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金融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金融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2213964.jpg)
- 姚遂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1885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623页
- 主题词:金融-经济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金融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金融史的任务1
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2
三、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4
四、中国古代金融的特点11
五、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24
六、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29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39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40
一、商、西周时期的货币40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43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信用48
一、先秦时期信用的种类和形式48
二、春秋战国时期高利贷的盛行51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53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53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58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61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货币62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62
二、西汉的币制63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66
四、东汉的货币69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71
一、秦代的信用71
二、西汉的信用72
三、东汉的信用73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75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75
二、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83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87
第一节 三国魏晋与南北朝的货币88
一、金属铸币的流通88
二、实物货币的盛行94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96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98
一、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98
二、寺院经济与质库99
三、寺院外的高利贷101
第三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金融理论101
一、钱神论102
二、废钱用谷帛之争104
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106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111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112
一、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112
二、唐代的货币113
三、五代十国的货币119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信用120
一、隋朝的公廨钱120
二、唐代的信用121
三、唐代的飞钱、便换122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理论123
一、禁贮钱理论123
二、官营汇兑理论124
三、其他金融理论125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129
第一节 两宋时期的货币130
一、宋代的金属货币流通130
二、宋代的纸币135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信用141
一、高利贷资本的活跃及其作用141
二、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143
三、商业信用144
第三节 两宋时期的金融理论147
一、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147
二、纸币理论152
三、围绕官营借贷的争论155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161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162
一、辽代的货币162
二、辽代的信用165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166
一、西夏的货币166
二、西夏的信用168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169
一、金代的货币169
二、金代的信用175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179
第一节 元代的货币180
一、元代的纸币180
二、元代纸币的管理185
三、元代的通货膨胀189
四、元代的金属货币及贝、盐币190
五、元代钞币的流出193
第二节 元代的信用193
一、元代的信用机构193
二、元代的高利贷194
第三节 元代的金融思想197
一、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197
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198
三、货币基本理论认识200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203
第一节 明代的货币204
一、明代的纸币204
二、明代的铜钱207
三、明代的白银211
第二节 明代的信用215
一、明代信用的一般形式216
二、钱铺的兴起218
三、汇兑的重现219
第三节 明代的金融思想221
一、货币基础理论221
二、货币流通思想221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229
第一节 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230
一、清前期的银两制度230
二、白银的供需233
第二节 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234
一、制钱的铸造234
二、清前期铜钱的流通237
三、清前期的银钱比价239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信用241
一、信用一般之形式241
二、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244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金融理论248
一、清前期关于银荒的争论248
二、对纸币发行的争论251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255
第一节 清代后期的货币256
一、两元并用256
二、制钱铜元257
三、各种纸币259
第二节 清代后期的信用261
一、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262
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264
三、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265
第三节 清末的金融风潮267
一、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267
二、贴票风潮269
三、橡皮股票风潮270
第四节 清代后期的金融思想271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271
二、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273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279
第一节 货币流通情况280
一、持续的两元并用280
二、滥铸铜元281
三、繁杂的纸币281
第二节 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283
一、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283
二、中外合资银行284
三、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285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286
一、国家银行286
二、民族资本银行289
三、地方银行290
四、传统的金融机构291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拓展292
一、拆借市场292
二、证券市场294
三、贴现市场295
四、黄金、白银市场296
五、保险市场297
第五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思想298
一、孙中山的金融思想299
二、朱执信的纸币兑换品论299
三、廖仲恺的货物本位论300
四、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301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303
第一节 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304
一、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304
二、兼并与控制国内银行机构311
第二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313
一、民族资本银行业继续发展313
二、传统金融业的衰落315
三、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317
第三节 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320
一、废两改元的实现321
二、法币政策的推行323
第四节 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326
一、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326
二、争夺中国货币支配权329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331
一、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331
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333
三、革命根据地的货币334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339
第一节 国统区的金融340
一、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340
二、“四联总处”的设置345
三、整顿金融业347
四、战时金融业的变化349
第二节 法币的膨胀353
一、法币膨胀353
二、物价上涨及其对策356
第三节 沦陷区的金融359
一、伪满时期的东北殖民化金融359
二、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361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365
一、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建立365
二、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366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373
第一节 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374
一、接收敌伪金融资产374
二、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376
第二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380
一、管制法令的出台380
二、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384
三、金融投机猖獗、资本转移外逃387
第三节 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388
一、外国在华银行的变化388
二、外国银行和资本从中国大陆撤退390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391
一、金圆券取代法币392
二、币制的最后崩溃395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396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396
二、货币斗争的胜利400
三、城市金融管理的起步401
四、新金融体系的建立404
第六节 金融思想406
一、国民党政权经济官僚的金融主张40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金融理论409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415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416
一、独具特色的建设之路416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416
三、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418
四、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420
第二节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422
一、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422
二、肃清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货币423
三、收回各解放区的货币423
四、禁止金银、外币流通424
第三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425
一、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425
二、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信用与保险的支持429
三、建立新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434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439
第一节 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440
一、聚集建设资金440
二、发挥信用、利率经济杠杆作用,支持国营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442
三、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447
第二节 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449
一、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449
二、高度集中金融管理体系的建立452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459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460
一、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460
二、金融工作的失误及其造成的后果464
第二节 对“大跃进”时期金融工作的调整470
一、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470
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476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481
第一节 “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482
一、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482
二、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484
三、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487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491
一、“文革”前期(1966—1971)对经济、金融秩序的整顿与维护491
二、“文革”中后期(1972—1974)对“三个突破”的纠正493
三、“文革”后期(1974—1976)经济整顿工作受滞495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499
第一节 金融业的拨乱反正500
一、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500
二、指导思想的端正502
第二节 整顿金融事业503
一、整顿机构、制度503
二、加强业务工作507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511
第一节 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512
一、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512
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514
第二节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516
一、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516
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17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发育520
、货币市场520
二、资本市场526
第四节 改革发展信用业务530
一、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530
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533
三、政策性金融业务顺利开展534
第五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535
一、保险业的快速恢复与发展535
二、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536
三、保险业的市场化运作中的规范538
第六节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539
一、全面恢复和发展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539
二、口益频繁的国际金融活动541
三、金融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543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545
第一节 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546
一、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546
二、“三平”思想的提出551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553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的形成与深入(“文革”前)553
二、金融思想的混乱与拨乱反正560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561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561
二、转变政府职能,实施间接金融调控563
三、突破金融禁区565
第二十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571
第一节 台湾的金融572
一、恢复时期的台湾金融572
二、起步时期的台湾金融574
三、起飞时期的台湾金融575
四、转型时期的台湾金融579
五、台湾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583
六、台湾与内地的金融联系584
第二节 香港的金融585
一、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香港金融585
二、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587
三、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588
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联系591
第三节 澳门的金融593
一、澳门的货币制度593
二、澳门金融体系的构造和主要业务市场594
三、澳门金融业的特点596
中国金融史大事年表598
后记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