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900738.jpg)
- 王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225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1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6
二、辨证论治9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1
一、取象比类11
二、司外揣内11
三、归纳演绎12
四、试探反证13
第四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13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13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14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6
第一节 气学说16
一、气的基本概念16
二、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7
三、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8
第二节 阴阳学说2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20
二、阴阳的基本特性21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4
第三节 五行学说27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与归类2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2
第二章 藏象39
第一节 藏象概述3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39
二、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40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40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41
第二节 五脏41
一、心41
【附】心包络44
二、肺44
三、脾47
四、肝49
五、肾53
【附1】命门57
【附2】五脏藏神58
第三节 六腑59
一、胆59
二、胃60
三、小肠61
四、大肠61
五、膀胱62
六、三焦62
第四节 奇恒之腑63
一、脑64
【附】神明之主的争论64
二、女子胞66
【附】精室66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7
一、脏与脏的关系67
二、腑与腑的关系71
三、脏与腑的关系72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78
第一节 精78
一、精的基本概念78
二、精的生成79
三、精的功能79
第二节 气80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80
二、人体之气的来源与生成80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81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82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83
第三节 血85
一、血的概念85
二、血的生成85
三、血的运行86
四、血的功能87
第四节 津液88
一、津液的概念88
二、津液的代谢88
三、津液的功能89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90
一、气与血的关系90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91
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92
四、气与精的关系92
五、血与精的关系92
第四章 经络96
第一节 经络概述9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96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97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98
第二节 十二经脉100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0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01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102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03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103
【附】十二经别111
第三节 奇经八脉113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113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113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14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115
第四节 络脉121
一、络脉的含义121
二、络脉的分类121
三、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123
四、络脉的生理功能123
【附】十五别络循行部位124
第五节 经筋125
一、经筋的含义125
二、经筋的生理功能125
三、经筋的循行部位125
第六节 皮部127
一、皮部的含义127
二、皮部的生理功能127
三、皮部的循行部位127
第七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28
一、沟通联系作用128
二、运行气血作用130
三、感应传导作用130
四、调节平衡作用131
第八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31
一、阐释病理变化131
二、指导临床诊断131
三、指导疾病治疗132
四、指导养生保健132
第五章 体质137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137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137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138
第二节 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140
一、体质的标志140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141
第三节 体质的特点146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147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147
二、体质的阴阳分类法及其特征148
第六章 病因152
第一节 外感病因153
一、六淫153
二、疠气159
第二节 内伤病因160
一、七情内伤161
二、饮食失宜162
三、劳逸过度164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164
一、痰饮164
二、瘀血166
三、结石168
第四节 其他病因169
一、外伤169
二、寄生虫170
三、药邪171
四、先天因素172
五、毒邪172
第七章 病机178
第一节 发病的基本原理179
一、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内在根据179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79
三、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是否发病180
四、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180
五、发病的类型181
第二节 基本病机183
一、邪正盛衰184
二、阴阳失调186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190
第三节 内生五邪197
一、风气内动197
二、寒从中生198
三、湿浊内生198
四、津伤化燥199
五、火热内生199
第四节 脏腑病机200
一、五脏病机200
二、六腑病机208
三、奇恒之腑病机210
第五节 经络病机211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212
二、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212
三、经络的气血逆乱212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212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213
一、疾病的传变213
二、疾病的转归217
三、影响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因素218
第八章 防治原则223
第一节 预防223
一、未病先防223
二、既病防变226
三、愈后防复227
第二节 治则227
一、正治反治228
二、标本缓急229
三、扶正祛邪230
四、调整阴阳232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232
六、调理脏腑234
七、三因治宜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