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2519700.jpg)
- 高庆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9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一、自然灾害的严重性2
二、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3
三、自然灾害的地域性5
(一)自然灾变分布的地域性5
(二)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域性7
四、自然灾变的高危险区与“安全岛”8
五、自然灾害危害性和巨灾风险区9
第二章 自然灾害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1
一、影响国家安全的自然灾害11
(一)洪涝灾害12
(二)气象灾害13
(三)海洋灾害20
(四)地震灾害22
(五)地质灾害24
(六)农作物生物灾害28
(七)森林灾害30
二、自然灾害对社会安全的影响31
(一)20世纪不同时期自然灾害概况32
(二)自然灾害对社会安全影响的区域差异性36
三、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安全的影响47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48
(二)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62
(三)自然灾害影响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分析66
(四)自然灾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68
四、自然灾害对资源、环境安全的影响69
(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70
(二)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75
(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78
第三章 中国重大自然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80
一、中国地震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80
(一)编制地震烈度—频度图80
(二)编制历史地震灾变区划图81
(三)中国历史地震灾变危险性分区82
二、中国突发性气象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83
(一)突发性气象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的方法步骤83
(二)气象灾变强度等级划分84
(三)气象灾变指数的计算86
(四)突发性气象灾变危险性分区87
三、中国干旱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89
四、中国洪涝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93
(一)洪涝灾变因子图的编制94
(二)洪涝灾变区划图的编制95
(三)历史洪涝灾害灾变程度分布特征95
五、中国地质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97
(一)地质灾变区域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97
(二)中国地质灾变区域危险性分布特征103
六、中国重大自然灾变区域综合危险性分析105
(二)主要承灾体区域分布107
(一)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107
第四章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危害性分析107
一、影响自然灾害区域危害性的主要因子107
(三)区域减灾基础能力110
二、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区域危害性评估120
(一)中国地震灾害区域危害性120
(二)中国洪涝灾害区域危害性121
(三)中国突发性气象灾害区域危害性122
(四)中国干旱灾害区域危害性123
(五)中国地质灾害区域危害性124
三、中国区域受灾程度综合评价125
(一)区域受灾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5
(二)各省(市、自治区)综合受灾程度评价128
(一)判定未来地震危险区133
第五章 21世纪初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预测133
一、未来20年地震灾害风险预测133
(二)地震烈度概率预测136
(三)编制地震灾变预测图137
(四)计算区域承灾体价值密度140
(五)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损失率测算140
(六)评估各地区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43
(七)编制地震经济损失度分布图148
(八)中国地震经济损失度区域分布特点149
二、未来20年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度预评估151
(一)未来洪涝灾变趋势151
(二)编制洪涝灾变预测图152
(三)区域洪涝灾害损失预评估155
三、未来20年干旱灾害经济损失度预测160
(一)干旱灾害危险性预测160
(二)旱灾发展态势164
(三)干旱灾害损失预评估165
四、突发性气象灾害(含热带气旋、风雹、冷冻害)预测166
(一)热带气旋灾变预测167
(二)风雹灾变预测167
(三)冷冻灾变预测169
(四)编制气象灾变预测区划图171
(一)基于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区域安全性分析173
一、中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区域安全性分析173
第六章 中国区域安全性分析与重大减灾措施173
(二)基于自然灾害深度的区域安全性分析174
(三)基于相对减灾基础能力的区域安全性分析175
(四)21世纪初期中国受灾区域安全性的主要特点176
二、重大减灾措施177
(一)提高灾害意识,减少人为自然灾害风险178
(二)规避灾变高风险区,寻找“安全岛”179
(三)进行区域减灾相对基础能力评估,有针对性地提高减灾能力181
(四)评估区域不可接受灾害损失程度,分析区域承灾能力184
(五)防范巨灾186
(六)推进减灾系统工程,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194
参考文献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