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辜朝明,喻海翔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3329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金融危机-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日本经济衰退1
一、结构问题与银行问题无法解释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1
1.日本的经济复苏并非源于结构改革1
2.针对供给方的结构问题3
3.遭遇需求不足的日本经济4
4.日本的经济复苏并非由于银行问题得到解决5
5.日本的经历与美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遭遇的信贷紧缩完全相反7
二、经济泡沫破灭引发的资产负债表衰退9
1.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的资产负债表衰退9
2.资产价格的暴跌引发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10
3.日本企业集体转向负债最小化11
4.经济泡沫的破灭摧毁了1500万亿日元的财富13
5.借贷不足导致经济陷入颓势14
6.日本企业的需求下滑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15
三、财政支出支撑日本经济18
1.为什么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减少18
2.财政刺激支撑了日本经济19
3.防止危机的人无法成为英雄21
4.政府对存款的担保也有助于化解危机22
四、负债最小化与货币政策23
1.货币政策对资产负债表衰退无能为力23
2.货币政策在缺乏投资需求时将失灵23
3.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机理24
4.日本政府借贷推动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25
5.财政政策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效果26
6.传统经济学理论不认同企业负债最小化27
7.德国曾面临同样的问题28
注释31
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33
一、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33
1.企业停止偿债33
2.日本企业已经修复它们的资产负债表34
3.资产负债表衰退:分析人士和经济学家的盲点36
4.悄无声息的资产负债表衰退37
5.银行在经济衰退的大部分时间都有积极的放贷意愿38
6.企业融资趋势显示真正的经济复苏即将开始40
7.正在积累金融资产的日本企业40
8.企业部门变成净投资者尚需时日43
二、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的税收收入43
1.过早的财政整顿引发了第二次经济倒退43
2.日本央行和财务省已经意识到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46
3.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的税收收入49
4.亏损递延期限失效导致的税收收入增长是一个陷阱53
5.持续增长依赖于私营部门资金需求的复苏54
6.自由现金流的用途同样重要55
7.在2011年实现基本财政盈余的目标没有经济合理性55
8.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过多的财政刺激不足为虑56
三、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后的利率56
1.税收增长减少了预算赤字,并导致长期利率低迷56
2.预算赤字的减少抵消了私营部门资金需求的增加,并促进长期利率的稳定57
3.债务抵触综合征导致低利率58
4.利用消费税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的优点60
四、要求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显示了对经济衰退本质的无知61
1.定量宽松政策是21世纪最大的金融闹剧61
2.正是因为没有借贷需求才产生过剩准备金64
3.定量宽松政策的解除不等于金融紧缩政策65
4.紧缩不会影响金融市场66
5.整体物价稳定下的局部房地产价格上升67
6.小泉的改革对日本有益吗68
7.来自结构改革进程的教训69
注释70
第三章 美国大萧条就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71
一、经济学家们为何忽视资产负债表衰退71
1.企业负债最小化:被长期遗忘的可能性71
2.作为借贷方现象的流动性陷阱72
3.独立货币政策的消亡75
4.恶性循环通货紧缩的原理76
二、作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美国大萧条79
1.关于美国大萧条的最新研究发现79
2.银行危机本身无法解释储蓄的减少80
3.“信贷紧缩”本身无法解释银行放贷的减少82
4.对于弗里德曼的批判86
5.流动性本身无法阻止银行危机和企业偿债87
6.将金本位当做罪魁祸首的观点同样也是误导89
7.政府借贷导致了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的复苏90
8.不仅是预算赤字,支出与税收也应该加以考虑92
9.过早的财政整顿导致了高失业率的持续97
10.财政刺激政策结束了经济衰退,化解了银行危机98
三、经济衰退的类型不止一种99
两种类型的经济衰退99
注释101
第四章 资产负债表衰退时期的金融、汇率和财政政策 103
一、非传统金融宽松政策的问题103
1.通胀目标制与价格水平目标制103
2.产品价格下跌无法解释企业行为向前瞻性的转变107
3.中央银行对于风险资产的购买108
4.直升机货币:比灾难更糟糕的效果110
5.普通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112
6.日本央行的国债购入113
7.资产负债表衰退和“无税国家”114
二、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的汇率政策116
1.贸易顺差国家没有政策选择的自由116
2.贸易逆差国家的正确选择117
三、必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经济体118
1.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繁荣不可或缺118
2.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关于财政乘数的问题119
3.银行问题并非导致日本衰退的原因120
4.为我们的后代选择一个恰当的负担122
5.日本在1996年曾经有过复苏的机会124
6.对于财政政策的偏见125
注释126
第五章 阴阳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学的圣杯129
一、泡沫、资产负债表衰退以及经济周期129
1.泡沫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循环129
2.“阴阳”经济周期131
二、在“阴”态阶段实行“阳”态政策的错误135
1.第一个任务:判断经济处于“阴”态还是“阳”态136
2.预算平衡的功与过137
3.超越盲目信仰139
三、凯恩斯和货币主义者们遗漏的东西140
凯恩斯革命的负遗产140
四、迈向经济学理论的大一统142
1.2003年的两个重大决定145
2.吸取日本的经验,为下一个经济泡沫做好准备146
3.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和资产负债表衰退148
注释151
第六章 全球化的压力153
一、发达国家需要真正的改革153
1.日本当年的崛起也迫使西方国家进行过重要调整153
2.日本现在正处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处境154
3.欧美国家对来自日本挑战的两种反应156
4.在日本,悲观者远多于乐观者156
5.悲观情绪在2007年7月日本参议员选举中爆发157
6.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无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伤害158
7.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158
8.真正的结构改革终将到来159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和全球失衡160
1.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贸易失衡警告160
2.美国依存增长模式的转移160
3.美国的贸易和财政赤字之间并无关联161
4.美国当局对于美元和资本流入的观点已经有了重大改变163
5.利差交易削弱了中央银行的作用163
6.资本流动加剧了全球失衡164
7.经济和经济学都进入了一片未知水域166
8.金融全球化造成的当前混乱167
9.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新生事物168
10.假如全球经济完全一体化,贸易失衡将不再成为问题169
11.只要移民流动仍被控制,全球失衡就是个问题170
12.政府政策目标与全球化无法同步171
13.政府介入外汇市场的实例171
14.应该重新考虑资本市场的开放172
15.投资者的资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73
三、纠正全球失衡必须循序渐进174
1.美国对于资本外逃依然脆弱174
2.美元外逃曾经发生过175
3.日本的回应176
4.格林斯潘的观点从何而来177
5.被遗忘的教训178
6.矫正美国贸易失衡问题需要多久178
7.美国迅速地打出白旗&然后又迅速地收了回来179
注释180
第七章 进行中的经济泡沫和资产负债表衰退181
一、美国的现状:次贷危机181
1.次贷危机所导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183
2.重温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184
3.美国陷入泡沫破灭之后的困境当中185
4.政府金融机构支撑了美国的房产市场187
5.美国正在重走日本当年清理不良贷款的老路188
6.次贷危机的解决方式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依然有所不同190
7.由于美国经济放缓,此次危机也许要比拉丁美洲债务危机更难应对 191
8.住房期货市场预计房价将继续下跌192
9.格林斯潘与伯南克的区别193
10.更多的财政措施不可或缺195
二、中国泡沫196
1.中国台湾与日本之间经济泡沫的反差198
2.中国国营企业改革所产生的影响200
三、德国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下的选择201
欧元区需要一个新条约202
四、使世界经济能够应对“阴”态和“阳”态阶段203
注释205
附录 关于瓦尔拉斯与宏观经济学的一些思考207
一、新古典经济学派轻视了货币存在的理由207
1.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207
2.所有商品都有两种价格208
3.货币存在的理由209
4.专业化和货币210
5.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210
6.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212
7.货币的使用与信息不完全密不可分212
8.不完全信息下的一般均衡与完全信息下的部分均衡213
二、货币使用的福利含义214
1.与易货交易的对比214
2.劳动分工是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刚性的根源215
3.在数学公式与生产现场现实之间的选择216
三、结论217
注释217
参考文献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