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斯塔赫煤岩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斯塔赫煤岩学教程
  • (联邦德国)斯塔赫(Stach,E.)等著;杨 起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002561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斯塔赫煤岩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和历史概述(E.Stach)1

第2章 煤岩学基础4

2.1 煤形成的地质基础(M.Teichm?ller和R.Teichm?ller)4

2.11 泥炭沼泽的起源4

2.111 植物群的演化4

2.112 气候6

2.113 古地理和构造条件7

2.12 泥炭增厚、压实和形成煤所需的时间13

2.13 煤相的发育14

2.131 堆积方式(原地生成的,异地生成的)14

2.132 形成泥炭的植物群落15

2.133 沉积环境(浅沼的,湖沼的,微咸水—咸水的,富含钙质的)21

2.134 养分供给(富养分的,贫养分的)23

2.135 pH值,细菌活动性,硫24

2.136 泥炭的温度27

2.137 氧化还原电位(需氧的,厌氧的)27

2.138 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煤盆地的煤相特征28

2.14 泥炭的成岩作用和煤化作用29

2.141 泥炭的成岩作用(泥炭化作用)29

2.142 煤化作用29

2.211 “显微组分”的概念(E.Stach)66

2.21 煤的显微组分66

2.2 显微镜下可识别的煤的组分66

2.212 三个显微组分组67

2.22 煤的显微煤岩类型及其组成(E.Stach)107

2.221 显微煤岩类型的概念107

2.222 显微煤岩类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14

2.223 微碳矿质岩115

2.23 煤中的矿物和痕量元素(M.-Th.Mackowsky)117

2.231 粘土矿物119

2.232 碳酸盐矿物124

2.233 硫化物125

2.23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26

2.235 磷酸盐129

2.236 重矿物129

2.237 盐类129

2.238 痕量元素129

2.24 腐殖煤和腐泥煤的煤岩类型(E.Stach)130

2.241 腐殖煤的煤岩类型131

2.242 腐泥煤131

2.243 碳质页岩、烛煤页岩和藻煤页岩135

2.25 冈瓦纳煤(D.Chandra和G.H.Tayior)135

2.251 引言135

2.252 沉积条件135

2.254 煤岩的显微镜研究137

2.253 煤层的宏观特征137

2.255 煤级:热力变质和构造变质148

2.256 应用和评价149

2.26 氧化煤(D.Chandra)150

2.261 显微构造和反射率150

2.27 热变质煤(D.Chandra和G.H.Taylor)156

2.271 引言156

2.272 显微构造156

2.273 反射率160

第3章 煤岩成分的成因(M.Teichm?ller)165

3.1 引言和研究方法165

3.22 镜质组169

3.221 化学和植物前身169

3.2 显微组分的成因169

3.21 概述169

3.222 在泥炭和褐煤阶段的变化171

3.223 各种显微组分174

3.224 镜质组在烟煤阶段和无烟煤阶段的变化181

3.23 类脂组(壳质组)184

3.231 化学和植物前身184

3.232 在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变化184

3.233 各种显微组分186

3.241 化学和植物前身201

3.24 惰性组201

3.242 在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变化202

3.243 各种显微组分202

3.3 显微煤岩类型的成因212

3.31 微镜煤212

3.32 微亮煤212

3.33 微暗煤214

3.34 微三合煤214

3.35 微镜惰煤215

3.36 微丝煤,微半丝煤215

3.37 稀少的显微煤岩类型215

3.4 腐泥煤(烛煤和藻煤)的成因216

3.5 残殖煤的成因218

第4章 鉴定的方法和仪器219

4.1 取样和磨光面或薄片的制备(M.-Th.Mackowsky)219

4.11 取样219

4.12 磨光面的制备219

4.13 制备颗粒煤样的磨光面220

4.131 不加压制备光片220

4.132 加压制备光片220

4.133 研磨220

4.211 煤层宏观煤岩剖面222

4.2 煤的鉴定方法222

4.21 煤层宏观煤岩剖面和微观煤岩剖面分析(M.-Th.Mackowsky)222

4.134 抛光222

4.14 煤薄片的制备222

4.212 煤层剖面的镜下分析226

4.22 颗粒煤样光片的显微组分分析(M.-Th.Mackowsky)228

4.221 概述228

4.222 仪器229

4.223 方法和评价229

4.224 分析结果的评价和精确度230

4.231 概述231

4.232 仪器231

4.23 颗粒煤样的显微煤岩类型分析(M.-Th.Mackowsky)231

4.233 分析方法232

4.24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确定煤级(M.-Th.Mackowsky)236

4.241 概述236

4.242 反射率测定用的仪器241

4.243 测量方法241

4.244 结果的评价和表示法242

4.245 测量精度243

4.246 其它显微组分或显微组分组反射率的测定243

4.25 通过测定镜质组反射率确定配煤中煤的煤级(M.-Th.Mackowsky)243

4.251 概述243

4.252 仪器和测量系统校核243

4.253 方法244

4.255 鉴定时比例的平均误差245

4.254 结果的评价和表示法245

4.26 矿物分布的分析(M.-Th.Mackowsky)246

4.261 概述246

4.262 仪器247

4.263 矿物总含量的分布247

4.264 单种矿物的分布247

4.265 不同类型组合的分布248

4.27 煤的磨光面的浸蚀(M.-Th.Mackowsky)249

4.271 概述249

4.272 方法250

4.281 硬度试验251

4.28 硬度和强度的测定(M.-Th.Mackowsky)251

4.282 机械强度254

4.29 荧光显微术(E.Stach)258

4.291 概述258

4.292 现代荧光显微镜258

4.293 实用方面259

4.294 强度的定量测定和光谱测定法260

4.295 荧光摄影261

4.3 焦炭的显微镜鉴定(M.-Th.Mackowsky)263

4.31 概述263

4.32 罗斯光片的鉴定264

4.33 焦炭构造的定量鉴定(按E.Hoffmann的方法)(见Abramski和Mackowsky,1952)265

4.4 除煤以外的沉积岩的煤级测定(M.Teichm?ller)267

4.41 样品的选择268

4.42 煤质包体的富集268

4.43 制片269

4.44 反射率的测定270

4.45 荧光光谱测定274

5.12 利用煤岩方法对比煤层278

5.121 标志煤层278

5.122 宏观煤层剖面和煤层形成曲线278

5.11 煤层对比方法278

5.1 煤层对比(E.Stach)278

第5章应用煤岩学278

5.123 微观煤层对比——暗淡分层281

5.124 厚壁孢子微暗煤层281

5.125 显微组分分析281

5.13 应用孢粉学对比煤层281

5.131 孢粉分析281

5.132 孢子频数图282

5.14 通过确定煤级来对比煤层282

5.15 具有特殊煤岩特征的煤层282

5.2 煤岩学方法在地质工作中,包括油气勘探的应用(M.Teichm?ller)282

5.21 煤岩学在解决地层、古地理和构造问题方面的重要性283

5.22 煤岩学在解决地热问题上的应用291

5.24 煤岩学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296

5.23 煤岩学与探矿296

5.25 煤岩学方法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306

5.3 煤岩学在工艺过程中的应用(M.-Th.Mackowsky)306

5.31 概述306

5.32 采煤306

5.33 选煤(Mackowsky和Hoffmann,1960)308

5.331 概述308

5.332 洗选309

5.34 碳化313

5.341 炼焦煤的性质314

5.342 由煤转变成焦炭325

5.343 粒度分布的影响328

5.344 焦炭性质的预测330

5.35 型焦和热压型块——无烟燃料337

5.36 压型(用沥青作粘结剂)342

5.37 煤的燃烧345

5.38 煤的自燃350

5.4 液化(氢化)352

缩写词357

英汉主题索引359

汉英词汇索引388

参考文献(第二版)402

参考文献(第三版)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