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辞格与词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国南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81080025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英语(学科: 修辞 学科: 对比研究 学科: 汉语) 英语 修辞 汉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辞格与词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拟声5
1.0 引言5
1.1.0 英、汉语中的拟声词7
1.1.1.0 语音形式对比研究8
1.1.1.1 语音对应的可能性8
1.1.1.2 语音对应的局限性9
1.1.2.0 文字形态对比研究12
1.1.2.1 英语拟声词的丰富性与可滋生性12
1.1.2.2 汉语拟声词的贫乏性与不可滋生性15
1.1.3.0 语音特征对比研究15
1.1.3.1 音节对比15
1.1.3.2 音韵对比18
1.1.4.0 句法功能对比研究19
1.1.4.1 英语拟声词的名词性和动词性特征19
1.1.4.2 汉语拟声词的形容词性特征22
1.2.0 英、汉拟声词的语义转移26
1.2.1.0 名词性转义26
1.2.1.1 转指发声体26
1.2.1.2 转指相关事物28
1.2.2 动词性转义30
1.2.3 形容词性转义32
1.2.4 副词性转义32
1.2.5 虚拟性转义33
1.2.6 成语中的拟声词转义34
1.3.0 拟声的间接语义功能34
1.3.1 Secondary Onomatopoeia35
1.3.2 摹绘36
2.隐喻41
2.0 引言41
2.1.0 词汇中的隐喻模式43
2.1.1 借喻43
2.1.2 潜喻43
2.1.3 缩喻44
2.2.0 隐喻的三分法48
2.2.1 隐喻的休眠48
2.2.2 隐喻的消亡50
2.3.0 隐喻词的语义转移及其内部语义关系53
2.3.1 隐喻义的多层次转移53
2.3.2 语义关系中的矛盾现象55
2.4.0 英、汉隐喻词对比研究56
2.4.1 喻体对比57
2.4.2 结构对比66
2.4.3 喻体的交流70
2.5.0 科技词汇中的隐喻71
2.5.1 隐喻在科学研究中的认知和表述功能71
2.5.2 科学概念之间的类比72
2.5.3 科学概念中的“隐喻链”73
2.5.4.0 科学概念与生活概念之间的类比74
2.5.4.1 由生活概念类比科学概念74
2.4.2 由科学概念类比生活概念76
2.5.4.3 概念类比的双向性78
2.6.0 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79
2.6.1 概念隐喻的普遍性80
2.6.2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90
2.6.3 概念隐喻的民族性93
3.拟人102
3.0 引言102
3.1.0 动词性拟人隐喻103
3.2.0 形容词性拟人隐喻107
3.3.0 名词性拟人隐喻109
3.3.1 有关血缘关系的称谓词109
3.3.2 其它有关人类属性的名词114
3.3.3 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117
3.4.0 英语中特有的拟人构词123
3.4.1 人称代词拟人构词123
3.4.2 人名拟人构词123
3.4.3 后缀拟人构词125
3.5.0 概念隐喻与拟人125
4.通感127
4.0 引言127
4.1.0 通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128
4.1.1 生理基础129
4.1.2 心理基础130
4.2.0 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132
4.2.1 视觉与听觉相通133
4.2.2 嗅觉与味觉相通135
4.2.3 嗅、味觉与视、听觉相通136
4.2.4 触觉——最具表现力的感官140
4.2.5 一字一词通五官145
4.3.0 通感词的民族文化差异146
4.3.1 联想机制差异147
4.3.2 词汇形态差异150
5.借代152
5.0 引言152
5.1.0 英、汉词汇中的借代模式对比研究153
5.1.1 共同的借代模式153
5.1.2.0 各自特有的借代模式155
5.1.2.1 英语中的抽象概念借代156
5.1.2.2 汉语中的行为借代157
5.1.2.3 汉语中的数量借代157
5.1.2.4 汉语中的割裂式借代160
5.2.0 借代语义功能剖析160
5.2.1.0 借代与隐喻160
5.2.1.1 邻接联想与相似联想161
5.2.1.2 指称功能与描述功能163
5.2.2 借代的休眠与消亡164
5.2.3 词汇中丰富多彩的借代模式167
5.2.4 词义转移中的多重借代171
5.2.5 借代词的约定俗成172
5.3.0 英、汉借代词对比研究174
5.3.1.0 英、汉借代词的形态差异174
5.3.1.1 单纯词与复合词174
5.3.1.2 英语中的专名借代176
5.3.1.3 英语中借助屈折形式的借代词179
5.3.2.0 英、汉借代词的文化差异180
5.3.2.1 代体选择的文化差异181
5.3.2.2 代体选择的语言差异187
5.3.2.3 源自“五行”及“礼乐”等汉文化的借代188
5.3.2.4 代体的交流188
6.委婉190
6.0 引言190
6.1.0 英、汉委婉语言手段对比研究191
6.1.1.0 共同的委婉语言手段191
6.1.1.1 模糊词语192
6.1.1.2 借代193
6.1.1.3 隐喻195
6.1.1.4 拟人195
6.1.1.5 类比197
6.1.1.6 省略197
6.1.1.7 降调陈述197
6.1.1.8 迂回陈述198
6.1.1.9 谐音199
6.1.1.10 借词199
6.1.2.0 各别的委婉语言手段201
6.1.2.1 英语中丰富多彩的语音、拼写手段201
6.1.2.2 汉语中独树一帜的语音、字形手段202
6.1.2.3 英语中的国名委婉法203
6.1.2.4 汉语中的反义委婉法205
6.2.0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对比207
6.2.1 英语委婉语中的大量外来语207
6.2.2 汉语委婉语中的文言词汇210
6.3.0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211
6.3.1.0 言语禁忌的宗教性与阶级性212
6.3.1.1 英语中的神讳、鬼讳212
6.3.1.2 汉语中的“国讳”、“家讳”213
6.3.1.3 古汉语中有关“死亡”、“疾病”的委婉语216
6.3.1.4 宗教的一元化与多元化217
6.3.2.0 言语禁忌与社会价值观221
6.3.2.1 有关“年老”的委婉语221
6.3.2.2 有关“贫穷”的委婉语223
6.3.2.3 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225
6.3.2.4 有关“失业”的委婉语228
6.3.2.5 有关“性爱”的委婉语230
6.3.2.6 有关“卖淫”与“嫖娼”的委婉语232
6.3.2.7 有关“结婚”与“生育”的委婉语235
6.3.3.0 委婉语与文化典故238
6.3.3.1 同义委婉语的不同文化内涵238
6.3.3.2 英、汉委婉语的貌合神离现象239
6.3.3.3 各有出典的英、汉委婉语241
6.4.0 委婉语的同义选择及其语体变异244
6.4.1.0 时域变异245
6.4.1.1 委婉语的“新陈代谢”245
6.4.1.2 委婉语的时代特征250
6.4.1.3 委婉语的语义转移251
6.4.2.0 语域变异252
6.4.2.1 性别或年龄差异252
6.4.2.2 职业或身份差异253
6.4.2.3 语体或语境差异255
6.4.3.0 地域变异259
6.4.3.1 词语惯用差异260
6.4.3.2 地域文化差异260
6.4.3.3 地理环境差异262
7.其它265
7.0 引言265
7.1.0 移就265
7.2.0 仿拟268
7.3.0 夸张272
7.4.0 转类275
7.5.0 反复277
7.6.0 对偶280
参考书目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