊断心理138

第三节 心身病症的中医诊断139

一、心身病症的诊断要点139

二、心身病症的诊断依据140

三、心身病症诊断的会面法144

第四节 心身病症的鉴别诊断145

一、躯体疾病中的心身疾病与非心身疾病145

二、心身疾病与精神疾病的鉴别146

三、心身疾病与精神障碍躯体化146

四、心身病症与神经(官能)症147

第五节 中医独特的心身兼治方法148

一、历史上的中医心理疗法148

二、中医(中国)现代心理疗法151

三、心身病症的方药调整157

四、心身病症的针灸治疗159

五、心身病症的其他治疗方法163

第七章 常见心身病症的诊疗164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病症164

一、心血管系统心身病症概况164

二、常见心身病症的诊疗165

第二节 消化系统心身病症173

一、消化系统心身病症的概况173

二、常见心身病症的诊疗175

第三节 其他系统的主要心身病症187

一、呼吸系统的心身病症187

二、神经系统的心身病症192

三、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病症195

四、妇产科常见的心身病症200

五、外科心身病症或心身障碍203

六、临床常见的其他心身障碍205

第四节 癌症:心身相关性疾病207

一、社会心理—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208

二、社会心理致癌的机理分析209

三、临床观察的结果212

第八章 中医常见情志疾病的诊疗213

第一节 内科常见的情志疾病213

一、内伤发热213

二、内伤咳嗽214

三、虚损215

四、痰饮216

五、胃脘痛218

六、噎膈反胃218

七、痛泻219

八、便秘220

九、胁痛220

十、积聚221

十一、鼓胀221

十二、血证222

十三、中风223

十四、厥证224

十五、郁证225

十六、眩晕226

十七、不寐227

十八、奔豚228

十九、诈病(癔症)229

二十、癫狂230

二十一、遗精231

二十二、阳痿232

第二节 外科常见的情志疾病232

一、瘰疬233

二、瘿病233

三、疝气234

四、乳癖235

五、乳疬235

六、乳痈236

七、乳衄236

第三节 女科常见的情志疾病237

一、崩漏237

二、痛经238

三、闭经239

四、经前头痛239

五、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40

六、不孕241

七、带下242

八、脏躁242

九、梦交243

十、恶阻244

十一、难产244

十二、缺乳245

十三、胎动不安246

十四、产后诸症246

第四节 儿科常见的“情志疾病”247

一、呕吐(心因性呕吐)247

二、厌食248

三、疳积(慢性营养障碍)249

四、胃痛(儿童溃疡)250

五、遗尿251

六、尿频252

七、夜惊253

八、拗哭(夜啼)254

第九章 “不失人情论”及临床心理护理255

第一节 不失人情论:一个重要的临床原则255

一、不失人情,诊可十全255

二、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256

三、虚劳患者的情性调适256

第二节 病人角色、心理需求及其冲突257

一、病人角色257

二、患者的心理需求258

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259

一、患者认知活动的特征260

二、患者的情绪特征260

三、患者的意志行为特点262

四、患者的个性改变262

第四节 不同疾病状态的心理特点262

一、手术患者的心理反应262

二、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264

三、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265

四、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265

五、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的心理反应268

第五节 个性化的心理呵护与调适269

一、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269

二、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270

三、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270

四、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护理271

第六节 心理调适的程序与方法273

一、评估273

二、计划275

三、实施275

四、评价276

第十章 临床心理危机干预和临终关怀277

第一节 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277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277

二、临床急性心理危机干预279

三、慢性心理危机的干预280

第二节 严重认知偏差的纠正281

一、情绪反应的认知“中介”理论282

二、贝克的认知疗法282

三、肿瘤治疗中的认知疗法283

第三节 临终关怀中的心理呵护问题285

一、临终患者的内心活动285

二、影响临终心理的因素285

三、濒死者的基本需求286

四、尽可能满足需求——临终关怀的本质286

五、临终时的心理护理287

第十一章 健康、亚健康与不同人群的心身特点288

第一节 健康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认识288

一、西方医学对健康认识的演变288

二、对健康的现代新理解289

三、中医学的健康观290

四、现代健康观的三个层次291

第二节 守住健康与心身保健291

一、心身综合呵护的重要意义292

二、养神重于养形的原则292

三、历史上的养神要点293

四、适合现代人心身保健方法296

第三节 亚健康与“治未病”研究297

一、亚健康:心身密切相关297

二、不同原因的亚健康299

三、纠治亚健康与“治未病”300

第四节 亚健康的心身综合干预302

一、亚健康干预的意义302

二、亚健康干预的主要环节303

第五节 儿童的心身特点及其呵护309

一、儿童的稚嫩心身特点309

二、儿童心身的悉心呵护311

第六节 老年人的心身特点及其呵护312

一、老年人的心身多重特征312

二、老年人的患病特点314

三、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呵护316

第七节 妇女的心身特点与其演变规律317

一、妇女的心身特点317

二、女性的心身演变规律321

三、性别与心身病理特点323

第十二章 临床沟通中的心理学问题325

第一节 医患相得:中医学合理的医患模式325

一、医患相得:中医学的一大贡献325

二、从容人事,遵循沟通的伦理准则326

三、医患相得:利于洞察病情328

四、医患相得:利于先治其心328

第二节 理想的新医患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模式329

一、合理的医患关系模式应双方得益329

二、理想医患关系的基本要素329

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协作模式330

第三节 有效沟通:治疗成败的关键330

一、何谓有效沟通330

二、有效临床沟通的意义331

三、医患的主客体分析332

四、临床有效沟通的建立333

第四节 临床沟通中的心理学原理334

一、佩皮劳的交往理论334

二、图姆斯的“两个世界”理论336

第五节 临床沟通的心理学技巧337

一、心理学原则的贯彻337

二、倾听的技巧339

三、告知的技巧342

四、非语言的沟通艺术343

第六节 批评与化解冲突的技巧345

一、批评的艺术345

二、化解临床冲突的技巧347

第七节 临床沟通中的其他问题348

一、尊重患者349

二、提高自我水平的一些技巧350

三、几大难题的处理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