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专题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711404480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0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水利工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1.1 智能运输系统(ITS)体系框架的研究背景1
1.1.1 世纪之交的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社会1
1.1.2 ITS的产生及其实质2
1.1.2.1 智能运输系统的产生和主要内容2
1.1.2.2 智能运输系统的实质4
1.1.3 智能运输系统的框架结构6
1.1.3.1 控制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发展7
1.1.3.2 智能运输系统在知识层次上的建立8
1.1.3.3 智能运输系统在知识层次上的表达8
1.1.3.4 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的作用10
1.1.4 国外ITS体系框架的研究概况11
1.2 中国ITS体系框架研究概述11
1.2.1 中国开发和应用ITS所面临的形势11
1.2.2 中国ITS体系框架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3
1.2.3 中国ITS体系框架研究的基本原则14
1.2.4 中国ITS体系框架研究的主要目标15
1.2.5 基本定义15
1.2.6 主要组成部分16
1.2.7 研究方法与步骤16
1.2.8 ITS的标准化18
1.3.1 用户主体和服务主体19
1.3.2 服务领域划分和用户服务、子服务19
1.3 中国ITS体系框架整体概貌(文档的组织)19
1.3.3 逻辑框架25
1.3.4 物理框架26
1.3.5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和通信系统29
1.3.5.1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29
1.3.5.2 通信系统29
1.3.6 其他29
1.3.6.1 标准问题29
1.3.6.2 评价30
2.1.2 用户主体定义31
2.1.1 服务领域划分31
2.1 名词术语定义31
第二章 服务与子服务定义31
2.1.3 服务主体定义33
2.1.4 终端定义35
2.2 服务与子服务定义39
2.2.1 交通管理和规划领域39
2.2.1.1 服务定义39
2.2.1.2 子服务定义40
2.2.2 电子收费领域44
2.2.2.1 服务定义44
2.2.2.2 子服务定义44
2.2.3 出行者信息领域45
2.2.3.1 服务定义45
2.2.3.2 子服务定义46
2.2.4.1 服务定义51
2.2.4 车辆安全与辅助驾驶领域51
2.2.4.2 子服务定义52
2.2.5 紧急事件和安全领域55
2.2.5.1 服务定义55
2.2.5.2 子服务定义56
2.2.6 运营管理领域61
2.2.6.1 服务定义61
2.2.6.2 子服务定义62
2.2.7.1 服务定义65
2.2.7.2 子服务定义65
2.2.7 综合运输领域65
2.2.8 自动公路领域67
2.2.8.1 服务定义67
2.2.8.2 子服务定义68
第三章 逻辑框架69
3.1 概述69
3.1.1 逻辑框架69
3.1.2 系统的逻辑功能69
3.1.3 数据流69
3.2 功能层次表70
3.3 功能描述表78
3.4 各域顶层数据流图98
3.5.1 交通管理与规划105
3.5 各域数据流图和数据流描述表105
3.5.2 出行者信息152
3.5.3 车辆安全和辅助驾驶190
3.5.4 紧急事件和安全206
3.5.5 运营管理260
3.5.6 综合运输270
3.5.7 自动公路283
3.5.8 电子收费286
第四章 物理框架300
4.1 功能描述表300
4.1.1 系统功能描述300
4.1.2 子系统功能描述302
4.2 物理框架流图316
4.3 物理框架流描述表325
第五章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374
5.1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374
5.1.1 概述374
5.1.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建立375
5.1.3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在ITS中的地位376
5.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应用与服务378
5.2.1 ITS对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需求378
5.3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在ITS中的服务领域与功能379
5.3.1 广义的服务领域379
5.3.2 直接服务领域379
5.3.4 功能要求的分级381
5.3.3 间接服务领域381
5.4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基本构成383
5.4.1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组成383
5.4.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逻辑模型384
5.4.2.1 静态信息(ProNet出行支持信息)384
5.4.2.2 动态信息(ProRoad路/车间通信)384
5.4.2.3 接口标准与约定385
5.4.3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物理模型385
5.4.3.1 智能交通基础地理数据协调委员会385
5.4.3.2 智能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相关技术标准386
5.4.3.3 智能交通基础地理数据库及产品建设386
5.4.3.5 智能交通定位388
5.4.3.4 智能交通基础地理数据服务体系388
5.5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信息管理390
5.5.1 信息管理在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中的作用和意义390
5.5.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数据的获取391
5.5.3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信息管理392
5.5.3.1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数据输入392
5.5.3.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数据处理393
5.5.3.3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数据查询、分析393
5.5.3.4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平台的数据输出和显示394
5.6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中通信与链路394
5.6.1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中通信的作用与意义394
5.6.1.1 通信在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中的作用394
5.6.1.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对通信的要求395
5.6.2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的通信分类396
5.6.2.1 无线通信系统396
5.6.2.2 有线通信系统396
5.6.3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的通信系统组成396
5.6.4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通信标准398
5.6.5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通信链路的构建398
5.7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的工程设计与实施398
5.7.1 组织管理399
5.7.1.1 交通地理信息及定位技术平台产品399
5.7.1.2 组织管理方式399
5.7.2.1 政府机构行使管理职能400
5.7.2 组织与实施400
5.7.2.2 专家组提供技术保障401
5.7.2.3 专门的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分发服务机构401
5.7.2.4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401
5.7.3 目标与进度401
5.7.3.1 近期目标401
5.7.3.2 中期目标402
5.7.3.3 长期目标402
第六章 智能运输系统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404
6.1 通信体系结构407
6.1.1 通信业务408
6.1.2 逻辑通信功能410
6.1.3 功能实体410
6.1.4 通信网络参考模型411
6.2 通信层的联接413
6.2.1 建立通信业务与数据流的映射413
6.2.2 体系结构互连图(Architecture Interconnect Diagrams)413
6.2.2.1 AID模板414
6.2.2.2 低级(Level 1)AID414
6.2.2.3 高级(Level 0)AID)414
6.2.3 体系结构的示范(Architecture Renditions)415
6.2.3.1 低级示范(Level 1 AR)415
6.2.3.2 高级(Level 0)示范417
6.2.4 体系结构的互连规范(Architechure Interconnect Specification)417
6.3.1 介绍422
6.3 价值评估422
6.3.2 ITS通信体系介绍423
6.3.2.1 通信体系的任务423
6.3.2.2 电信网络结构和ITS通信结构的开发思想424
6.3.2.3 通信体系结构的开发427
6.3.2.4 ITS体系结构中的通信层单元427
6.3.2.5 通信体系结构定义与加入数据的分析模拟的关系429
第七章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431
7.1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总体结构431
7.2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表432
第八章 技术经济评价438
8.1 评价的目的、意义、阶段、原则438
8.1.1 评价的目的438
8.1.2 评价的意义439
8.1.3 评价的阶段441
8.1.4 评价的原则442
8.2 评价的框架442
8.2.1 评价的准备工作442
8.2.2 评价的框架445
8.3 评价的组成447
8.3.1 智能运输系统经济评价447
8.3.1.1 ITS经济评价的目的447
8.3.1.2 ITS经济评价的原则447
8.3.1.3 ITS经济评价对象和内容448
8.3.1.4 ITS经济评价的方法449
8.3.2.1 概述453
8.3.2 智能运输系统技术评价453
8.3.2.2 技术评价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原则454
8.3.2.3 评价对象及其技术评价体系455
8.3.2.4 实际对象评价指标的选定463
8.3.2.5 综合技术评价481
8.3.3 智能运输系统社会、环境评价482
8.3.4 智能运输系统风险分析493
8.3.5 智能运输系统综合评价498
8.4 评价实施的步骤501
8.5 结论和建议502
参考文献503
后记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