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北史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东北史 第4卷
  • 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62632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99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1033页
  • 主题词:东北地区-地方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东北史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章 明代东北地区各族经济的发展983

第一节 辽东地区的军屯与土地开发984

屯田的兴起与发展985

屯田的兴起986

军屯的发展988

军屯的破坏与衰落991

军屯的抛荒992

屯田的侵占997

营田的再兴及民田的进一步发展1000

农业生产破坏严重1000

再次推行营田之法1002

东部民田的开垦1004

作物及农田分布1010

第二节 女真族农业生产的发展1015

明代中前期的女真农业生产1016

南下后农耕的发展1016

农耕区域及其特点1020

后金政权建立前后女真的农业生产1026

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1026

屯田与庄园1029

开垦区域及单产水平1031

进入辽沈地区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1035

计丁授田1035

按丁编庄1039

八旗土地1041

奴隶庄园1044

农业生产水平及主要农作物1046

粮食生产1047

土地单产数量1048

主要作物1049

烟草种植的引进1055

烟草从朝鲜传入东北的年代1055

烟草自中国内地向东北的传入1059

各渠道传入年代的比较1063

清初的烟草种植与烟禁1066

东北地区的烟草贸易1072

第三节 蒙古族地区牧业及农业的发展1074

游牧地区的向南扩展1075

牧业生产1075

游牧区域1077

农耕的出现与发展1080

农业的兴起1081

农耕特点1083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1085

冶铁及铁器制造1085

辽东地区各卫炒铁1085

辽东地区铁器制造1091

女真族的铁器制造1093

采银与煮盐1098

金银开采1098

煮盐生产1100

纺织与造纸1105

纺织生产1106

造纸1110

造船等其他手工业生产1112

船只制造1112

窑造等手工生产1116

生产的组织与特点1119

第五节 商品交流的活跃与兴盛1121

辽东地区的马市与木市1122

创立与分布1122

机构与管理1130

规模与作用1134

马市贸易中的斗争1143

马市的衰落与关闭1147

少数民族的京师贡市1149

京师贡市的创立1150

京师贡市管理制度1152

京师贡市贸易状况1154

女真族与朝鲜的边境互市1156

进献与回赐1156

边境互市1157

贸易商品1160

辽东地区与内地商业往来渠道1165

陆路商业往来1166

海路商业往来1171

辽东地区与朝鲜之间的贸易活动1173

官方贸易1173

民间贸易1175

皇太极时代后金(清)的贸易活动1179

与明在北边的互市1180

与蒙古部落的贸易1181

与女真各部的贸易1184

第十一章 各族文化习俗1186

第一节 各族文化习俗互相影响的发展趋势1186

各族文化习俗的发展趋势与特点1187

辽东地区的汉文化1187

少数民族习俗的汉化趋势1189

后金(清)统治下满汉文化融合发展趋势1193

“以意创行”1193

“参汉酌金”1197

第二节 学校建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1202

辽东地区各城儒学1203

儒学设置发展过程1203

儒学的教官与生员1209

学习内容 师生待遇1213

社学、书院及医学等专科学校1216

初等学校——社学1216

儒学尖子班——书院1217

医学及阴阳学1220

私塾、讲学与女真族的八旗学校1222

民间私塾1222

学者讲学1225

女真族的学校教育1227

第三节 文史著作与女真新文字1230

文入学者及有关著作1231

文人学者1231

学术著作1235

满文著作与翻译1239

诗歌创作1245

女真文的废弃与新、老满文的创制1251

书写工具1252

女真文的逐渐废弃1255

蒙古回鹘文的借用1259

满文的创制与改进1261

满文的历史渊源1265

第四节 服装、饮食与居室1268

服装与饮食1268

发式、帽式与装饰1269

服装1273

主要食品1276

居室、村落与城池1278

蒙族的毡幕与板升1279

女真人之山野结幕1279

村落分布与规模1281

居室建筑1284

城池建筑1288

第五节 婚姻、丧葬及其他习俗1296

婚姻1296

前期女真婚俗特点1297

婚姻习俗的变化1300

丧葬1302

蒙汉等族丧葬之俗1302

女真族的葬俗1304

女真人其他习俗1306

血亲复仇1307

行抱见礼1311

渔猎骑射1312

歌舞娱乐1315

第六节 各族宗教活动1318

辽东地区的佛教与道教1319

佛教1319

道教1322

女真与蒙古族的宗教1325

女真族中的佛教1325

蒙古族的喇嘛教1329

后金政权与喇嘛教1332

女真族之祭天1333

第十二章 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辖管理1339

第一节 盛京地区的设治与管辖1339

盛京将军衙门与盛京五部侍郎1340

清入关后的盛京管理1340

盛京五部侍郎1345

奉天府尹所属各府州厅县1347

顺康年间州县之设1348

雍正年间州县建设1351

乾嘉年间四直隶厅1352

第二节 吉林地区的设治与管辖1354

设治沿革与管辖1354

吉林将军衙门之设1354

宁古塔与吉林乌拉1356

三姓之设立副都统1359

阿勒楚喀副都统1360

三个直隶厅的设置1362

打牲乌拉两衙门1365

噶珊制度与贡纳貂赋1368

噶珊制度1368

姓乡数目与首领任命1370

贡纳貂赋与赏乌林1373

贡貂地点的变动1374

贡貂与赏乌林数字1377

第三节 黑龙江地区的设治与管辖1382

独立设治与管辖体制1382

永戍抗俄独立设治1382

地方管理体制1384

各城设治沿革1387

黑龙江城1387

墨尔根城1388

齐齐哈尔1390

布特哈1391

呼伦贝尔1394

呼兰1396

布特哈贡纳貂赋1397

贡貂地点与赏赐1398

牲丁及贡貂数1401

第四节 蒙古东三盟的盟旗划分及州县析置1404

盟旗制度及与东部邻区的关系1405

盟旗制度1405

东三盟与东三省1406

东三盟的盟旗划分与州县析置1407

三盟之部旗佐组成1407

六个直隶厅的析置1411

第五节 清代东北的驿路交通1414

盛京地区驿路开辟与站铺配置1415

山海关至开原驿路1415

盛京东路驿路干线1416

辽南地区的急递铺1417

其他干线1418

吉林地区的驿路开辟与驿站配置1419

宁古塔至鹦哥关线1419

宁古塔至开原驿路1421

吉林北部两条干线1422

宁古塔至珲春等线1424

黑龙江境内的驿路开辟与台站配置1425

通向北部两条干线1425

至呼伦贝尔、呼兰线1427

其他交通线路1428

驿站管理及道路特点1430

管理机构1430

驿站的使用与作用1432

道路的条件与特点1433

第六节 柳条边与内地卡伦1447

柳条边墙1447

柳边的构筑与防守1447

修筑年代及展边1450

设置柳条边的目的1455

内地卡伦1457

卡伦的种类与任务1458

康乾时期卡伦设置1459

嘉道年间卡伦状况1462

第十三章 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1465

第一节 鄂伦春族及奇楞、满珲等部1465

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鄂伦春族1466

摩凌阿与雅发罕1467

玛涅格尔与毕喇尔1468

黑龙江下游地区的鄂伦春族1469

奇楞部与鄂伦绰部1470

满珲又称山丹1472

满珲即使犬鄂伦春1474

第二节 赫哲各部及其南邻库尔喀与恰喀拉等部1475

赫哲各部与部分部众的内迁1476

赫哲两部的区分1476

国外记载两部之分1480

赫哲之内迁与编旗1481

南海边地的库尔喀与恰喀拉1485

库尔喀的出现1486

库尔喀的自发南迁1491

对库尔喀人的强行内迁1498

康熙年间的内迁编旗1501

恰喀拉人在南海边地1507

关于族属问题的争论1515

第三节 索伦与达斡尔1518

索伦1518

索伦族名1519

部落迁徙1520

达斡尔1521

族名与原居地1521

南迁后的达斡尔族1522

第四节 东北地区蒙古族的迁徙1524

察哈尔部的迁出1524

巴尔虎之迁往东北1525

厄鲁特蒙古之迁入1527

第五节 锡伯与卦尔察的南迁1529

原住地1529

南迁过程1531

第六节 费雅喀、库野、回族及朝鲜族1536

费雅喀与库野1536

加强对费雅喀管理1537

费雅喀的东西两部1539

库野1541

回族与朝鲜族重新进入东北1543

回族重返东北1543

朝鲜族的少数居民1546

第十四章 农业发展及畜牧、狩猎、采集经济概况1548

第一节 辽东招民开垦与东北地区的封禁1548

辽东招民开垦令的推行1549

招垦令颁行初期1549

招民开垦初见成效1554

东三盟土地的开垦1556

封禁政策的实施与结果1558

实行封禁的原因1559

封禁的宣布与内容1563

内地流民来势难阻1566

奉天地区流民洪流1569

吉林的流民与开垦1572

封禁后的东三盟1575

第二节 一般旗地的开垦与分布1580

盛京、吉林、黑龙江的一般旗地1580

盛京一般旗地的开拓1582

吉黑两地一般旗地1586

旗地经营及土地典卖1587

经营方式与田租1587

旗地典卖1591

吉林境内的京旗屯田1593

拉林阿勒楚喀屯田1594

双城屯田1597

伯都讷屯田1599

第三节 皇庄、王庄与官庄1601

盛京皇庄与盛京户、礼、工三部官庄1601

皇庄的设置1602

庄丁、地亩与额粮1606

八旗贵族的王庄1608

户、礼、工部官庄1611

吉林官庄1612

康熙年间三十二庄1613

吉林官庄发展变化1615

黑龙江官庄1618

康熙年间官庄之设1618

官庄的进一步发展1620

养育兵之公田1622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几种作物的种植1624

农业耕作技术1625

粗放的抛荒耕作法1625

农耕技术水平的提高1627

几种作物种植及养蚕业的发展1629

玉蜀黍种植的传入1629

盛京水稻种植1631

稗为五谷之首1632

黍类作物1633

烟草与棉花1634

柞蚕养殖1636

第五节 多种多样的畜牧生产1637

民间畜牧生产1638

家畜养殖1638

满族养马业之衰微1641

黑龙江地区养马业1642

盛京官营牧场1644

大凌河牧场1645

养息牧牧场1648

第六节 东北内地的狩猎业1650

狩猎活动1651

打围与鹰猎1651

猎鹿方法1654

东北围场1656

官兵围猎1656

各地围场1657

第七节 人参的采集与人工培植1660

人参的采集生产1660

官采人参1661

民采人参1664

栽培人参的出现与发展1667

清廷增产人参措施1667

秧参、籽参的栽培1669

人参贸易1671

八旗专卖与私贩人参1671

人参价格的暴涨1673

第八节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采捕活动1675

打牲组织与牲丁地位1676

打牲组织1676

牲丁地位1679

采珠与捕鱼1680

采捕东珠1680

捕养鳇鱼1683

其他采捕活动1684

采参与捕貂1685

采蜂蜜与松子1686

第十五章 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1688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状况1688

采矿业1689

盛京地区煤窑1689

蒙古、吉林之煤窑1693

其他矿藏开采1694

盐业1696

采木与造船业1697

林木采伐1698

船舶制造1701

纺织业1704

棉纺织业1704

丝纺织业1706

酿酒等其他手工业1707

酿酒1707

粮油加工1710

玉石雕刻1710

其他手工业1712

第二节 东北内地的商业贸易发展1714

盛京地区的商业贸易1715

三省商业经济枢纽1715

粮谷与土特产贸易1717

集市及商业管理1719

汉蒙两族间的贸易1721

吉林地区的商业贸易1723

宁古塔的貂参贸易1724

百货鳞集的吉林城1727

貂皮贸易中心三姓1730

德楞等地的集市1732

黑龙江地区的商业贸易1736

与外省的商业联系1736

楚勒罕时节的贸易1739

其他商业贸易活动1740

第三节 与沿海各地的海上贸易1742

海上贸易的恢复与发展1743

海上贸易发展原因1743

海上贸易的兴盛1746

盛京沿海的主要贸易港口1748

锦州与牛庄1749

盖县等港口1750

与沿海各地的贸易联系1752

天津航线1752

山东航线1754

南洋航线1755

第四节 与朝鲜、日本、俄国的边境贸易1757

与朝鲜的边境互市1758

会宁互市1758

庆源互市1760

中江互市1762

与日本的山丹贸易1764

贸易背景1765

贸易途径1766

与俄国的边境贸易1767

早期边境貂皮贸易1768

签约后的边境互市1769

第十六章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771

第一节 文化流人与流人文化1771

流人及其安置1772

流民与流人1772

流人安排1774

文化流人及其活动1777

无差徭不为奴1777

文化流人活动中心1779

文化流人主要活动1781

第二节 流人诗歌的繁荣1784

诗僧函可及冰天诗社1784

流放辽东 组织诗社1785

生当长歌 死有余威1788

吴兆骞与七子之会1793

放逐宁古 参加诗社1793

冰雪诗歌 秋笳凄怆1796

方拱乾及其诸子1800

第二代流人诗人1803

耕烟老人戴梓1804

辽东三老之戴亨1806

方登峄的风俗诗画1809

方式济父子塞上诗1811

陈梦雷与讷尔朴等1813

乡土诗人的出现1815

多山林气的缪公恩1816

有田园风的沈承瑞1817

第三节 方志与笔记之盛1819

地方志书的编纂1819

编志高潮的兴起1819

方志的订补与定稿1822

五修《盛京通志》1824

《吉林志书》1827

两部官修东北图考1829

私家笔记撰著1831

笔记综述1832

有关吉林地区的笔记1834

有关盛京等地的笔记1838

第四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1841

府州县儒学1842

盛京儒学1842

吉林儒学1844

社学与义学1845

各地书院1848

八旗官学1853

官学设置1854

宗室学与觉罗学1856

八旗义学1857

私塾教育1861

盛京私塾1862

吉林私塾1864

黑龙江私塾1866

第十七章 各族习俗与宗教1868

第一节 各民族习俗的互相影响1868

习俗的互相濡染1869

四个层次两条路线1869

汉化之风北渐过程1871

满族的“国语骑射”1876

满语文的荒疏废弃1877

骑射技艺逐渐生疏1880

第二节 各族习俗1882

各族服饰1882

满、汉两族的服装1883

鱼皮服1886

其他民族服饰1888

居室1892

满汉两族居室1892

其他民族居住情况1896

节庆与婚丧1898

灯官与走百病1899

歌舞戏曲1902

婚姻1903

丧葬1905

其他习俗1907

相见待人之礼1907

盛行吸烟1908

摇车与雪爬犁1910

第三节 宗教信仰1913

民间信仰及佛、道教的发展1913

民间信仰纷然兴起1913

佛道两教势力发展1916

多教一庙与一人多教1921

萨满教及回教等其他宗教1923

满族的祭杆与跳神1923

其他民族之萨满教1927

回教等其他宗教1929

附:历史纪年对照表1932

后记19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