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
  • 王元兰,邓斌主编;段培高,王枫,郭鑫,王文磊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8905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分散系统3

1.1 分散系统及其分类3

1.1.1 分散系统的概念3

1.1.2 分散系统的分类3

1.2 溶液4

1.2.1 溶液的概念4

1.2.2 溶液的浓度4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7

1.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7

1.3.2 溶液的沸点升高9

1.3.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9

1.3.4 溶液的渗透压10

1.3.5 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12

1.4 电解质溶液13

1.4.1 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偏差13

1.4.2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13

1.4.3 活度14

1.4.4 离子强度(Ⅰ)14

1.5 胶体溶液15

1.5.1 分散度和比表面15

1.5.2 表面能15

1.5.3 吸附作用16

1.5.4 溶胶的性质17

1.5.5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20

1.5.6 胶团结构20

1.5.7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21

1.5.8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23

1.6 表面活性物质和乳浊液24

1.6.1 表面活性物质24

1.6.2 乳浊液25

知识拓展26

思考题与习题26

第2章 化学反应基本理论29

2.1 化学热力学29

2.1.1 基本概念30

2.1.2 化学反应热31

2.1.3.热化学33

2.1.4 热化学方程式34

2.1.5 标准摩尔生成焓35

2.1.6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36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37

2.2.1 自发过程37

2.2.2 混乱度和熵37

2.2.3 化学反应的熵变39

2.2.4 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40

2.2.5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41

2.3 化学动力学43

2.3.1 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43

2.3.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44

2.3.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46

2.4 化学平衡50

2.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50

2.4.2 平衡常数51

2.4.3 多重平衡规则54

2.4.4 化学平衡的移动55

知识拓展59

思考题与习题60

第3章 物质结构基础63

3.1 原子的结构63

3.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模型63

3.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65

3.1.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66

3.1.4 原子轨道和波函数66

3.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68

3.2.1 四个量子数68

3.2.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70

3.2.3 元素周期律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73

3.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76

3.3.1 原子半径(rA)76

3.3.2 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78

3.3.3 电负性80

3.3.4 价电子和价电子层结构81

3.4 化学键81

3.4.1 离子键81

3.4.2 价键理论84

3.5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89

3.5.1 杂化轨道理论要点89

3.5.2 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89

3.5.3 分子轨道理论93

3.6 分子间力和氢键97

3.6.1 分子的极性97

3.6.2 分子间作用力99

3.6.3 氢键101

知识拓展103

思考题与习题106

第4章 分析化学概论109

4.1 分析化学概述109

4.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09

4.1.2 分析方法的分类110

4.1.3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11

4.1.4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14

4.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15

4.2.1 真值115

4.2.2 误差的来源及分类116

4.2.3 误差的表示方法117

4.2.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21

4.2.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22

4.2.6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24

4.3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26

4.3.1 有效数字126

4.3.2 有效数字的修约126

4.3.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27

4.4 滴定分析128

4.4.1 滴定分析概述128

4.4.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129

4.4.3 滴定反应的条件129

4.4.4 滴定方式129

4.4.5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130

4.4.6 滴定分析的计算131

知识拓展133

思考题与习题134

第5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36

5.1 酸碱质子理论136

5.1.1 酸碱定义137

5.1.2 酸碱的共轭关系和共轭酸碱对137

5.1.3 酸碱反应的实质138

5.1.4 水的离子积和pH139

5.1.5 酸碱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和酸碱的解离常数139

5.1.6 共轭酸碱对中K?a和K?b的关系140

5.2 酸碱平衡141

5.2.1 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141

5.2.2 溶液中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142

5.2.3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44

5.3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计算145

5.3.1 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145

5.3.2 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150

5.4 缓冲溶液153

5.4.1 缓冲作用原理153

5.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154

5.4.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55

5.4.4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155

5.5 酸碱指示剂156

5.5.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156

5.5.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157

5.5.3 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158

5.5.4 混合指示剂159

5.6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60

5.6.1 强酸与强碱的相互滴定160

5.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163

5.6.3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167

5.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70

5.7.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70

5.7.2 应用实例171

知识拓展175

思考题与习题176

第6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178

6.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及溶度积规则178

6.1.1 溶度积常数178

6.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179

6.1.3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80

6.1.4 溶度积规则181

6.2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182

6.2.1 沉淀的生成182

6.2.2 分步沉淀183

6.2.3 沉淀的溶解185

6.2.4 沉淀的转化186

6.3 沉淀滴定法187

6.3.1 沉淀滴定法概述187

6.3.2 莫尔法——用铭酸钾作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187

6.3.3 佛尔哈德法——用铁铵矾[NH4 Fe (SO4)2.12 H2O]作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188

6.3.4 法扬司法——用吸附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189

6.3.5 银量法应用示例190

6.3.6 沉淀滴定结果计算191

6.4 重量分析法192

6.4.1 沉淀重量分析法概述192

6.4.2 影响沉淀的因素193

6.4.3 沉淀条件的选择194

6.4.4 沉淀的过滤与洗涤196

6.4.5 沉淀的烘干或灼烧197

6.4.6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197

知识拓展198

思考题与习题198

第7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200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200

7.1.1 配位键200

7.1.2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201

7.1.3 配合物的组成201

7.1.4 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204

7.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05

7.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205

7.2.2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205

7.2.3 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208

7.3 配位平衡209

7.3.1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209

7.3.2 配位平衡的移动211

7.4 螯合物215

7.4.1 螯合物215

7.4.2 螯合物的稳定性215

7.4.3 螯合物的应用216

7.5 EDTA的性质217

7.5.1 EDTA的解离平衡217

7.5.2 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18

7.5.3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221

7.6 金属指示剂221

7.6.1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221

7.6.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222

7.6.3 金属指示剂的选择223

7.6.4 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23

7.7 配位滴定法223

7.7.1 配位滴定曲线224

7.7.2 准确滴定某一金属的条件225

7.7.3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和酸效应曲线226

7.8 配位滴定法的分类及干扰离子的消除228

7.8.1 配位滴定法的分类228

7.8.2 滴定干扰的消除229

7.9 配位滴定的应用230

7.9.1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30

7.9.2 应用实例231

知识拓展231

思考题与习题232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235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35

8.1.1 氧化数235

8.1.2 氧化还原反应236

8.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36

8.2.1 氧化数法237

8.2.2 离子-电子法238

8.3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239

8.3.1 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239

8.3.2 电极、电对和原电池符号240

8.3.3 电极电势241

8.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245

8.4.1 能斯特方程245

8.4.2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246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248

8.5.1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248

8.5.2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249

8.5.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250

8.5.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251

8.5.5 测定某些化学平衡常数252

8.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253

8.6.1 元素电势图253

8.6.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254

8.7 氧化还原滴定法255

8.7.1 概述255

8.7.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57

8.7.3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260

8.8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61

8.8.1 高锰酸钾法262

8.8.2 重铬酸钾法265

8.8.3 碘量法266

知识拓展270

思考题与习题270

第9章 电势分析法274

9.1 电势分析法概述274

9.1.1 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74

9.1.2 电势分析法的特点275

9.1.3 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275

9.2 电势分析法的应用276

9.2.1 溶液pH的测定276

9.2.2 其他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279

9.3 电势滴定法282

9.3.1 电势滴定法的原理282

9.3.2 电势滴定法终点的确定282

9.3.3 电势滴定法的应用283

知识拓展284

思考题与习题284

第10章 分光光度法286

10.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86

10.1.1 电磁波谱286

10.1.2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87

10.1.3 吸收曲线288

10.1.4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288

1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89

10.2.1 朗伯-比尔定律289

10.2.2 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289

10.2.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290

10.3 分光光度计292

10.3.1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292

10.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94

10.4 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295

10.4.1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295

10.4.2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298

10.4.3 参比溶液的选择298

10.4.4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299

10.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99

10.5.1 单组分的测定299

10.5.2 多组分定量方法301

10.5.3 示差分光光度法302

知识拓展302

思考题与习题303

第11章 元素选述305

11.1 s区元素305

11.1.1 氢305

11.1.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307

11.2 p区元素309

11.2.1 硼族元素309

11.2.2 碳族元素311

11.2.3 氮族元素314

11.2.4 氧族元素316

11.2.5 卤素317

11.3 d区元素321

11.3.1 过渡元素的通性321

11.3.2 铬副族321

11.3.3 锰副族323

11.3.4 铁系元素323

11.4 ds区元素325

11.4.1 铜族元素325

11.4.2 锌族元素330

知识拓展335

思考题与习题336

附录338

附录1基本物理常数表338

附录2单位换算338

附录3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Gibbs函数和标准熵(298.15 K)338

附录4一些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Gibbs函数和标准熵341

附录5难溶化合物溶度积(298.15 K)342

附录6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43

附录7金属离子与氨羧螯合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45

附录8标准电极电势表(298.15 K)346

附录9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298.15 K)348

附录10分子量表349

参考文献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