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行为研究 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行政行为研究 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
  • 马生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4383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行政法-法律行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行政行为研究 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行政行为:充满混乱、矛盾与争议的领域1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行政行为理论4

三、一次系统阐释行政行为基本理论的努力9

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公共行政14

第一节 公共行政概述14

一、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14

二、公共行政定义诸说21

三、公共行政的含义与特征25

第二节 公共行政的基本范畴28

一、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28

二、功能意义的行政与组织意义的行政34

三、公法方式的行政与私法方式的行政35

四、国内行政与国际行政37

第三节 全球化与公共行政改革38

一、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浪潮38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公共行政改革40

三、全球化与我国公共行政改革47

第四节 公共行政变革与行政法的发展51

一、公共行政变革对行政法的需求51

二、公共行政变革促进和推动行政法的发展52

第三章 行政行为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55

第一节 法国的行政行为(Acte Administratif)56

一、行政行为概念的产生56

二、连带社会法学对行政行为概念的影响58

三、行政行为与行政活动(Activités Administatives)61

四、行政行为与行政处理(Décision exécutoire)62

第二节 德国的行政行为(Verwaltungsakt)62

一、德国学者对行政行为概念的理解和认识62

二、《德国行政程序法》上的行政行为概念64

三、行政行为与行政活动(Werwaltungshandeln)68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念在日本的引进与传播69

一、行政行为概念诸说69

二、行政行为概念之通说71

三、行政行为与行政作用73

第四节 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行政行为概念74

一、台湾地区行政行为的概念74

二、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行政行为概念78

第五节 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行为概念78

一、行政行为概念诸说78

二、行政行为概念之通说83

三、行政行为概念分歧的原因分析85

第四章 行政行为界说90

第一节 行政权力91

一、行政权力的历史发展91

二、行政权力的基本范畴94

三、宪政视野下的行政权力105

第二节 行政主体111

一、法学之主体111

二、行政主体之内涵与外延114

三、行政主体的基本范畴138

四、全球化与行政主体的多元化140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42

一、行政行为概念界定的重要意义142

二、行政行为概念界定的原则与要求146

三、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151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内容与形式159

一、行政行为的内容159

二、行政行为的形式161

第五节 行政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63

一、行政行为与国家行为163

二、行政行为与刑事司法行为164

三、行政行为与委任立法行为165

四、行政行为与公务人员的个人行为166

五、行政行为与立法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167

六、行政行为与司法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168

第五章 行政行为的基本分类170

第一节 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170

一、法上之行为170

二、民法学之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172

三、行政法学之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174

四、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分类的意义177

第二节 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177

一、民事行为的传统分类及其启示177

二、行政行为的“三分法”: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183

三、行政行为“三分法”的意义189

第三节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190

一、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涵义190

二、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界分的标准191

三、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分类的意义194

第四节 强制性行政行为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196

一、强制性行政行为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含义196

二、强制性行政行为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界分的标准199

三、强制性行政行为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分类的意义204

第五节 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206

一、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的含义206

二、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界分的标准208

三、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分类的意义215

第六章 行政法律行为218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218

一、法律行为概念溯源218

二、“意思表示说”与“合法行为说”220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与特征224

第二节 行政法律行为概念之界定229

一、行政法之自由意志与契约精神229

二、行政法之意思自治与意思表示232

三、行政法律行为的含义与特征234

第三节 行政法律行为的基本类型241

一、行政决定241

二、行政合同252

三、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行为255

四、制定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256

第四节 行政法律行为的效力258

一、行政决定的效力259

二、行政合同的效力269

三、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行为的效力270

四、制定规范性文件行为的效力274

第五节 行政法律行为的监督与救济274

一、立法途径275

二、行政途径276

三、司法途径278

第七章 准行政法律行为282

第一节 准民事法律行为282

一、民法学之观念表示282

二、准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与特征286

第二节 准行政法律行为概念之界定290

一、行政法学之观念表示290

二、准行政法律行为概念存废论295

三、准行政法律行为的含义与特征297

第三节 准行政法律行为的基本类型304

一、行政证明304

二、行政确认308

三、行政登记313

第四节 准行政法律行为的效力315

一、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315

二、合法要件与有效要件317

三、效力的内容318

四、效力之形态321

第五节 准行政法律行为的监督与救济321

一、行政途径321

二、司法途径323

第八章 行政事实行为327

第一节 民事事实行为327

一、民法学之非表意行为327

二、民事事实行为的含义与特征329

第二节 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的界定334

一、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行政事实行为概念335

二、我国大陆地区的行政事实行为概念338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含义与特征340

第三节 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类型344

一、表意行政事实行为345

二、非表意行政事实行为359

第四节 行政事实行为的效力362

一、表意行政事实行为362

二、非表意行政事实行为367

第五节 行政事实行为的监督与救济368

一、行政途径369

二、司法途径372

第九章 构建宪政下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378

第一节 宪政、公共行政与行政法379

一、走向宪政: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379

二、宪政与公共行政:理念的契合与实践的互动382

三、行政法:宪政之法385

第二节 行政法的理论逻辑389

一、行政法的人性基础389

二、行政法的伦理基础411

三、行政法的逻辑起点419

四、人权:行政法的逻辑归宿426

第三节 行政法的宪政基础428

一、人民主权:行政权力来源合法性的理论依据430

二、法治原则:行政权力合法运行的制度保障431

三、正当程序:行政程序的根本依据432

四、人权保障:行政法的终极价值433

第四节 我国行政行为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以两大法系行政法的比较为视角434

一、大陆法系行政法——以法、德为代表的分析435

二、普通法系行政法——以英、美为代表的分析437

三、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行政法比较的几点启示439

四、我国行政行为理论研究之成就与不足448

第五节 以能动的司法为核心构建宪政下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453

一、以宪政理念为指导,是构建我国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455

二、科学地界定行政行为的内涵与外延,是构建我国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456

三、建立科学的范畴体系,是构建我国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457

四、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构建我国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关键461

五、建立科学的逻辑结构,是构建我国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462

六、适应宪政与法治实践的需要,是构建我国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根本依据464

主要参考文献466

后记4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