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设新课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建设新课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8/32240927.jpg)
- 杨九俊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20806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江苏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建设新课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改革背景2
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3
二、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定省情5
三、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积淀与现实选择6
第二节 概念建构8
一、关于课程体系的基本认识8
二、关于江苏特色的基本认识16
三、关于“课程体系”与“江苏特色”关系的认识19
第三节 总体目标20
一、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20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特色追求的目标24
第四节 二作思路29
一、态度坚决29
二、系统思维30
三、科学规划31
四、高效组织33
五、社会保障34
第二章 推进策略的形成与创新37
第一节 常规形态的推进策略37
一、准备阶段的推进策略38
二、启动阶段的推进策略41
三、实验深入阶段的推进策略44
第二节 难点问题的有效突破48
一、认真梳理分析,力求有的放矢49
二、构建突破难点的观念基础54
三、探索突破难点的工作思路58
第三节 推进策略的江苏特色62
一、加强课程能力建设62
二、坚持均衡发展65
三、以教科研作为重要支撑67
四、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69
五、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71
第三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73
第一节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74
一、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重新解读74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的误区75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逐步深入77
第二节 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开发78
一、江苏教材建设的传统优势78
二、江苏新课程教材建设概况及特点81
第三节 地方课程资源建设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85
一、地方课程资源建设85
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88
第四节 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96
一、江苏“校校通”工程建设概况96
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共享98
第四章 学习方式的变革103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104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111
一、学习方式的本体研究111
二、新课程标志性学习方式的研究123
三、学习方式现实性问题的研究128
第三节 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138
一、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138
二、运用现代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改善学习方式143
三、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148
第五章 课堂教学的重建151
第一节 重建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路152
一、基本认识152
二、重建思路157
第二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163
一、强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和培训164
二、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168
三、学校课堂教学整体改革的探索177
四、学科教学模式的建构185
第三节 重建课堂教学的成果、问题及对策191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191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96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200
第六章 课程综合化的实施205
第一节 对课程综合化的基本理解206
一、课程综合化的产生与设计逻辑206
二、课程综合化的主要模式209
三、关于课程综合化的争论211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实施213
一、科学课程的实施213
二、艺术课程的实施218
三、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施220
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224
一、课程实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225
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28
第四节 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实施231
一、有联系地教学232
二、组织综合学习活动238
第七章 改革评价制度241
第一节 对课程评价改革的理性认识242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分类及其功能242
二、准确定位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244
三、营造和谐的评价氛围245
四、全面落实新课程评价的组织支持246
五、持续完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247
第二节 学业评价改革的实践250
一、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250
二、采用多种方式记录学生成长过程252
第三节 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258
一、区域性整体推进教师发展潜力的评价改革实践258
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260
三、学生评教活动的尝试和探索265
第四节 学校评价改革的实践268
一、学校主动发展的评估269
二、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271
三、关于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275
第五节 中考与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280
一、江苏各地市中考改革的实践和探索280
二、江苏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283
第八章 课程管理创新287
第一节 新课程的管理要求288
一、集权与分权相结合288
二、倡导广泛的公众参与289
三、强调科学决策291
四、重在制度化配套服务292
第二节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创新293
一、政策层面的变革和保障294
二、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创新298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探索304
一、完善可选择课程的管理模式304
二、重考申请制306
三、教师备课改革307
第四节 教师参与课程管理309
一、成立学校课程管理机构309
二、教师“管理”自己的课程310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支撑课程管理311
第九章 教师专业发展315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316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316
二、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320
三、新课程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325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328
一、科学制定政策和制度328
二、创新培养、培训体系331
三、构建了良好的机制332
四、采取有效的途径、策略334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经验340
一、政府强力支持340
二、区域整体推进342
三、坚持以校为本347
四、教师自主发展352
第十章 走向校本发展357
第一节校本发展的理性认识358
一、校本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358
二、校本发展的实质是学校本位362
三、校本发展倡导学校自主发展364
四、校本发展指向学校特色发展367
第二节 校本发展的推进策略370
一、行政推动371
二、科研引领377
三、校本规划380
第三节 校本发展的实践探索384
一、推进三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主动发展384
二、学校管理变革:永远的行进旅程388
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393
四、从“培训中心”到“学习中心”398
第十一章 课程文化建设403
第一节 课程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404
一、主要原因404
二、基本要求407
第二节 课程文化建设的阶段、经验和策略409
一、主要阶段410
二、基本经验411
三、主要策略414
第三节 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417
一、核心价值观的建立417
二、课程文化的转型420
三、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25
第四节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战略427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27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趋势430
后记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