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师伟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10457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政治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导论1
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2
(一)路径与特色: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4
(二)观念史方法:从政治思想史到政治观念史9
(三)观念的逻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整体视角14
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于阐发政治的民族共性19
(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要注重阐发民族共性20
(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要关注纲领性政治观念22
(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要关注流派间的相通性25
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部逻辑27
(一)公共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勾勒29
(二)学派关系及其体现的思想逻辑32
(三)思想主题的稳定及其内容积累38
四、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命题归类43
(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成人”44
(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政治”48
(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命题视角与归类54
五、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逻辑的历史演绎59
(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逻辑演绎诸阶段61
(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概念的阶段性变迁70
(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推理体系的日益完善79
第一章 萌发与雏形:殷商及西周的政治哲学观念87
一、史前社会与政治传统的形成89
(一)政治起源的哲学人类学解释89
(二)中国政治传统的史前发育91
(三)比较视域下的中国政治传统93
(四)中国独特政治传统的实践溯源95
二、夏、商政权与政治思维的初熟97
(一)中国政治传说中的酋邦化国家98
(二)夏商时代的世袭与大一统100
(三)夏商政治传统中的君主集权102
(四)夏商时代的“礼”与“德”104
三、“率民以事神”的知识谱系105
(一)政治普遍地需要神圣物106
(二)早期政治思维中的“神”及其遗留108
(三)神谱形式的知识谱系及政治110
(四)“率民以事神”的知识谱系与政治112
四、商、周政治思维的规范性114
(一)君权对意义世界的垄断115
(二)介于上帝与人类之间的角色118
(三)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120
(四)“制礼作乐”的规范化影响121
(五)西周后期政治思维的人文主义转向125
(六)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政治思维的独特性127
第二章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的多元视角与宗旨会通130
一、儒家与墨家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132
(一)儒家及儒家政治思想概述133
(二)孔子仁礼并重的政治思想136
(三)孟子的性善与仁政141
(四)荀子的化性起伪与王制145
(五)墨家的天志、兼爱及尚一151
二、道家、法家以人为自然物的政治思想156
(一)道家及道家政治思想概述157
(二)老子的自然与无为而治160
(三)庄子的理想人格及政治批判165
(四)法家及法家政治思想概述168
(五)慎到贵势、贵公的政治思想171
(六)申不害循名责实及治术174
(七)商鞅守信重法的政治思想176
(八)韩非集法家大成的政治思想180
三、名家、阴阳家对政治关系等的形式分析185
(一)名家及名家政治思想概述186
(二)惠施的合同异及其去尊思想188
(三)公孙龙的“离坚白”与偃兵思想192
(四)阴阳理论与五行概念的融合195
(五)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及政治系统思想198
四、先秦杂家在政治思想上的初步整合201
(一)《管子》的政治思想202
(二)《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206
(三)秦始皇的政治思想210
第三章 天人之学:概念重组及两汉政治思想的体系化214
一、汉初诸子政治思想的混同趋势215
(一)陆贾儒道融合的政治思想216
(二)贾谊儒法渗透的政治思想220
(三)晁错法儒融合的政治思想224
(四)黄老道家道法结合的政治思想227
(五)《淮南子》以道为主的思想综合230
(六)《礼记》的儒家政治理想235
二、董仲舒大一统政治思想的建构及其意义239
(一)中国政治思想的整体有机性240
(二)宇宙系统的普遍逻辑243
(三)天论与天人感应理论246
(四)人性论与刑德思想250
(五)天道与纲常理论252
(六)谶纬神学政治思想简论256
(七)《白虎通》经学色泽浓郁的政治思想260
三、儒家政治思想的经典化与政治思维经学化263
(一)政治思想的“符号化”264
(二)儒家政治思想的经典化267
(三)儒家政治哲学的世俗化272
(四)政治思维的经学化276
(五)中国社会的儒家化278
四、两汉的政治批判思想282
(一)偶然与必然的二律背反283
(二)王充的偶生论、命定论及其政治批判287
(三)王符儒法结合的政治批判与改革思想291
(四)仲长统趋于玄学的历史观及政治批判297
(五)汉末道教的政治批判思想301
第四章 人格本体:人的觉醒及政治理想人格的塑造306
一、玄学家的政治本体论及政治人格塑造307
(一)玄学兴起的社会及思想前提307
(二)玄学的基本问题及流派310
(三)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312
(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哲学316
(五)名教即人之自然的政治哲学319
(六)崇有论的政治哲学322
(七)《列子注》基于自我的政治批判325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政治哲学意义328
(一)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331
(二)道安玄、佛杂糅的政治哲学333
(三)慧远的法性论及其因果报应理论335
(四)僧肇本体论思想及其对政治哲学转折的重大意义340
(五)天台宗本体论及其修行方法的政治哲学价值344
(六)华严宗本体论及其修行方法的政治哲学价值348
(七)禅宗本体论及其修行方法的政治哲学价值35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批判思想354
(一)政治哲学中的本体论355
(二)名教价值体系的颠簸358
(三)范缜的神灭论及其政治批判意义362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君论366
下册371
第五章 角色范式:民本价值及君臣角色反思371
一、隋唐五代君臣的政治角色反思372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复兴373
(二)隋文帝孜孜求治的统治思想378
(三)唐太宗政治思想的榜样意义382
(四)武则天对君臣关系的合理论述391
(五)唐玄宗以孝立国的政治思想394
(六)五代十国政论举要398
二、唐中后期政治哲学话题的复苏402
(一)陆贽政治思想的综合特色及务实风格403
(二)韩愈的天人理论及其政治哲学406
(三)柳宗元的天人理论及其政治哲学411
(四)刘禹锡的天人理论及其政治哲学415
(五)李翱的人性论及其政治哲学价值418
(六)林慎思基于民本的思想综合423
三、唐和五代的政治批判思想426
(一)元结的民本情结及其悲悯的政治批判427
(二)《无能子》道家风格的政治批判及其政治理想429
(三)罗隐的政治批判及其政治理想433
(四)谭峭的化论及其政治批判436
第六章 伦理本体:两宋道学家本体与人格的贯通439
一、宋学的兴起及“三先生”的政治思想440
(一)宋学的兴起及其特征441
(二)胡瑗易学思想与“中庸之道”449
(三)孙复的春秋思想与尊王理论456
(四)石介的常道理论及其复古思想461
二、北宋理学家的政治哲学468
(一)宋代理学的问题与理论诉求469
(二)邵雍基于宇宙论的政治哲学471
(三)周敦颐伦理本体论的政治思想475
(四)张载理气二分的政治架构479
(五)二程“天理”的政治哲学解读484
三、南宋及元代政治哲学的深化与官方化488
(一)朱熹集宋代理学大成的政治哲学489
(二)陆九渊求存良知本体的政治哲学493
(三)理学在后南宋时代的官方化496
第七章 功利主义儒家:夷夏视野下的外王诉求503
一、北宋以政治改革为中心议题的功利主义505
(一)范仲淹的改革政治思想505
(二)李觏的政治哲学及政治理想510
(三)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及其变法主张518
(四)司马光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524
二、南宋功利主义儒家的政治哲学530
(一)陈亮义利并行的功利主义531
(二)薛季宣经制事功的功利主义536
(三)陈傅良经史经世的政治思想541
(四)叶适道器不离的政治思想546
三、辽夏金元时期“以夏变夷”的政治思想550
(一)辽、夏、金统治者政治思想的儒家化551
(二)耶律楚材儒家化的统治思想557
(三)郝经等以夏变夷的政治思想561
第八章 民本与夷夏:明代的政治焦虑及政治观念569
一、明朝初期的民族及民本思想570
(一)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570
(二)刘基的政治思想577
(三)方孝孺的政治思想582
二、明代改革者经世济用的政治思想588
(一)丘濬的政治思想588
(二)张居正的政治思想593
(三)吕坤的政治思想597
三、明中后期儒家政治哲学的完善及异化604
(一)王守仁的政治思想604
(二)李贽的政治思想611
(三)东林党人政治思想合议617
第九章 批判与经世:清初中期传统政治哲学的盛极而衰621
一、清初的政治批判与体制重构622
(一)黄宗羲的政治思想623
(二)顾炎武的政治思想631
(三)王夫之的政治思想636
(四)吕留良的政治思想642
(五)唐甄的政治思想645
(六)颜元的政治思想650
二、清朝初中期理学的以理经世653
(一)清初遗民理学家实学笃行的人格理想654
(二)清初官方理学家的实行实政思想658
(三)康熙的理学经世思想662
三、乾嘉道时期政治批评及经世思想665
(一)戴震的政治思想666
(二)洪亮吉的政治思想671
(三)龚自珍的政治批判及改革思想675
(四)从经世济用到“开眼看世界”680
四、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近代转化中的若干问题684
(一)中国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沟通和衔接686
(二)近代中国视野中的“民主”释义693
(三)中国现代政治思维中的传统因素709
参考文献724
一、古籍类724
二、专著类727
(一)通史类727
(二)专题类729
(三)论文类732
后记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