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手榴弹到原子弹 从延安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手榴弹到原子弹 从延安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https://www.shukui.net/cover/5/32246192.jpg)
- 刘柏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2130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手榴弹到原子弹 从延安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周恩来总理与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1
组织专门机构,聚集人才3
“596”工程代号的产生4
张爱萍的调查5
罗瑞卿的报告6
“要请总理出面才行”8
我们不搞尼赫鲁式的原子能委员会9
《两年规划》11
“倒排计划,顺排措施”与“三高”13
狠抓重点,带动全局14
先抓原子弹14
1200人的“大力协同”会16
肯尼迪、赫鲁晓夫扬言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18
麦克纳马拉的惊呼18
天空变成了一个大万花筒19
“可别高兴得把楼板跳塌了”22
“在我这儿吃午饭”29
吴克华组建第二炮兵30
“明年是导弹年”31
新型善逃的U-2高空侦察机32
周总理的紧急电话33
三十多支手枪不翼而飞33
5、6、7三个月的专委会都没开成35
比美国快六倍半37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39
用戈壁滩的彩色石子拼凑的大标语40
选择一个最优的“零”时41
塔底总电闸的两把钥匙由谁掌管42
场区外的大气污染问题43
绝对保密,对谁都不能讲45
半夜里,邓稼先从床上一跃而起47
戈壁农场48
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51
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生产相结合53
既是核武器研究院,又是制造工厂53
“要一杆子插到底”53
五个工业部要组织联合设计55
他反对忽视基础理论工作的近视倾向55
我拜访了原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老友阎沛霖同志56
运用《矛盾论》和《实践论》56
下决心抢在法国前头把氢弹搞出来57
氢弹“尖兵”于敏和黄祖洽58
“今夜得宽余,喝酒吧!”59
我国氢弹爆炸成功61
大力协同,联合攻关61
余侠平愿意啃这块硬骨头62
成就不负苦心人63
以减产一门大炮换取一艘装上眼睛的潜水艇66
赫鲁晓夫说:“中国搞不出核潜艇。”67
确定先研制反潜鱼雷原子潜艇68
在“续”字上下功夫69
捞到了新式鱼雷和大海龟69
他们终于想出来一个绝招70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72
发扬技术民主,热情培养和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74
《议题要点》74
总理宣布“停一分钟等待大家发言”75
“技术民主问题……现在大家尝到味道了”75
“参试人员回京后,组织一次接见”81
坚决反对“左”的一套81
“不要说百分之百都有把握了”82
“失败了,我也不责怪你们”83
周恩来通宵达旦,询问启堆情况85
你可以请他参加工作87
要安全地做航行试验,绝对不要出问题88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9
两年零八个月90
萃取法节约了三亿六千多万元90
不要像美苏那样搞一二百次试验92
呕心沥血,鞠躬尽瘁92
40多次专委会议和多次专委小会93
“要想到21、22世纪”94
最后的指示94
对于电影电视工业的一场遭遇战97
军工品转为民用的尝试101
新闻纪录片在香港放映以后102
按周恩来总理意图把工作开展起来103
啃上了不同寻常的硬骨头104
各部门的首要攻关重点106
彩色电影胶片工业向何处去107
当时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不断吹来了冷风108
周总理提出的“要一杆子插到底”的精神109
“你们一定要搞上去,搞不上去我们就要成为黑帮了”110
电影器材工业展览会112
在国家计委成立了电影电视工业办公室113
“蜗牛事件”114
电影电视工业异乎寻常地发展115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15
电视机产量成倍地增长117
调集人才攻关117
打破门槛,认真实行条块结合119
代表性的事例120
运用“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22
由小到大,风起云涌123
李先念接见了土光敏夫124
周恩来说:“一用、二学、三改(批)、四创”126
日本某些专家也不得不为之钦佩128
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为他们高声喝彩130
结束语133
从手榴弹到原子弹的人们——延安精神,应当发扬135
全国的净土和宝地137
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炭137
钢轨成为万能钢材138
手榴弹、子弹、迫击炮弹、轻重枪支138
一场轰动一时的手榴弹战斗139
四发山炮弹起了打下运城的重要作用140
手榴弹百发百炸140
刘少奇说“兵工同志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141
延安军工、科技系统培养了重要人物142
制造了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143
研制出重型钢轨,铺成了成渝铁路143
炼铁技术革新的前奏143
从手榴弹技术人员到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44
吴际霖的宝贵遗言146
发展延安机器工业,保卫陕甘宁边区建设147
突围赶赴延安149
实现了投笔从戎的宿愿150
谢振华激昂慷慨的陈词150
毛主席电令迅速突围回延安150
队长余克勤教我们打布草鞋151
陡然发现一个百余人的队伍追了上来151
三四架日本飞机低空盘旋冲下来152
是谁把村庄弄得鸡飞狗跳墙153
走过壶口冰山153
在清凉山下,聆听毛主席的欢迎讲话155
我走进了军事工业阵线156
见到一位带金丝眼镜的人156
茶坊镇真是一块宝地157
发现一个停放着女尸的山洞157
12架日本轰炸机俯冲下来159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160
第一个重点任务160
李强下达了破天荒的任务160
从纸上谈兵到装备一个造枪厂和子弹厂161
一次难忘的血的教训162
毛泽东主席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3
思想、情操、灵感的作用164
我们实施了一项绝招164
香港传开了“陕北工人作家侯金宝”的文学作品165
计件工资一试就灵166
顽固派军队突然从边区后方打来168
设计室窑洞上的两只灰狼171
一个熟人在机场对李强说“我当了特务”173
工场事故174
一次特大的爆炸事故176
在多种任务齐头并进中攻克石油设备难关177
抽原油的一串串糖葫芦177
电影团长的反光板把机器照得耀眼通明178
关于化学和弹药工业方面180
在“花木兰故乡”建成了火炸药厂180
开辟新的战线181
老百姓由古代取火法中解放出来了181
伪装友好的新疆盛世才把剁锉机要去了182
茶坊兵工厂五花八门的新产品182
延安广播电台被迫停播182
供需联手创新路183
枪筒吹瓶子183
外科医生阿洛夫画来一张草图184
“脱胎换骨”攻新关184
蔡善卿一扳手打死了洋工头18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185
火药厂出了边币钞票纸187
在花木兰故乡附近制造了边币用纸187
敌人的围困难不倒中国共产党人188
延安小高炉出铁了188
眼前阳光灿烂,身后却涌来一堵齐天的黑墙189
破路回收的钢轨成了万能钢材190
着手准备电炉炼钢191
火炮学习组和完成修炮任务191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191
李强把伍修权的俄文炮学书都收集来了192
老人和小孩下山靠马、骡、驴和架窝子193
一炮就消灭了挤在窑洞里的一排顽军195
东渡黄河——重要的成果,集体的智慧197
提高弹药质量与复装山炮弹198
在浪花上爆炸的迫击炮弹201
晋西北炼铁小高炉的诞生204
刘柏罗、吴路青附笔211
延安精神,应当发扬光大214
毛主席说:“你在茶坊工作,好好干,大有前途”214
陈嘉庚回重庆后遭到蒋介石责骂215
重钢的初创与40年的梦想219
重庆解放了221
护厂队英勇保卫山城工业221
研制钢轨,修筑成渝铁路222
中央投资4*8万吨小米223
张之洞时代、欧洲18世纪的设备223
国民党没搞成,你们土包子更搞不成224
朱也夫、茹拉夫蓼夫都说“可以”225
邓小平政委签报毛泽东主席226
从无到有创造条件226
把重庆市有关工厂和技术人员组织起来227
联合研制30吨重的大车床227
钢轨铺上成渝路228
朱德总司令参加了签订钢坯合同的会议228
刘少奇说“可以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229
新中国第一根合格钢轨出生了229
实行计件工资,产量直线上升231
邓小平说:“没有销路的钢材不要生产,以免积压”233
办学校233
建设崇山峻岭的钢铁运输线,原料源源进厂了234
第二个战役235
淘汰18世纪的钢轨235
狠抓技术革新236
运来了塘沽积压的三大宝贝机床237
市长曹荻秋发奖237
中国第一条高水平的铁路238
我当了推销员238
辛亥革命以来盼了40年的愿望实现了239
重庆钢轨供应全国,救活了十几条铁路239
第三个战役240
钢轨工人们突然置身于高大明亮的场房之中,既惊又喜240
苏联机械专家直摇头241
一封一千多字的贺电241
在北京广安门牛街建院242
查安武用大把杆,手摇吊装50吨的钢梁243
建两座平炉,只用500万元,太便宜了243
两座大烟囱突然断裂,摇摇欲坠244
参考苏联画报,研制轧钢机组24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国第一台连续铸钢机投产成功245
淘汰了“人海战术”246
重庆特殊钢厂247
我的流亡学生生活249
从流亡到入学251
思想转变251
东北中学南迁255
不甘困守鸡公山256
怀念“东中”师生259
读后感261
后记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