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1956037.jpg)
- 宋月红,王爱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51540733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理论与国史研究理论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9
上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术发展史14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的兴起14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中的“当代人写当代史”14
一、“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形成与演化15
二、晚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关于当代史编撰问题的探讨19
第二节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与国史研究的起步23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24
二、唯物史观在新中国史学中指导地位的确立26
三、国史研究的起步29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的开展33
一、国史研究纳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34
二、国史史料和国史编纂、研究成果的出现34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恢复和发展38
第一节 国史研究的恢复和展开38
一、新中国成立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38
二、国史研究工作的初步规划42
三、《当代中国》丛书的编写44
四、胡乔木对国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47
五、国史研究专门机构的设立50
第二节 国史研究与编纂的代表性成果53
一、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57
三、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58
四、国史基本问题研究进展60
第三章 国史与中共党史及其研究之间的关系63
第一节 国史与中共党史的统一关系63
一、中共党史与国史中的执政党史63
二、中共党史与国史发展的基本走向68
三、中共党史与国史发展的规律性75
第二节 国史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融通互鉴80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81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研究83
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研究85
四、关于国史研究学科门类建设86
第三节 国史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区别88
一、关于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88
二、关于研究内容与重点91
第四章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指导意义105
第一节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105
一、两个《历史决议》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贯彻106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109
三、科学揭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13
第二节 根据全部历史来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119
一、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雏形119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工作的根本原则120
第三节 分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124
一、正确认识历史功绩与错误124
二、正确对待历史经验与教训128
中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基本理论问题130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130
第一节 历史发展逻辑130
一、关系问题缘起130
二、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133
第二节 认识论基础14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论143
二、从两次“伟大革命”到“三次历史性巨变”论144
三、从三个“永远铭记”到“三件大事”论145
四、“两个不能否定”论148
第三节 科学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150
一、认识和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150
二、正确处理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需要解决三个基本认识问题152
第六章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物的历史作用154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154
一、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154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认识156
第二节 国史人物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158
一、国史人物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159
二、国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61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中的正确与错误169
第一节 正确与错误的辩证关系169
一、正确与错误的对立统一169
二、正确与错误的斗争171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史上的错误173
一、国史上错误产生的根源173
二、中国共产党对待国史上错误的基本态度176
三、正确认识国史上错误的基本原则182
第八章 历史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185
第一节 国史研究是史观与史料的有机结合185
一、历史观对史料运用的决定性作用185
二、坚持唯物史观与史料相结合188
第二节 国史史料的分类与收集189
一、国史史料的分类189
二、国史史料的收集196
第三节 国史史料的整理与辨别202
一、史料辨伪202
二、史料勘误206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门史研究及与通史研究的关系209
第一节 国史专门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209
一、中外史学中的专门史209
二、国史专门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212
第二节 国史专门史与通史研究的关系214
一、国史专门史研究与通史研究各有所长215
二、国史专门史研究与通史研究互相促进216
第十章 维护国家统一视域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研究219
第一节 维护国家历史安全,加强国家历史研究编纂工作219
一、国家历史安全界定220
二、国家历史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221
三、维护国家历史安全222
第二节 民族工作意识形态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史研究224
一、民族工作意识形态问题的主要表现224
二、关于民族工作意识形态建设227
第三节 西藏和平解放对于新中国历史意义的认识辨正233
一、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与地位233
二、关于西藏和平解放中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236
第四节 从祖国观认识和研究台湾史239
一、“台独”在历史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与危害239
二、关于台湾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42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若干思潮辨析245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史研究中的表现与实质245
一、“转换”历史主题246
二、伪造所谓“新史料”247
三、偷换历史范畴248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251
一、“碎片化”孤立、静止地对待历史252
二、“碎片化”混淆历史逻辑253
三、“碎片化”为其所用地切换历史场景254
第三节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否定说”与“统一论”255
一、“否定说”的主要表现256
二、“统一论”的基本内涵257
下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基本方法264
第十二章 国史研究的历史主义分析方法264
第一节 实事求是,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264
一、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264
二、一分为二把握主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历史266
第二节 把历史事物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认识268
一、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269
二、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相似历史事物作用的差异271
第三节 以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产生和发展272
一、从历史事物内部的联系出发273
二、把握历史事物发展的外部联系274
第四节 把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276
一、把历史事物放到历史的发展中考察277
二、正确评判历史事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78
第十三章 国史研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280
第一节 国史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280
一、归纳和演绎法281
二、综合法282
三、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283
第二节 国史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284
一、定量分析方法的种类285
二、定量分析方法的功用与局限性285
第三节 国史研究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87
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必要性288
二、国史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89
第十四章 国史研究的国情调研方法291
第一节 国情调研对国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291
一、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292
二、国史研究中国情调研方法的重要性294
第二节 国史研究中国情调研的开展296
一、国史研究对国情调研的需要296
二、国情调研方法的实施298
第十五章 国史研究的比较研究方法303
第一节 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303
一、现代比较史学方法的产生303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可比性原则305
第二节 国史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307
一、国史比较研究的类型及其特点307
二、国史比较研究方法的功效与局限性309
三、正确运用国史比较研究方法311
第十六章 国史研究的跨学科方法314
第一节 跨学科方法在国史研究中的运用314
一、国史研究跨学科方法的可行性314
二、国史研究中运用的跨学科方法316
第二节 国史研究跨学科方法的功效与要求318
一、跨学科方法的学术价值319
二、正确运用跨学科方法的基本要求320
第十七章 国史研究的口述史学方法323
第一节 国史研究中口述史学方法的应用323
一、五六十年代口述史学方法的初步运用324
二、新时期以来口述史学方法的发展325
第二节 口述史学方法的价值与功效327
一、在国史史料领域发挥的作用328
二、对国史学科发展的贡献330
第三节 口述史学方法的缺陷与对策331
一、口述史学方法的缺陷331
二、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332
结 语 马克思主义国史观与国史理论建设334
一、马克思主义国史观的理论基础与范畴334
二、马克思主义国史理论建设340
附录345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治学精神与优良学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而作345
历史是理论的重要源泉——读《当代中国史理论问题十二讲》350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促进中国史学繁荣发展——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综述353
主要参考文献360
后记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