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法的定义 社会公共利益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法的定义 社会公共利益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2358155.jpg)
- 薛克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780182092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经济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法的定义 社会公共利益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内容提要1
序 李昌麒1
基础篇3
第一章 导言3
一、经济法概念的意义6
(一)理论意义6
(二)实践意义9
二、目前的定义和存在的问题12
(一)基本问题12
(二)目前的定义及其特点16
(三)“国家--市场主体”模式的缺陷23
三、命题和定义的基本原则31
(一)命题31
(二)定义的基本原则31
四、本书的逻辑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34
(一)逻辑思路34
(二)结构35
(三)研究方法36
第二章 经济法定义方法的选择42
一、确定定义方法的意义42
(一)定义方法是揭示经济法内涵的主要手段42
(一)应当与法律的一般定义方法保持一致44
二、经济法定义方法应当满足的两个条件44
(二)选择正确的定义方法是消除定义分歧的基本手段44
(二)应当与其他部门法的定义方法保持一致46
三、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定义方法考察47
(一)法的一般定义方法47
(二)各部门法的定义方法50
四、经济法定义方法的历史考察56
(一)法国和德国早期学者定义经济法的方法56
(二)当代法、德、日等国家学者定义经济法的方法58
(三)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法定义方法62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法定义方法62
(一)社会关系--揭示经济法内涵的基本途径65
五、小结--定义方法的选择65
(二)调整方法在定义经济法中的补充说明作用67
第三章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分析74
一、目前经济法产生和变迁原因的观点及评价74
(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说75
(二)“国家干预说”77
(三)战争原因和危机对策法说81
二、法律产生和法律体系扩张直接原因简析82
(一)社会关系--法律产生的直接原因82
(二)社会关系--法律体系扩张的原因88
(三)行为不能成为法律产生和法律体系扩张的直接原因91
三、小结--经济法产生直接原因的定位93
证明篇97
第四章 经济关系的一般考察97
一、经济关系在认识和定义经济法中的作用98
(一)经济关系是法律产生的本源98
(二)经济关系决定着相应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101
(三)经济关系是研究经济法定义的逻辑起点102
(四)经济关系决定着经济法和其他相关部门法的调整方法103
(五)经济关系决定着经济法的内容和体系104
二、经济关系的涵义和特征106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解的经济关系106
(二)法学界目前关于经济关系的定义107
(三)经济关系的涵义和特征111
三、经济关系和邻近概念的比较116
(一)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116
(二)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118
(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120
(四)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122
(五)经济关系和商事关系124
(六)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126
四、经济关系的分类及法律意义127
(一)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128
(二)抽象的和具体的经济关系129
(三)国内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130
(四)微观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关系131
(五)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政治国家内部经济关系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133
(六)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135
(七)静态的经济关系和动态的经济关系136
(八)竞争性经济关系和非竞争性的经济关系137
(九)平等的和不平等的经济关系138
(十)财产性经济关系和非财产性经济关系141
(十一)自愿性的和强制性的经济关系143
(十二)自然的和已法律化的经济关系144
(十三)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关系145
(十四)私益性经济关系和公益性经济关系146
第五章 “二元社会”经济关系及传统法的调整149
一、“二元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主体150
(一)自然人和社会组织的称谓150
(二)公民或自然人151
(三)企业和事业组织152
(四)国家或政府154
(五)国际经济组织157
(六)社会团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157
二、“二元社会结构”中经济主体的特征158
(一)“二元社会结构”中社会关系的类型和特征158
(二)“二元社会结构”中经济主体的类型及其特征160
(一)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163
三、“二元结构社会”中的经济关系163
(二)政治国家内部经济关系165
(三)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167
(四)政治国家、市民社会成员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经济关系168
四、传统部门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169
(一)宪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170
(二)行政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173
(三)民商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173
(四)刑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177
五、小结--传统部门法调整的缺位或漏洞179
第六章 经济法调整对象主体结构分析183
一、社会的法律地位184
(一)社会的涵义184
(二)社会领域的划分186
(三)社会的法律地位问题188
二、社会公共利益190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思想渊源191
(二)社会公共利益的涵义和特点193
(三)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199
(四)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区分203
(五)小结206
(一)公民或自然人207
三、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对的市场主体207
(二)企业210
(三)市场中的社会团体211
(四)政府211
四、市场主体与社会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对立原因213
(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的理论214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历史证明216
(三)市场主体及政府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原因和表现218
五、传统部门法与社会公共利益226
(一)民商法与社会公共利益227
(二)宪法与社会公共利益229
(三)行政法与社会公共利益230
(四)刑法与社会公共利益231
说明篇235
第七章 市场主体与社会之间关系向法律关系的转化235
一、社会关系法律化的一般理论236
(一)法律调整的目标和依据236
(二)关于法律调整方法的一般观点237
(三)调整方法在认识经济法概念方面的意义240
(四)目前关于经济法调整方法的观点242
二、一般主体向经济法主体的转化245
(一)市场主体向法律关系主体的转变245
(二)社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化249
三、经济法权利和义务的分配254
(一)传统部门法分配权利和义务的特点255
(二)经济法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方式257
四、经济法律行为的确定259
五、经济法法律责任的设置262
(一)目前“经济法责任论”的缺陷263
(二)设置经济法责任的障碍--目前法律责任理论的缺陷264
(三)经济法责任的设置268
第八章 经济法权利和义务的实现270
一、法律权利和义务实现方式回顾270
(一)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第一种方式--主体的自律271
(二)权利和义务实现的主要途径--法律适用271
二、经济法权利的实现277
(一)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权利的代表问题278
(二)经济法权利实现的主要途径--经济法的适用280
三、正确认识政府在经济法中的角色和地位287
(一)政府在法律体系中的双重角色288
(二)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双重角色291
(三)认识政府双重角色的意义294
第九章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与经济法外延299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299
(一)企业内部关系300
(二)竞争关系304
(三)消费关系307
(四)宏观经济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309
(五)税收关系312
(六)劳动关系313
(七)环境关系314
(八)涉外经济关系316
二、经济法概念的外延317
(一)经济主体制度318
(二)市场行为法律制度323
(三)政府经济行为法律制度324
(四)社会保障法律制度325
三、经济法体系、经济法立法体系与经济法概念外延326
一、部门法意识的局限性和广义经济法的合理性333
第十章 广义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333
补克篇333
(一)部门法意识的局限性334
(二)广义经济法产生的合理因素337
二、广义经济法的内涵和体系339
(一)对广义经济法内涵的理解339
(二)广义经济法的外延或体系问题341
三、明确广义经济法概念的意义348
结论352
主要参考书目359
跋 刘文华368
后记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