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管员必读 服务器与数据存储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管员必读 服务器与数据存储 第2版
  • 王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5052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服务器-基本知识;数据存贮-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管员必读 服务器与数据存储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服务器基础1

1.1 服务器概述2

1.1.1 服务器简介2

1.1.2 服务器的“四性”3

1.2 服务器的主要性能和外观特点4

1.3 服务器的分类8

1.3.1 按应用层次划分8

1.3.2 按处理器架构划分13

1.3.3 按处理器的指令执行方式划分15

1.3.4 按服务器结构划分17

1.3.5 按服务器用途划分20

1.4 刀片服务器技术21

1.4.1 刀片服务器的集群原理21

1.4.2 刀片服务器相对于传统集群的优势22

1.4.3 “刀片”标准之争24

1.4.4 刀片服务器与机架服务器优势比较26

1.5 几种通用服务器技术28

1.5.1 服务器硬件冗余技术28

1.5.2 热插拔技术(Hot Plug)31

1.5.3 诊断技术32

1.5.4 智能监控管理技术32

第2章 服务器处理器技术35

2.1 IBM Power/PowerPC处理器36

2.1.1 IBM Power系列处理器36

2.1.2 IBM PowerPC系列处理器40

2.2 Sun SPARC/UltraSPARC系列处理器42

2.2.1 Sun公司的成长史简介42

2.2.2 Sun SPARC系列处理器43

2.2.3 Sun UltraSPARC系列处理器43

2.2.4 UltraSPARC T和SPARC64 Ⅵ系列处理器49

2.3 HP PA/Alpha处理器51

2.3.1 PA-RISC系列处理器51

2.3.2 Alpha系列处理器53

2.4 Intel的服务器CPU54

2.4.1 Pentium Pro处理器55

2.4.2 Pentium Ⅱ Xeon处理器55

2.4.3 Pentium Ⅲ Xeon处理器56

2.4.4 Xeon处理器56

2.4.5 64位至强处理器Nocona57

2.4.6 Xeon MP处理器58

2.4.7 Itanium/Itanium2处理器59

2.4.8 双核Xeon处理器61

2.4.9 四核Xeon处理器67

2.4.10 双核安腾处理器68

2.5 AMD服务器CPU70

2.5.1 Athlon MP处理器70

2.5.2 单核Opteron处理器73

2.5.3 双核Opteron处理器75

2.5.4 AMD四核Opteron处理器系列79

2.5.5 AMD多核处理器发布计划81

2.6 IBM Power6处理器技术82

2.6.1 Power6技术特性82

2.6.2 IBM Power6的创新技术83

2.7 Sun UltraSPARC T1技术84

2.7.1 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变迁85

2.7.2 UltraSPARC T1的新技术85

2.8 Intel的双核/四核处理器技术87

2.8.1 Intel虚拟化(Intel VT)技术88

2.8.2 I/O AT(Intel I/O加速)技术90

2.8.3 Intel FB-DIMM技术92

2.8.4 Intel Xeon 5100系列技术93

2.9 AMD四核Opteron技术100

2.9.1 真正的四核心100

2.9.2 SSE和浮点性能翻倍102

2.9.3 更高级的分支预测器104

2.9.4 更快的加载技术105

2.9.5 更快的内存控制器106

2.9.6 新的预取器106

2.9.7 全新三级缓存架构107

2.9.8 AMD虚拟技术加强108

2.9.9 高级电源管理109

2.10 64位处理器技术110

2.10.1 什么是64位技术111

2.10.2 64位运算的主要优势111

第3章 服务器内存技术115

3.1 DDR内存116

3.1.1 什么是DDR内存116

3.1.2 DDR2标准116

3.1.3 DDR3标准121

3.2 通用服务器内存技术124

3.2.1 奇偶校验技术124

3.2.2 ECC内存查纠错技术125

3.3 IBM服务器内存技术126

3.3.1 Chipkill内存技术126

3.3.2 大容量、高速度技术127

3.3.3 IBM内存保护(Memory ProteXion)128

3.3.4 IBM内存镜像(Memory Mirroring)技术129

3.4 HP服务器内存技术129

3.4.1 HP新ECC内存技术130

3.4.2 HP在线备份内存技术130

3.4.3 HP镜像内存技术134

3.4.4 热插拔RAID内存(Hot Plug RAID Memory)技术136

3.5 主要服务器内存模组技术139

3.6 FB-DIMM内存模组技术142

3.6.1 现有内存架构DIMM的不足143

3.6.2 FB-DIMM互连架构145

3.6.3 FB-DIMM内存存取模式145

3.6.4 FB-DIMM体系架构的特性147

3.6.5 FB-DIMM内存的优势和不足148

3.6.6 FB-DIMM2架构最新动态151

第4章 服务器I/O总线技术153

4.1 计算机总线技术的发展历程154

4.1.1 ISA总线时代154

4.1.2 PCI总线时代155

4.1.3 AGP总线时代156

4.1.4 PCI-E总线时代157

4.1.5 智能输入/输出(I2O)技术158

4.2 主流系统总线技术简介159

4.2.1 3G I/O(PCI-Express)总线简介159

4.2.2 AGP 8X总线简介161

4.2.3 InfiniBand总线简介163

4.2.4 PCI-X总线简介164

4.2.5 HyperTransport总线简介166

4.3 InfiniBand总线技术166

4.3.1 InfiniBand总线体系结构167

4.3.2 InfiniBand体系结构的设备层次169

4.3.3 InfiniBand高速通信原理170

4.3.4 InfiniBand结构的网络化I/O技术171

4.3.5 InfiniBand的优缺点172

4.4 PCI-X总线技术173

4.4.1 PCI-X总线结构173

4.4.2 PCI-X总线的前景174

4.5 PCI-Express总线技术176

4.5.1 PCI总线的不足176

4.5.2 PCI-Express总线体系架构178

4.5.3 PCI-Express总线的分层结构180

4.5.4 PCI-Express总线物理结构186

4.5.5 PCI-Express 2.0/3.0187

4.5.6 PCI-Express总线的优势188

第5章 服务器处理器扩展技术191

5.1 计算机扩展技术概述192

5.1.1 并行扩展概述192

5.1.2 并行扩展技术的分类193

5.1.3 服务器扩展所要考虑的3个主要方面195

5.2 并行扩展技术196

5.2.1 并行计算模型196

5.2.2 并行计算模型比较198

5.2.3 并行计算架构199

5.2.4 并行机存储结构200

5.3 双处理器(DP)技术202

5.3.1 支持双处理的Intel处理器203

5.3.2 如何识别支持双处理的处理器204

5.3.3 支持双处理的主板需要什么205

5.4 SMP对称多处理技术206

5.4.1 SMP技术概述207

5.4.2 SMP系统对处理器的要求208

5.4.3 实现SMP的其他条件210

5.4.4 SMP扩展技术的主要不足211

5.5 Intel至强处理器MP211

5.5.1 Intel Xeon MP处理器概述211

5.5.2 Xeon MP处理器的使用环境需求212

5.5.3 集成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MP的系统214

5.6 MPP、COW和DSM扩展技术215

5.6.1 MPP扩展技术215

5.6.2 机群(COW)扩展技术217

5.6.3 分布式共享存储处理机DSM扩展技术218

5.6.4 4种并行扩展技术的比较219

5.7 NUMA扩展模式220

5.7.1 NUMA技术概述220

5.7.2 IBM NUMA-MBB扩展技术221

5.7.3 NUMA与SMP的关系223

5.7.4 NUMA技术在IBM服务器中的应用224

5.8 IBM企业级X架构的“按需扩展”技术225

5.8.1 Xpand On Demand(按需扩展)理念的产生背景225

5.8.2 Xpand On Demand(按需扩展)原理226

5.8.3 IBM第二代企业级X架构227

5.8.4 IBM第三代企业级X架构228

5.8.5 Remote I/O(远程I/O)技术230

第6章 服务器的选购233

6.1 服务器选购综述234

6.1.1 企业对服务器的应用需求234

6.1.2 服务器选购前的准备235

6.1.3 服务器的选购考虑238

6.1.4 服务器组件的选择240

6.2 Web服务器的选购242

6.2.1 Web服务器的选购注意事项243

6.2.2 Web服务器系统基础架构244

6.2.3 Apache HTTP Server方案及服务器选择245

6.2.4 IIS+ASP/ASP.NET+Access/SQL方案248

6.3 数据库服务器的选购253

6.3.1 数据库服务器选购考虑253

6.3.2 Oracle数据库系统服务器选购255

6.3.3 IBM DB2服务器选购259

6.3.4 SQL/Access数据库服务器选购262

6.3.5 其他数据库软件简介265

第7章 服务器集群技术、方案与配置267

7.1 集群基础268

7.1.1 服务器集群技术概述268

7.1.2 典型集群结构269

7.1.3 服务器集群技术的优势271

7.2 服务器集群的故障转移方案272

7.2.1 故障转移解决方案考虑因素272

7.2.2 故障转移原理272

7.2.3 故障转移解决方案示例275

7.3 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方案276

7.3.1 负载均衡概述276

7.3.2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所需考虑的因素278

7.3.3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会话状态管理278

7.3.4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方案类型和结构转换示例280

7.3.5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优缺点281

7.4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方案设计282

7.4.1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方案设计考虑282

7.4.2 构建服务器集群“级”282

7.4.3 单级向多级调整的方案示例283

7.5 微软Windows系统的群集服务287

7.5.1 Microsoft群集服务287

7.5.2 网络负载平衡(NLB)289

7.5.3 组件负载平衡(CLB)290

7.5.4 Application Center 2000292

7.6 第三方服务器集群的创建与管理293

7.6.1 第三方服务器集群创建与管理的节点行为294

7.6.2 第三方服务器集群创建示例简介295

7.6.3 集群示例的硬件安装及连接296

7.6.4 集群示例的磁盘阵列安装297

7.6.5 系统安装299

7.6.6 集群服务器故障检测300

7.7 创建双节点微软服务器群集302

7.7.1 创建服务器群集302

7.7.2 向群集中添加节点305

第8章 服务器容错技术、方案与配置309

8.1 服务器容错技术概述310

8.1.1 服务器容错的概念310

8.1.2 容错技术的发展历史310

8.1.3 单机和双机容错技术312

8.2 服务器网卡容错技术313

8.2.1 什么是Teaming技术313

8.2.2 Intel网卡出错冗余(AFT)314

8.2.3 Intel网卡自适应负载均衡(ALB)315

8.2.4 Intel快速以太网通道(FEC)和千兆位以太网通道(GEC)316

8.2.5 Intel交换机出错冗余317

8.2.6 IEEE 802.3ad318

8.2.7 Broadcom公司的3种Teaming技术320

8.2.8 Intel网卡的网卡Teaming技术配置320

8.2.9 Broadcom网卡SLB配置322

8.2.10 任意网卡的ALB方案323

8.3 服务器容错技术325

8.3.1 双机容错原理及工作模式326

8.3.2 双机热务与数据备份的关系329

8.3.3 单机容错方案329

8.3.4 双机热备软件产品的选择330

8.4 IBM中小型企业双机容错方案331

8.4.1 方案总体部署332

8.4.2 IBM双机容错方案特点333

8.4.3 选型产品介绍334

8.5 宝德双机热备份容错方案335

8.5.1 方案简介336

8.5.2 方案主要软、硬件配置336

8.5.3 宝德HPC双机容错方案336

8.6 Stratus容错服务器337

8.6.1 Stratus公司的容错服务器的发展历程337

8.6.2 Stratus公司的主要容错服务器系列338

8.6.3 Stratus的连续处理技术341

8.7 HP NonStop容错服务器341

8.7.1 HP NonStop系列容错服务器简介342

8.7.2 NonStop S系列服务器的可扩展性能和带宽343

8.7.3 持续的系统可用性344

8.7.4 轻松维护与管理345

8.7.5 HP NonStop系列服务器方案346

8.7.6 HP Integrity NonStop服务器方案347

8.8 NEC Express5800容错服务器351

8.8.1 NEC Express5800/ft容错服务器概述351

8.8.2 NEC Express5800/ft容错服务器的主要容错技术352

8.8.3 NEC Express5800/320fa容错服务器方案353

第9章 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方案与配置355

9.1 服务器负载均衡356

9.1.1 服务器负载均衡概述356

9.1.2 负载均衡策略357

9.2 负载均衡技术359

9.2.1 传输链路聚合359

9.2.2 更高层交换359

9.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360

9.3 负载均衡应用362

9.3.1 负载均衡在网站访问应用概述362

9.3.2 基于DNS的负载均衡363

9.3.3 基于反向代理的负载均衡364

9.3.4 基于NAT的负载均衡367

9.4 微软的网络负载平衡368

9.4.1 网络负载平衡配置概述369

9.4.2 网络负载平衡工作原理370

9.4.3 虚拟群集371

9.4.4 网络负载平衡系统要求373

9.4.5 网络负载平衡关键特性374

9.5 创建网络负载平衡群集375

9.5.1 启用网络负载平衡376

9.5.2 添加主机379

第10章 磁盘阵列技术及配置381

10.1 SCSI磁盘接口及控制卡382

10.1.1 SCSI接口简介382

10.1.2 SCSI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383

10.1.3 SCSI控制卡结构385

10.1.4 SCSI电缆386

10.1.5 SCSI控制卡设备号的配置388

10.1.6 SCSI总线的体系结构389

10.1.7 SCSI体系结构模式(SAM)389

10.1.8 SCSI控制卡的安装390

10.1.9 SCSI控制卡的选购要点393

10.2 SATA磁盘接口394

10.2.1 SATA简介394

10.2.2 SATA技术特性395

10.2.3 SATA Ⅱ标准398

10.2.4 eSATA400

10.3 SAS401

10.3.1 SAS简介402

10.3.2 SAS接口结构402

10.3.3 SAS接口的设备连接404

10.4 磁盘阵列(RAID)406

10.4.1 RAID概述407

10.4.2 RAID对服务器的要求408

10.4.3 RAID实现的方式408

10.5 主要RAID模式及相关技术409

10.5.1 主要RAID模式409

10.5.2 主要阵列模式比较417

10.5.3 是IDE RAID、SATA RAID还是SCSI RAID418

10.5.4 与RAID相关的技术420

10.6 RAID控制卡423

10.6.1 SCSI/IDE/SATA RAID控制卡423

10.6.2 SAS RAID控制卡424

10.7 磁盘阵列配置实例426

10.7.1 在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RAID(容器)427

10.7.2 在AMI/LSI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逻辑磁盘429

10.7.3 软件RAID的实现431

第11章 数据存储技术基础439

11.1 数据存储概述440

11.1.1 什么是数据存储440

11.1.2 数据存储方式的发展441

11.2 3种数据存储形式443

11.2.1 3种数据存储形式概述443

11.2.2 近线存储的优点444

11.3 NetApp的NearStore近线存储方案445

11.3.1 NearStore的优点445

11.3.2 NearStore方案的主要应用447

11.3.3 NearStore企业备份与恢复448

11.3.4 NearStore移动和台式机备份450

11.3.5 NearStore电子邮件存档451

11.3.6 NearStore项目和数据存档452

11.3.7 NearStore HSM453

11.3.8 其他近线存储产品454

11.4 3种主流数据存储方式455

11.4.1 DAS数据存储方式455

11.4.2 NAS数据存储方式456

11.4.3 SAN存储方式458

11.4.4 SAN的优点与缺点460

11.4.5 3种存储方式之争461

11.5 SAN方案推介462

11.5.1 HP存储效率SAN方案462

11.5.2 HP高可用性SAN方案465

11.5.3 IBM中小企业数据中心SAN方案467

11.5.4 IBM数据中心整合(DCC)解决方案468

11.6 NAS和SAN的融合468

11.6.1 NAS和SAN融合的源动力469

11.6.2 HPNAS与SAN整合方案470

11.6.3 NetApp统一存储方案472

第12章 SAN存储技术与方案475

12.1 SAN基础476

12.1.1 SAN的由来及存储架构的变迁476

12.1.2 SAN基本特性477

12.2 光纤通道(FC)基础478

12.2.1 FC概述478

12.2.2 光纤通道相对SCSI通道的优势479

12.2.3 光纤通道的主要不足480

12.3 FC基本结构480

12.3.1 FC体系结构481

12.3.2 光纤通道(FC)标准482

12.3.3 光纤通道帧格式483

12.4 光纤通道的3种主要拓扑结构485

12.4.1 点对点连接485

12.4.2 光纤通道仲裁环(FC Arbitrated Loop,FC-AL)连接486

12.4.3 交换结构(Switch Frame)490

12.5 光纤通道设备491

12.5.1 光纤通道端口类型491

12.5.2 FC-SAN的主要设备492

12.5.3 光纤集线器和交换机493

12.6 Dell PowerVault 128T服务器光纤通道的安装与光缆连接495

12.7 光纤交换机的分类与选购497

12.7.1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分类497

12.7.2 光纤通道交换机选购注意事项499

12.8 中小型企业光纤通道存储解决方案501

12.8.1 方案需求分析502

12.8.2 方案简介503

12.8.3 选用产品介绍503

12.9 高校光纤存储备份方案506

12.9.1 高校特点和存储要求506

12.9.2 ROSE HA方案简介507

12.9.3 ROSE HA存储系统的基本功能508

12.9.4 ROSE HA高可用性系统的构造508

12.9.5 ROSE HA工作原理509

12.9.6 选用产品介绍509

12.10 IP-SAN存储基础511

12.10.1 IP存储概述511

12.10.2 IP存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512

12.11 iSCSI协议513

12.11.1 iSCSI协议简介514

12.11.2 iSCSI协议栈和数据包封装515

12.11.3 iSCSI会话原理516

12.11.4 iSCSI应用方案体系架构518

12.11.5 基于iSCSI的IP存储519

12.11.6 iSCSI设备520

12.11.7 iSCSI协议的优缺点520

12.12 基于IP协议的光纤通道(FCIP)521

12.12.1 FCIP简介521

12.12.2 FCIP的协议栈和数据封装523

12.12.3 基于FCIP的IP存储524

12.12.4 FCIP的优缺点525

12.13 iFCP协议526

12.13.1 iFCP概述526

12.13.2 基于iFCP的IP存储527

12.14 3种主要IP存储协议的比较528

12.15 图书馆IP-SAN存储系统方案530

12.15.1 方案简介530

12.15.2 选用产品介绍531

12.16 FCoE技术534

12.16.1 FCoE概述534

12.16.2 FCoE所带来的好处535

第13章 虚拟存储技术与方案537

13.1 虚拟存储基础538

13.1.1 虚拟存储概述538

13.1.2 催生虚拟存储的源动力539

13.1.3 虚拟存储的主要用途541

13.1.4 虚拟存储的优势541

13.1.5 虚拟存储面临的尴尬542

13.2 虚拟存储技术544

13.2.1 数据镜像复制技术544

13.2.2 数据迁移技术545

13.2.3 存储整合546

13.2.4 虚拟存储的实现方式548

13.2.5 基于网络虚拟存储的分类549

13.3 典型虚拟存储方案介绍551

13.3.1 全线虚拟的StorageTek虚拟存储产品552

13.3.2 HP虚拟存储产品553

13.3.3 IBM的“虚拟引擎”555

第14章 数据备份、容灾技术与方案557

14.1 备份基础558

14.1.1 数据备份概述558

14.1.2 备份的重要性559

14.1.3 加强几方面的认识560

14.1.4 主要备份方式560

14.1.5 数据备份活动组成561

14.2 常见的数据备份设备563

14.3 磁带技术569

14.3.1 磁带格式技术569

14.3.2 两种磁带驱动技术577

14.3.3 磁带介质技术579

14.3.4 磁带技术的发展趋势579

14.4 磁带机、磁带库和磁带的选购581

14.4.1 主流磁带设备厂商和产品581

14.4.2 磁带设备选购的注意事项582

14.5 备份软件586

14.5.1 备份软件功能简介586

14.5.2 备份软件技术的最新发展588

14.5.3 主要备份软件厂商及产品590

14.6 存储容灾591

14.6.1 什么是容灾591

14.6.2 数据备份与容灾的关系592

14.6.3 数据容灾等级592

14.6.4 异地容灾系统简述594

14.6.5 主要异地容灾技术595

14.6.6 灾难恢复的关键注意事项598

14.7 HP的异地容灾方案598

14.7.1 康柏(Compaq)公司的容灾方案598

14.7.2 HP的容灾方案601

14.8 IBM的异地容灾方案604

14.8.1 IBM容灾方案概述604

14.8.2 数据级容灾备份——PPRC605

14.8.3 应用级容灾备份——HAGEO606

14.8.4 NAS容灾方案607

14.9 其他公司的异地容灾方案610

14.9.1 CA的异地容灾方案610

14.9.2 EMC的异地容灾方案611

14.9.3 Veritas的异地容灾方案612

第15章 数据备份与恢复配置613

15.1 备份概述614

15.2 了解备份614

15.2.1 “备份”工具支持的备份类型615

15.2.2 卷影副本概述615

15.2.3 备份和还原所需要的用户权限和权利616

15.2.4 系统状态数据616

15.2.5 授权还原、原始还原和普通还原618

15.2.6 故障恢复控制台的安装与使用621

15.2.7 自动系统故障恢复(ASR)概述623

15.3 设置备份选项624

15.3.1 设置备份类型624

15.3.2 设置高级备份选项625

15.3.3 设置高级还原选项626

15.4 备份和还原数据628

15.4.1 执行备份的最佳操作628

15.4.2 将文件备份到磁盘或磁带629

15.4.3 从磁盘或磁带还原文件636

15.4.4 命令行方式备份638

15.4.5 备份系统状态数据641

15.4.6 还原系统状态数据641

15.4.7 利用ASR保护系统642

15.5 故障恢复控制台的删除644

热门推荐